.

什么是安徽的人文底气看完这份安徽国保全辑

美丽的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pf.39.net/bdfyy/bdflx/140525/4394487.html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

安徽民居图源:摄图网

一提到“江南”,我们脑中总会想起“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杭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扬州、以及“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皖南。

从地图上来看,安徽地势多为平原丘陵,地势起伏小,长江、淮河从安徽境内横穿而过,钱塘江也从安徽浩浩汤汤地向下游流去。独特的地理和水文条件为安徽带来了独特的文化特征,造就了安徽典型的水乡风情。

安徽民居图源:摄图网

明清时期,徽商在全国颇有声望,积攒了大批财富,富裕的商贾回乡建设,建造了一批书院、祠堂、住宅,这些古建历经风雨,成为现在古村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百年前的江南水乡风情。

雪后黄山图源:摄图网

想用脚步丈量安徽的历史遗迹,感受安徽的风俗文化,首先要了解安徽地表的文物古建是被怎样的历史造就的。

皖北地接中原,自古多战乱;皖中地处平原,多受水患侵扰;而皖南处丘陵地带,有大量民居古村落。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也使得安徽一省的国保呈现出三种截然不同的面貌。

BillHocker/摄

因此,我们按照皖北、皖中、皖南进行划分,选出了值得推荐的安徽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

接下来,跟着这份清单,去探索皖北、皖中和皖南不同的精彩吧!

皖北

01/蒙城万佛塔宋第六批

地点:亳州市蒙城县

图源:在蒙城

蒙城砖塔,蒙城八景之一。该塔由地宫、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构成,每层八角皆有风铃。

地宫四壁遍镶石雕,内存北魏时期石碑一块。塔身水磨青砖砌造,内外壁遍嵌赭、黄、绿三彩琉璃面砖,每块砖上饰有三尊佛像,每层四面辟门(十二层以上无门),塔顶为铁制塔刹。该塔工艺精巧,结构富于变化,保存完整,是我国南北方建筑技术融合的作品。

02/安丰塘(芍陂)春秋第三批

地点:淮南市寿县

安丰塘(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型灌溉工程,古时有“天下第一塘”之誉。至今仍发挥着显著的灌溉效益。

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由孙叔敖创建芍陂引淠入白芍亭东成湖,东汉至唐可灌田万顷。隋唐时属安丰县境,后萎废。年后经过整治,现蓄水约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2万公顷。

03/寿县孔庙明至清第七批

地点:淮南市寿县

图源:寿县热门

寿县孔庙修建于元代,自元泰定元年(年)至清光绪六年(年),先后维修、扩建42次,形成一规模宏大、体系完备的建筑群体。

孔庙现有泮宫、快睹、仰高三坊,以及泮池、戟门、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奎光阁等。原来寿县孔庙里还有棂星门、文明坊和文笔亭,后来棂星门惨遭拆除,文明坊和文笔亭也在市政建设中被拆除。

04/花戏楼清第三批

地点:亳州市谯城区

花戏楼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公元年),为山西商人王璧、陕西商人朱孔领发起筹建,花戏楼主题建筑以大关帝庙构成,后经康熙、乾隆共三朝百余年多次扩建,面积达平方米。

大关帝庙山门背面便是戏楼,戏楼上饰绚丽鲜艳的彩绘戏文和精美的砖雕、木雕艺术品,光彩夺目,后人遂以“花戏楼”之名传呼至今。

花戏楼以其表现数十出戏文、掌故的精美砖雕、木雕、彩绘闻名于世,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05/南京巷钱庄清第七批

地点:亳州市谯城区

南京巷钱庄建于道光年间,是安徽省保存最为完整的古钱庄建筑。

钱庄是一座两层三进四合院建筑,四通八达,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布局严谨,自然合理,对研究古代商铺建筑具有很大价值。

此外,钱庄内展示的密押诗,表面看起来像现在银行的职业道德规范,其实每个字都是钱庄内部的密码。这套完备的金融管理制度曾经让很多西方管理专家叹服,也为研究近代钱庄的历史、发展和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史料价值。

皖中

01/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明中都城附属建筑(合并)明第二批

地点:滁州市凤阳县

中国明太祖朱元璋在其故乡临濠所建都城的宫城及父母陵墓前的石刻群,分别在安徽省凤阳县城西北隅和西南7公里处。

六百余年来,中都建筑几经沧桑,然察其布局、遗址、遗物,仍十分壮观。皇城午门、西华门和近米长的城墙至今保存完好。午门门券两侧及楼台四周的须弥座上,连续不断镶嵌着龙、凤、牡丹、芍药、荷花、云朵、方胜等浮雕图案,技艺精湛,华丽无比。

明中都在建筑布局上,上承宋、元传统,下启明、清风格,对明北京城的规划有深刻的影响。

02/滁州无梁殿明第八批

地点:滁州市琅琊区

滁州无梁殿,始建于东晋,重修于明代,原名“玉皇殿”,俗称无粱殿。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琅琊山山腰,与琅琊寺毗连,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平方米。

该殿是供奉玉皇大帝的道教建筑遗存,现存无梁殿建筑明代早期重建,廊面阔五间,殿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是琅琊山现存最古老的建筑,院内还保留大量石构件等附属文物。

滁州无梁殿全用砖石砌成,殿内有砖柱14根,无一根木梁,门额有砖刻浮雕的龙、凤、狮等图案,殿式极古,建筑内部结构是类似西方教堂的拱券结构,堪称一绝。

滁州无梁殿是安徽省内保留最完整的明代砖石拱券结构,且有西方建筑特征的建筑遗存。

03/振风塔明第六批

地点:安庆市迎江区

振风塔坐落于长江边上,号称是“万里长江第一塔”。它是七层八角楼阁式的建筑,建于明代隆庆二年,隆庆四年完工,已有多年的历史。

塔内供西方接引阿弥陀佛、弥勒佛和五方佛,塔身嵌有砖雕佛像、历史神话故事雕像余尊及碑刻54块。

振风塔的造型和结构基本上是集我国历代佛塔建筑艺术之大成,融合了我国古代建筑的民族特色,并加以发展和提高。

04/太平塔宋第七批

地点:安庆市潜山市

图源:摄图网

太平塔始建于东晋咸和间(-年),先后历经五次修缮,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安徽境内保存最完整、历史最久远的古塔之一。

太平塔为七层八面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塔,塔壁为砖石砌体,简式结构。这种楼梯设于壁内、楼层用板的空筒式结构,是中国古塔从塔内设木楼梯的空筒式结构,发展到“壁内折上”式结构,并采用大量砖发券、叠涩作楼层处理的中间形式,是在中国古塔建筑技术发展史上起承上启下的一个中间环节。

05/法云寺塔明第七批

地点:安庆市岳西县

图源:岳西县法云寺

法云寺塔,被誉为“华东第一塔”。

清同治年间重修法云寺碑载:“潜北后山寺,又名法云寺,浮屠七级,建于晋咸和年间(—年)”。该塔形制古朴,对研究佛塔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法云寺塔为四方七层楼阁式砖塔,高20.6米。条石塔基,腰檐、斗拱十分规范,造型美观。每层各面均设有十二个佛龛,每龛内供有一佛二弟子三尊佛像,体态丰腴,栩栩如生。塔内、外壁佛龛中有砖造佛像千余尊,故亦称“千佛塔”。

06/桐城文庙明至清第七批

地点:安庆市桐城市

桐城文庙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始建于公元年,后在元末兵火中销毁。明洪武初年,桐城文庙从城东郊外,移建于后来的庙址。整座建筑格局富丽堂皇,处处显现出古朴、典雅、端庄、大气。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占地总面积达平方米。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通道。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建筑风格具明清特色,兼有辽金遗风,是古建筑研究的珍贵立体资料。

07/李氏庄园清第六批

地点:六安市霍邱县

图源:旅游推广大使张巨江/摄

李氏庄园即“李家圩子”,建于清咸丰六年(年),是全国四大地主庄园之一。

庄园四面环山,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所有大小房屋均有立柱,每根立柱下有石雕磉墩,上有木雕童墩,磉墩、童墩形状各异,花纹图案非常精美。屋内一律方砖铺地,院内全是防滑方块青石铺成。

李氏庄园集中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地主庄园经济史,是过去地主阶级政治、经济、文化、武装、生活等的缩影,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皖南

01/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唐至民国第七批

地点:黄山市黄山区

图源:摄图网

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位于黄山市黄山风景区。登山古道初始于唐代,形成于明清,发展于民国,完善于当代。

历代铺筑磴道的同时,还在沿线修建了一批时代特色鲜明,与自然风光互为辉映的楼、台、亭、桥等景观建筑。

登山古道以天海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四条主干道,辅以支道连接,形成贯通各景区景点的盘道网络。四条登山古道总长约40千米,有石阶2.6万余级。民国期间有过整修,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对全山磴道进行过维护。

02/潜口民宅明第三批

地点:黄山市徽州区

潜口民宅,又名紫霞山庄,徽州明代传统民居的徽派建筑群。

潜口民宅建筑群占地约1.7万平方米,地形高差25米,有民居6幢、祠堂1幢、路亭1座、石牌坊1座、单孔石桥1座,布局精巧,错落有致,基本重现了明代徽州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风貌。

03/罗东舒祠明第四批

地点:黄山市徽州区

罗东舒祠,明代中后期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达平方米。罗东舒祠是罗氏族人为供奉其先祖罗东舒先生而建造,是黄山罗氏其中一支的祠堂,属于宗族祠堂的一类。

罗东舒祠融“古、雅、美、大”于一体,共四进四院,后寝宝纶阁高达13.6米,面阔11开间,规模宏大,营造精细,被誉为“江南第一名祠”。

罗东舒祠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壮观的建筑规模,无论是从艺术学、美学的角度,还是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考察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祠堂的彩绘和精美的木雕,也极具文物价值。

04/老屋阁及绿绕亭明第四批

地点:黄山市徽州区

图源: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老屋阁及绿绕亭,徽派古民居建筑中的经典之作,西溪南村中明清古建筑的典型代表。

图源: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老屋阁,又称老屋角和吴息之宅,为明代中期的砖木结构。老屋阁楼下一层正中明间为铁皮包镶的大门,后进楼下明间为客厅,进深九檩,月梁式的双步架结构,老屋阁二楼为徽派古建筑所独有的“楼上厅”构造。老屋阁楼上厅建构洗练简洁,体现出徽派民居建筑的魅力。

绿绕亭,位于老屋阁东南墙脚下池塘畔。亭平面近正方形,,结构与雕饰风格类老屋阁,惟月梁上绘有包袱锦彩绘图案,典雅工丽,有元代彩绘遗韵。在亭中近可观繁茂场圃,远可眺绿茵田畴。明著名书画家祝允明曾作《东畴绿绕》一诗赞咏。

05/呈坎村古建筑群明、清第五批

地点:黄山市徽州区

唐末,江西南昌府罗天真、罗天秩堂兄弟俩,举家迁入歙县,“择地得西北四十里,地名龙溪,改名呈坎”。目前呈坎古建筑群主要的建筑时代为明初至清末,也有部分宋、元时期的建筑。

由于历史上交通闭塞,呈坎自古以来极少受到战争劫难。所以,这里的古建筑星罗棋布,不光有亭台楼阁、祠堂民居,还有各种古树、古匾等古物件。

该村至今仍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代古村落的整体布局和街巷水系,有明清古民居建筑处。呈坎古民建筑群系指村内代表性古民居建筑20处。

呈坎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有宋、元、明、清几个朝代且具有很高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建筑群体。

06/程氏三宅明第五批

地点:黄山市屯溪区

图源

郭蔚嘉

程氏三宅的7号、8号楼相连,28号楼居东。三座楼结构相似,但各有其特点。

7号楼始建于明朝初期(公元年),距现在有多年,明代房主是唐伯虎的主考官礼部右侍郎程敏政的族家。

8号楼文化内涵最为丰富,有“滴水石穿”警示石,块图景构成的大型木刻组画展现了徽州木刻的精华。

28号楼是官商宅第,门罩独特,为徽州石雕的代表。

图源:话说古建筑

三宅均为封闭式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一脊两堂,屋面盖蝴蝶瓦,四周墙体封护,从天井采光,梁面上饰有图案粉画,楼上前檐垂莲柱装置飞来椅,具有独特的明代建筑风格。五架梁面上均施有图案彩画,色彩有明代风格,为徽州明代汉族民居建筑中所罕见。

程氏三宅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建筑专家傅喜年教授誉为“明代民居之瑰宝”。

07/许国石坊明第三批

地点:黄山市歙县

图源:许氏家族网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因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俗称“八脚牌楼”。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城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

由于许国石坊采用的两种冲天柱式,石坊结构牢固,造型丰满,加上许国本人当时在政治上的煊赫地位,使之成为当地四柱三楼冲天柱式石坊的模式,垂明清数百年,在石坊发展史上作出了特殊贡献。

许国石坊是难得一见的双重古牌坊,也是全国少见的明代大型石牌坊,综合体现了石坊建造技艺的最高水平。

08/棠樾石牌坊群明、清第四批

地点:黄山市歙县

图源: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歙县棠樾牌坊群,是安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牌坊群,也是中国古徽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石刻古建筑。

牌坊群由七座巨型石牌坊组成,其中三座为明代所建,四座为清代所建。牌坊群中有碑亭,牌坊群进村一端有鲍氏宗祠,祠内有清乾隆帝“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御书对联。

图源: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这七座牌坊以“忠、孝、节、义”的顺序矗立于棠樾村前大道上,棠樾牌坊群虽历明清两代,但建筑风格浑然一体。明代三坊的结构、规制类似,均为4柱3间3楼。所不同的是前二坊为卷草型纹头脊式,后一坊为冲天柱式。清代四坊则均为冲天柱式,高大巍峨。

棠樾牌坊对研究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建筑艺术和徽商的形成和发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09/棠樾古民居明至民国第七批

地点:黄山市歙县

棠樾古村落位于歙县县城西南6公里处。棠樾北依龙山,南临徽州盆地,南宋建炎年间,在徽州任职的文官鲍荣看中枕山、环水、面屏的棠樾是一处理想的休闲造园之所,遂至此营造宅院定居,随着时间的推移,棠樾逐渐形成鲍氏单姓聚族而居的集居形氏族村落。

牌坊群旁的三座祠堂之清懿堂图源:安徽文旅

鲍家花园图源:安徽文旅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10/宏村古建筑群明、清第五批

地点:黄山市黟县

宏村三面环山,坐北朝南,现存有数量可观的徽派建筑,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宏村古建筑群,为明、清、民国时期徽州民居建筑群,保护面积28万平方米,明清建筑有幢,民国时期建筑有34幢。

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保存基本完好,有书院建筑、祠堂建筑和众多的住宅建筑及其么家园林,是徽州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

特别是以南湖书院为代表的书院建筑,以承志堂为代表的住宅建筑,以德义堂、碧园为代表的私家园林,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州儒家文化的昌盛。

11/西递村古建筑群明、清第五批

地点:黄山市黟县

图源: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西递是一座古老的山庄,村庄因山川水势,呈东北、西南走向。西递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有年。西递村在北宋元丰年间始为胡姓居住,至明代中叶,村堂已具现在规模。清代中期后,随着徽商经济的发展,居住建筑得到改观。

图源: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西递古村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被世人称为明、清古建博物馆。

12/南屏村古建筑群明至清第六批

地点:黄山市黟县

图源: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南屏村建村历史悠久,已有多年历史,现存主要为明清时期建筑。该村东临碧阳镇,北至碧山乡,因村北有山势如屏障的南屏山而得名。

南屏是皖南古村落以幽深街巷、祠堂群和古民居群等组合构成独特建筑景观的典型代表,至今仍较好地保存着8幢代表着宗族势力的古祠堂。

图源: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南屏古村明清时期聚居着叶、程、李诸姓家庭的上千号人口,三姓聚居,三姓之间既交融,又独立的居住格局,造就了村落布局的典型性。

三姓虽然聚居在同一村落,但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不同姓氏之间的居住空间通过街巷互相分割,这就形成了村落街巷的错综复杂、长短不一的模式,这也成为南屏独特的个性所在。

13/许村古建筑群明至民国第六批

地点:黄山市歙县

图源

最远的旅行V

唐末,许氏迁居于此后,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许村。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许村依托着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徽安古道迅速繁荣,明清时期,徽商兴盛发达,村落建设迅速发展,至今仍保存有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余座。

许村的传统民居、祠堂主要以木结构为主,建筑外墙为空斗砖墙砌筑,牌坊、桥梁等公共建筑则以石料为主,在功能设计、平面布局、砖、牧、石雕饰、题匾碑刻等方面,反映着当地的经济状况、社会习俗及建筑审美观,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许村的选址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村落三面丘陵环抱,西溪和方溪在高阳桥前汇成富资河,逶迤南向。同时,天然水系分布和村落布局,仍存留着古人选址时所作“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是研究古代村文化遗产和民俗研究的重要资料。 

14/郑氏宗祠明第六批

地点:黄山市歙县

图源

我的晴空一鹤

郑氏宗祠座落于歙县郑村镇郑村,是郑氏的祖祠,始建于明成化(年)年间。是为纪念元代著名学者、教育家郑玉而建,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宗祠占地平方米,规模宏大,空间层次丰富,为典型的徽州廊院式祠堂。

图源

我的晴空一鹤

祠堂规模宏大,在徽州古建中仅次于“罗东舒祠”。其三进两明堂腰廊缦徊檐牙高琢,空间层次丰富,建筑古雅壮观,极具独特风味。

郑氏宗祠中进享堂为典型的明代江南厅堂式建筑,其大木构架古朴典雅工艺精湛,且保留了众多的宋元古老做法,如梭柱、叉手、枫拱、丁头拱、平盘斗等是研究徽州古建筑历史和宗族制度的标本,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15/长庆寺塔宋第七批

地点:黄山市歙县

长庆寺塔,位于黄山市歙县城西练江南岸西于山。该塔于北宋重和二年(年),距今已有近九百年历史。

长庆寺塔为楼阁式塔,实心方形。塔身为砖砌,第一层较高,自下而上迭减。底层有木廊,石檐柱间宽4.33米。四面辟有券门,门内置石雕莲瓣佛座。

第二层以上墙面中间均隐出窗券,各隅砌出半隐半露的方形角倚柱,墙面绘佛像彩色图案。每层檐口用砖叠涩挑出,间以五层斜角牙子。叠涩砖上为木构腰檐,复以筒板瓦。飞檐翼角下,悬铁制风铃。

长庆寺塔为原西干山十寺三十四别院唯一存留的建筑,经过几个朝代的修缮,至今仍保持宋代特征。

16/溪头三槐堂明第六批

地点:黄山市休宁县

溪头三槐堂建在溪头村中心,坐北朝南,该建筑为砖木结构,外观呈高墙封护式,白墙黑瓦,庄重大方,由门前广场、门屋、享堂、寝殿组成,后进寝殿已毁,现仅存门屋和享堂。

整个祠堂内部雕刻工艺精湛,技法细腻,尤以木雕著称,为徽派祠堂建筑所少见,故在当地又被称作“金銮殿”。该建筑在建筑形制、平面布局、内外部装饰等多方面都反映了明代中期徽派祠堂建筑的特点,是研究当时徽派建筑风格、三雕工艺以及当地宗法制度的重要实物史料,堪称徽州祠堂建筑瑰宝。

17/黄村进士第明第七批

地点:黄山市休宁县

图源:安徽文旅

黄村进士第,位于休宁县东洲乡黄村,明嘉靖年间进士黄福所建,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楼有七层斗拱。

该房门楼上嵌有木匾一块,上书“进士第”三个大字。整座建筑有木柱根,主柱围粗1.6米,选料讲究。横梁上雕镂龙、凤、狮、虎等异禽猛兽,刀法细腻,形象生动。

图源:安徽文旅

前后共四进,依次为门楼、门屋、享堂、寝楼,每进庭院两侧均有侧廊相连。但门屋前增建有门楼,寝楼后又加一天井,并在后天井的垣墙上做假门楼,在纵轴线上形成进深为五进的格局。

黄村进士第是徽州典型的祠堂建筑,平面布局完整,结构用材硕大,建筑工艺精细,雕刻装饰精美,是研究徽州古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

18/祁门古戏台明至清第六批

地点:黄山市祁门县

祁门古戏台完整地保留有11座明清时期的古戏台。祁门古戏台是古祠堂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建于祠堂内部,与祠堂共外墙和屋顶,因此,从外部一般看不出里面有戏台。

这些戏台不仅富地域特色,而且以“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被人称奇,既体现了中国民间古朴的建筑风格,又体现了古徽州的乡村文明与风土民俗。其独特的形制为徽州仅有,在研究徽州古建筑类型学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广教寺双塔宋第三批

地点:宣城市宣州区

图源:诗意宣城

广教寺双塔为一对并肩而立的方形古塔,矗立在广教寺遗址上。双塔东西对立,相距26.9米。形制相同,均为仿木楼阁式砖塔,七层。塔顶残损。双塔外观挺秀,由下而上逐层递减,轮廓微有收分。塔身底层三面开门,二层以上均四面开门。塔内为空筒式。

形制相同的双塔在我国佛教建筑遗物中留存甚少,现存宋代双塔仅此一例。

20/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第五批

地点:宣城市泾县

图源:泾县文化旅游

查济(zhājǐ)古建筑群坐落在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目前为止,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古村落。

查济村原有座桥梁,座祠堂、座庙宇。现尚有古代建筑余处。其中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元代建造的“德公厅屋”,位于村中水郎巷,三层门楼,厅内前檐较低,檐柱楠木质,粗矮浑圆,柱础为覆盘式,无雕琢,明代的“涌清堂”“进士门”,雕刻细腻,结构精致。

查济村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明清民居就坐落在查济河两岸,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与周边保存完好的自然风景交相辉映,颇具江南水乡风情。

21/龙川胡氏宗祠明至清第三批

地点:宣城市绩溪县

图源:话说古建筑

龙川胡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代嘉靖25年(年)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安徽省绩溪县大坑口村。为明代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清朝红顶商人胡光镛的族祠。

图源:话说古建筑

宗祠的木雕基本分布门楼、正厅落地窗门、梁勾梁托和后进窗门4大部份,均以龙凤吉祥、历史戏文、山水花鸟、优美境地等画面为立意构图,有“徽派木雕术宝库”和“民族艺术殿堂”之称。

22/上庄古建筑群明至民国第七批

地点:宣城市绩溪县

上庄古建筑群主要包括胡适故居、胡适私塾、胡传旧居、胡寿基宅、敦履堂、胡开文旧居和胡开文纪念馆等古建筑。

其中胡适故居建于清代,是胡适童年及青年返乡完婚的住宅,胡适先生在故居内前后经历了11个春秋。这是一栋集建筑、审美、实用于一体的徽派建筑,被省内建筑界作为研究古建筑的原始标本。

23/江村古建筑群明至清第六批

地点:宣城市旌德县

图源:宣城文旅

江村枕山环水,布局形似一把敞开的太师椅,内有玉龙溪穿村而过,凤溪绕村南,两溪会合于村西南隅,形成江村独特的水文格局。村内每条老街巷的一侧,各设有一条条水圳,涓涓细水均汇入村西南的“聚秀湖”。

隋唐开始,江氏家族就在这里生活,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建造。村中至今尚存老街、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水圳、人工湖等近处古迹。

24/旌德文庙清第七批

地点:宣城市旌德县

旌德文庙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匀称,建筑优美,造型独特,规制完整,文化内涵丰厚。旌德文庙历经沧桑,几经毁坏,几经修复,在劫难中得以幸存,现存建筑为清早期风貌。旌德文庙被誉为“南旌德,北桐城”。

旌德文庙是旌德县城现存的古代建筑群,为旌阳镇的标志性建筑,清一色的徽派外形储存了大量的哲学、美学、宗教、民俗文化信息。

25/奕世尚书坊和胡炳衡宅明至清第七批

地点:宣城市绩溪县

奕世尚书坊,主体结构由4根柱、4根定盘枋和7根额枋组成,高10米,宽9米。系用花岗石和茶园石搭配凿制而成,是徽派石雕的精品。

胡炳衡宅建于明代,院落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屋顶,封砌马头墙。坊顶为歇山式,用茶园石石板砍凿而成,由斗拱支撑并挑檐。各正脊两端,鳌鱼对峙,明间正脊中部置火焰珠,八大戗角翘然腾飞。宅院前后两进,前厅后室,砖木结构,硬山屋顶,四周封砌马头墙,是一座典型的徽州传统民居。整幢建筑保存完整,木构件、木门窗雕饰精美。

奕世尚书坊结构比例优美,建筑技艺精湛;胡炳衡宅具有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装饰纯朴、雅致。二者是安徽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致。

26/黄金塔宋第七批

地点:芜湖市无为县

黄金塔始建于北宋初年,是安徽省现存最古老的塔。

清道光《无为州志》记载:“在太平乡汰水南有古塔一座,宋咸平元年僧登公开建。”整座塔平面六边形,面阔3.4米,塔高35米,共9层,塔内设台阶,可盘旋而上,每层均设有不同方向的塔门,以便人们极目远望。

无为县西河在历史上叫作汰水,是贯穿无为县的一条主要河流。北宋早期,无为境内佛教繁盛、僧侣众多,于是就在贯穿无为县的汰水边辟地建寺,名叫南汰寺。后来又在寺中建塔,即黄金塔。

由于时代变迁,战争毁坏,南汰寺与黄金塔也几经动乱,最后只剩下一座古塔,据文献记载,明清以来曾整修数次,才使得古塔安然无恙。

27/青山李白墓唐第六批

地点:马鞍山市当涂县

图源:北邙客

李白墓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墓地,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城东南的青山西麓。唐宝应元年(年),李白去世。时为当涂县令的李阳冰将他葬于城南龙山东麓。唐元和十二年(年),李白生前的好友范作之子范传正与时任当涂县令诸葛纵合力迁葬于与龙山相对的青山。

青山李白墓经历千余年的风风雨雨,受到历代诗人的祭拜,如白居易、贾岛、杜荀鹤……直到清代的刘大櫆、姚鼐,都在此留下踪迹。

现在的李白墓园,有牌坊、太白碑林、眺青阁、太白祠、李白墓、十咏亭、青莲书院、盆景园等组成。其中,李白墓完整地保存了唐代名人墓葬形制,太白祠、享堂集中展现了明清宗族祠堂的建筑风格,“宋碑”则详细记载了李白生平身世和诗歌成就,“太白碑林”镶嵌着著名书法家书写的李白各个时期经典诗碑方。

28/太平山房明至清第七批

地点:池州市青阳县

安徽池州太平山房,为徽派祠堂式建筑,初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始为陈氏公堂,乾隆三十六年()改做学馆,以方便邻近诸郡生童赴金陵乡试途宿,兼作义学。

完整版安徽国保清单

-END-

编辑

艺旅文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1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