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恋纸癖的独白蔡伦造纸的时候也没想过会

造纸术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彻底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虽然早在公元前年,古埃及人已经开始使用“莎草纸”,但这个被称为“纸”的书写介质,却不是现代意义上真正的纸,它更像是我国早期使用的粗糙纸张。而尽管近些年在陕西、雁门关等地都发现了比“蔡伦纸”更早的纸张残片,专家们却认为这些“纸”的纤维肌理还达不到“蔡伦纸”的水平,所以严格来说,它们都不算现代的“纸”。因此蔡侯纸依然是现代纸的起点,而蔡伦造纸术也依然是现代造纸术的鼻祖。

公元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从“改进”二字已能看出,蔡伦其实也并非造纸术的发明者,他应该是汇总了之前民间流传的造纸技法,将它们进一步提炼优化,再通过自己的不断试验,总结出了一套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造纸方法。

根据《博物志》、《晋书》、《后汉书辑解》等历史资料的记载,蔡伦造纸术的原料一般为树皮、破布、渔网等常见物品,而整个造纸流程大概有“剉”、“沤”、“煮”、“舂”、“抄”五大要点。

“剉”同“锉”,就是将树皮、渔网等切成合适的大小作为原料,然后通过“沤”的方法,使这些原料发酵,从而脱去其中的果胶、木素等纤维素物质,再加入适量碱液,加热蒸煮,使原料进一步脱胶,最后分散成单纤维,接下来的“舂”也就是现代造纸工艺中的“打浆”,用捶捣的方法将煮好的原料变成纸浆,最后再用抄纸帘过滤纸浆形成湿纸页,等它晒干后就是成品纸张了。

汉朝以后,随着造纸工艺的不断发展,不同时期的造纸术又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比如东晋时期,出现了染黄技术,用黄蘖汁染过的纸,可以防蛀,以此延长纸的寿命,而黄蘖是一种落叶乔木,它本身就有抗原虫、抗菌的作用。到了唐代,已出现“生纸”、“熟纸”之分,生纸就是指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纸张,熟纸则是经过施胶、打蜡、上色等一系列工艺处理的精细纸张。宋代造纸术进入全盛时期,不仅纸的质量更好、种类更多,还出现了“交子”这一中国最早的纸币。

从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张普及到千家万户,到纸的品种不断增加,纸在中国文人的心中正逐渐剥离掉最基本的实用性,而衍生出更深层的含义。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纸”,被文人墨客赋予了风雅的意味,他们研究纸带给作品的附加意义,也催生出了更高级的纸张。

薛涛笺

薛涛笺又名“浣花笺”,相传是由唐代女诗人薛涛所制。安史之乱后薛涛定居成都,常在浣花溪边流连,她爱写四言绝句,因此嫌普通的纸张太大,便将之裁成小张,又用特有的染制方法将纸染成红色,她专以薛涛笺写诗句赠送贤能之人,颇有自己的特色。

云蓝纸

唐代时云蓝纸盛行,这是一种很有浪漫色彩的彩纸,制作时会将少量纸浆先染成蓝色,在抄制白色纸时向帘床内倒入蓝色纸浆,然后轻轻摇晃使蓝色纸浆流动,就可以形成波浪形状的蓝色纹路。由于是手动摇制,没有任何模具,云蓝纸的成品会呈现出淡淡的蓝色,且每一张的图案都完全不一样。

金银花笺

现代不少贵重的纸张上仍可见金粉镶嵌,而在唐代时,金银花笺的金花一般由云母粉充当,只有真正贵重的笺纸才会撒上金银粉末。销金笺、洒金笺、金凤纸等都属于金银花笺。

瓷青纸

宋代时期的瓷青纸用靛蓝染成,表面经过施蜡、砑磨上光,是一种艳丽的蓝色纸张,它不仅表面坚挺有光泽,还能防蛀。一般用泥金在上面书写,也可以把金粉散于胶水中写成金字,常用于誊抄佛家经典。敦煌藏经洞中就曾发现若干用瓷青纸抄写的经书。

宣纸

宣纸向来有“千年寿纸”的美誉,直到今天,在书法写作中,也依然在使用宣纸。最早在唐朝时,宣纸的概念已被提出,但真正制造近似于现代宣纸的朝代,是在明朝。宣纸的主要产地在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因为当地拥有生产宣纸最好的原料—青檀皮和沙田稻草,这两种植物都具有纤维均匀、韧性强、不易腐烂的特点,制作宣纸的水也只能是泾县境内的山泉水。宣纸其实是一种在特定地理环境中,使用特定原料和水质,通过特定技法加工制作的特殊纸品。宣纸按厚薄可以分为单宣、夹宣、多层宣等,按加工与否可以分为生宣、熟宣,而熟宣又根据加工方法的不同拥有玉版、蝉衣、虎皮、珊瑚等90多个品种。

纸无疑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因为它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因为它的出现,带来了知识普及的物质基础;也因为它的出现,才有了后来的印刷技术。尽管现代社会科技已经发展到对纸张的依赖越来越少,也尽管不少人为了环保提出各种“无纸化”观点,但纸张承载的意义仍然无法抹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8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