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泾县汪氏上

查从俭

第期

汪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最早可上溯到四千年前。其源出有三:一是源自夏朝的诸侯防风氏。二是姬姓。鲁成公次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汪,故名”。后以功封颍川侯,子孙以为氏。三是出自翁氏。

泾县汪氏出自姬姓。该汪氏在先秦时期主要活动于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地区。年,汪姓第31世文和汉末任会稽令,遂定居于严州(今浙江淳安),成江南汪氏始祖。汪氏第36世道献仕晋黟县令,移居于徽州府歙县。其后第40世叔举仕南朝宋武帝军司马,又移居绩溪县登源。44世孙汪华值隋末保障乡里有功,唐初被封为越国公。汪华生有九子,繁衍成徽州大族,有“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之后”之称。并向周边呈放射形向外分布,播迁多支到泾县散枝发叶,到乾隆年间,形成五十余个汪姓自然村落。

-01-

越国公汪华与泾县的关系

被徽州人称为“新安之神”、奉为当地“土地爷”的汪华是位什么样的英雄呢?版《安徽省志》记载:汪华(-),字国辅,一字英发,歙州登源汪村(今属绩溪县)人。幼丧父母,寄居歙县舅父家。成年后,应募为郡兵,以英武智勇深得将士拥戴。隋末大乱,汪华发动兵变,一举占据歙州。不久又率军攻下宣州,相继克杭州、睦州、婺州、饶州。“六州既辑,从者如云。”遂建号吴王,使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唐武德四年(年),汪华上表归附,唐高祖嘉其顺潮流、合人心和保障六州的功勋,授以方牧,总管六州诸军事,任歙州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武德七年,汪华奉召晋京,累封左卫白渠统军、忠武将军、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太宗征辽,委汪华为九宫留守。后病卒长安。

泾县人心目中隋末唐初的保境安民的英雄是戴国公左难当,那左难当与汪华是什么关系呢?吴建春主编的《阅读徽州》中将汪华起事的时间定于隋大业十二年,十三年占宣州,而《泾县志》根据《新唐书高祖本纪》定左难当据泾为隋大业十三年,保障泾县时间有先后。《全唐文》卷一《封汪华越国公制》:“汪华……远送款诚,宜从褒宠,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也有力地说明汪华曾保障过泾县的境内安晏、民众安生。

泾县境内的古迹遗址也可证实汪华曾在泾县驻军打仗。如在安吴县西,今地名寨口的汪公栅①,就是隋大业间,汪华拒贼屯兵的遗址。修德乡曾立有“石五郎殿”,殿址在今涌溪口。《钱志》记载石五郎是汪华的属将,他因保障地方有功,得以在此立祠祭祀。士绅朱月庭和道光知县阮文藻等,皆有诗歌吟咏。

由此可见,在左难当起事前镇守泾县、保一方安晏的可能就是汪华部下石五郎。而左难当保境安民的事迹主要是唐武德年间抵抗辅公祏入侵。泾县诗人赵云翔诗云:“肃肃灵旗夜有光,英雄不让左难当。如何青史群雄传,遗却当年石五郎。”而《池州府志》云:“(左汪)互为犄角。”汪华与左难当,他们都是泾县人心目中的古代英雄。

-02-

泾县汪氏的迁徙情况

泾县汪氏是越国公汪华长子建、七子爽、八子俊后裔在不同的年代分迁而来,迁徙分布情况如下:

1、越国公汪华长子建公裔孙泾县桃花潭东顷田里70世偕由歙县岩镇分迁桃花潭西81世文昊、82世国有由顷田分迁泾县潘村73世宁由休宁梅林分迁窑头岭74世孟德由潘村分迁古北冲75世思聪、思礼由潘村分迁泾县枫树园75世舟严由休宁县前村分迁

泾县苏口上84世文兴由太平县安仁坊分迁

2、越国公汪华七子爽公裔孙泾县九都汪村71世永发由德兴县浮溪分迁浪里73世千三由汪村分迁十都汪家边83世信和由汪村分迁周村78世佘寿由汪村分迁泾县里仁双溪71世恕由德兴县浮溪分迁

泾县中保里77世回宗由歙县慈川分迁

泾县桃花潭49世凤林由绩溪县登源分迁

3、越国公汪华八子俊公裔孙泾县官庄60世象由旌德县新建分迁遂花塘76世留宗由官庄分迁后潭74世铁关由官庄分迁安丰桥头74世保生由官庄分迁田中都潭村74世福生由官庄分迁西贡84世策福、葛奇由遂花塘分迁木瓜塘85世干葱由遂花塘分迁泾县篗丝潭61世骅由旌德县新建分迁泾县石川松木坊60世遂由旌德县新建分迁篗丝潭62世福由石川松木坊宣阳都北山73世衍庆由石川松木坊分迁溪丁都丹山下79世伯瑛由宣阳北山分迁汪家墈79世宅祥由宣阳北山分迁阳木干83世学伦由古北冲分迁泾县丹山黄田58世敦超由旌德新建分迁漕溪63世伯福由黄田分迁祝延村70世寿由旌德新建分迁张香都61世全由旌德新建分迁泾县星潭66世华祖由旌德新建分迁铁炉冲76世元磬由旌德县新建分迁汪村75世必赏由星潭分迁胡村76世元铨由汪村分迁窄南70世讳浩潮由星潭分迁祝延村70世文聪由星潭分迁濂溪(今属茂林)70世文远由星潭分迁四甲里汪村73世仕荣由星潭分迁平原73世仕显由星潭分迁东山73世仕良由星潭分迁泾县琴溪63世四八由旌德新建分迁舍头73世相得由琴溪分迁文昌巷(县城内)65世文润由琴溪分迁泾县琴溪钓台下62世尧俞由旌德新建分迁良潭(今作凉潭)67世关保由钓台下迁泾县东马头64世四六由旌德新建分迁泾县荆竹坑60世七十由旌德新建分迁苍铺63世福四由荆竹坑分迁西峰山64世义生由荆竹坑分迁女儿坑64世再生由荆竹坑分迁四节水67世保和由荆竹坑分迁②

迁入泾县最早的汪氏是49世汪伦,世人皆知;最后迁入的是84世汪文兴,他由太平县安仁坊迁苏口上,今桃花潭镇新民村,即厚岸、包合水注入青弋江处。二者相差三十五世、千余年时光。迁出地最集中的是旌德新建,从五代至宋,这个历经十世、千余口不分家被真宗赐“义门”的大族终分崩离析,纷纷外迁,加上与泾县地缘相邻、民风相近,故迁者众多。

形成最为强盛的家族当属官庄的汪福与漕溪的汪遂兄弟,发枝散叶,他们播迁东、西乡多村。而且很富有,宣阳汪氏在万历、雍正、乾隆年间三次修谱,谱前有宣城状元沈懋学、翰林胡蛟龄、赵青藜为其作序。其次当属星潭汪氏,也在泾县东、南乡开拓了新村,宗谱前有他们的外甥、泾县进士郑钦作序。

汪姓迁入泾县有以下主要原因:1、逃避战乱。如星潭始祖汪华祖“值胡元之乱,避地于星潭,遂家焉。”宣阳始祖汪衍庆“当元末彭贼之乱,避兵于宣阳之中郎坑,寻卜筑于此”;2、出仕宦游。如汪伦任泾县令,致仕后退隐桃花潭。里仁双溪始祖恕因父尧举“仕宣通府,因家焉”;3、喜爱山水。顷田始祖汪偕“遭元时乱兵燹,携孙小关避居泾邑桃花潭……见山川秀异,命小关安庐舍。”丹山下(今琴溪境内)始祖伯瑛在宣阳北山安居乐业,“爰见丹山下东坑者灵淑之气,蜿蜒扶舆,磅礴而郁积,地灵人杰,理固然也。自北山而迁之”,后来家族繁衍,诗书传家;4、隐居幽处。九都汪村汪氏因违法,隐居汪家涝。后繁衍壮大,号称“一百把竹刀出门”。

泾县汪姓自然村落虽多,但并未形成望族。谚语泾县明朝望族云:“章王萧董,四大名家。新添一翟,跳出一查。数来数去数不到茂林吴家,不信去问问老包家。”清朝,吴、胡、朱三姓兴起。汪姓也不像祁门王壁迁泾的后裔那样紧密团结,联宗建祠,号称“十三王”。汪姓迁泾虽早,势力却是江河日下。如落脚泾县很早的黄田汪氏,连汪齐、汪澥等都曾在此寓居,可属于北亭都他们的村庄竟然被张香都朱氏异地搬迁。桃花潭汪氏,乾隆年间被大姓欺压,被迫到杭州向皇帝告御状。③马头镇汪氏也如此,乾隆《汪氏宗谱》称“食指繁硕,骎骎乎一巨族也”,太平天国运动后,汪姓竟只剩两三家,吴姓兴起,以致有“马头吴”之称④。

(作者系泾县文旅局副主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制作:童达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7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