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来源:微故宫,原文作者:吴雯欣,原文发布于年05月10日原文标题:V故宫
倦勤斋修缮记
乾隆三十七年(年),乾隆皇帝下令翻修宁寿宫,预备将这里定为他退位太上皇之后的燕居地。“殿曰养性,轩曰颐和,堂曰遂初,室曰得闲,阁曰符望,斋曰倦勤”,都是为其归政尊养而修。
位于宁寿宫花园最北端的倦勤斋,很难在紫禁城的地图中寻到。而就是这所外表看去平平无奇的建筑,却聚合了当时建筑内饰的诸多精湛工艺,不仅倾注了乾隆皇帝个人的审美雅趣,更凝聚着中国古代匠人的杰出智慧。
倦勤斋在紫禁城中的位置
倦勤斋外观
倦勤斋,面阔九间,内里大体分为东五间、西四间。
东侧是上下两层结构的凹字形仙楼,被分隔成大小不一的几处生活起居空间,裙墙以竹簧浅浮雕装饰,挂檐板镶嵌玉片、竹丝,槅扇则采用了双面绣工艺,集中了乾隆时期于江南地区盛行的工艺。
倦勤斋内部格局
西侧的戏院中,设有小型戏台,相传乾隆在位时期曾令南府太监在此演唱岔曲(以八角鼓、单弦配乐的小唱,为宝小岔所创,后流传入宫)。戏台被几乎铺满整个空间的巨幅通景画环绕,借鉴西洋透视画法绘出的紫藤与瑞鹤、飞鸟与远山,在这里营造出几可乱真的幻境。
倦勤斋戏台
但是,乾隆皇帝并没有在这座他精心修建的“太上皇宫”中居住一日。他退位后以训政之名继续居住在养心殿中。倦勤,成为了乾隆皇帝的一场镜花水月。岁月流转,倦勤斋静静地矗立在宁寿宫花园的一角,被历史逐渐淡忘。
直至公元年,距离乾隆皇帝翻修宁寿宫的余年后,故宫博物院正式启动了宁寿宫花园修复保护项目,倦勤斋的内饰得到了全面的保护与修缮,传统工艺在新一代匠人手中得到传续。
修缮后的倦勤斋内景
西侧的戏院里,这幅几乎铺满整个空间的通景画,是当今唯一存世的乾隆时期室内通景画。在修复之初,文物保护专家们经过反复研究,寻找最科学的方式还原通景画本来的风采:
等待最合适的室内温湿度,分两次从墙壁与顶棚揭下连带着壁纸的画卷;奔赴安徽泾县的群山中,寻找仿制乾隆高丽纸;以化纤纸和海藻胶固定画面,减少对颜色的损伤……
海藻胶与化纤纸配合,对画心表面进行保护
把潮水后的化纤纸轻轻从画面上揭下
8年倦勤斋修缮竣工后,文物数字化专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数字记录,并运用摄影测量、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多种数字技术,在虚拟的空间里,全面展示了倦勤斋精妙的建筑设计和所蕴含的人文逸趣,倦勤斋被永久地留存了下来。
三维场景制作过程示意
倦勤斋西四间的北墙部分,在竹篱掩映下,一座二层建筑矗立庭中。通过对画面视点位置的分析,计算出建筑在场景中的位置。根据档案中类似建筑的图纸,确定这栋建筑的尺寸规格。在乾隆虚构的庭园里,这座只落于笔端的神秘建筑,以三维化实体化的形式,得以真实的呈现在众人眼前。
通景画中古建筑的“真实化”
戏台上方的天顶画,绘以紫藤花架,繁花自竹篱架上垂下,藤蔓交错。北侧竹篱的月亮门中,几株盛放的牡丹绽出花蕊。画师对花木的刻画形神兼备,营造出晴朗日光下一派生机盎然的春景。在参考画作与真实的花卉形态的基础上,三维实体化的紫藤与牡丹栩栩如生。
通景画中花卉的“真实化”
尔时,清风徐徐。虚实变幻,落英缤纷。乾隆,这位勤勉的君王,为社稷与天下操劳了数十年,盼望着有一日能徜徉山水田园间,与民同乐。群山环抱,流水潺潺,鸟鸣鹤舞……他将这一幕幕禁宫中难得一见的景色封存入画,聊作慰藉。而在数字化的今天,乾隆皇帝的绮梦得以成真,那道画意与现实之间的藩篱被冲破,画中的世界成为了“真实的”存在。
修缮后的倦勤斋实景↓
倦勤斋——乾隆皇帝的一枕黄粱梦,一睡便是两百年。一片竹簧、一枚玉片、一展双面绣、一幅通景画,在一代代匠人们的手中,一次次地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在文物修复专家的手里,古老的装潢技艺得到了传承,蒙尘的倦勤斋重现往日光辉。在文物数字化专家的手中,倦勤斋不再仅仅是一场镜花水月的帝王幻梦。当隔绝虚拟与现实的帷幕徐徐开启,乾隆皇帝心中的秘密花园,就在你的眼前。
编辑/谢菲美编/鲁婉卓审校/朱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