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汉东
诗仙李白一生中游历了无数的壮丽河山,交结了众多的文人骚客,他所留下的数以千计的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篇,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成为盛唐气象的象征。“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皖南泾县的桃花潭,因这首千古之绝唱《赠汪伦》而名扬天下。日前我应邀去桃花潭考察,为汪伦踏歌欢送李白的古楼题名为“踏歌楼”,又为此处另一重要景观——乾隆时建造的文昌阁题匾“文光射斗”。今两匾已高高悬挂于桃花潭景区。那么,李白为何对桃花潭情有独钟呢?李白与汪伦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探索的兴趣。
李白缘何去桃花潭
桃花潭景区离生产古老宣纸之地泾县并不远,《明一统志》谓:“桃花潭在泾县西南一百里,深不可测。”陪同前往考察的宣城市文物局局长刘政告诉我:湖心有一潭,经测定最深处达20米。这里潭水清澈晶莹,翠峦叠嶂倒映;湖面碧波万顷,渔舟出没,风光旖旎。阳光照在青色的瓦砾上,洒在静谧的万村老街,涂在斑驳的屋宇外墙,给古老的万村镶上了一层柔和的金光。在万村可观山川之灵气,可发思古之幽情。人们轻松自在地走在曲径通幽的青石板道上,一边欣赏翘起高高檐角的徽派古民居,一边耳闻商铺出售当地土产的吆喝声,这种接地气的乡村生活,颇让人向往。
据《李太白全集·年鉴》记载:“天宝十一载(年),公之行踪,由梁园而曹南,由曹南旋反,遂往宣城,然后游历江南各处。”天宝十四载(年),安史之乱爆发,唐代由盛转衰,胸怀壮志的李白不得已与妻子宗氏一道外出避难。李白虽曾供奉翰林,陪侍皇帝,尔后又有多年游历各地,但一直报国无门,壮志未酬,意气难平,故寄情于游山玩水、寻仙访道,以此抒发胸中的晦闷之气,甚至萌发隐居而不再问世事之意。
李白途经安徽歙县时,欲拜访文友万巨,遂见歙县县令凤思,其为泾川汪伦之兄。而居住在桃花潭的汪伦十分仰慕李白的诗风人品,生平最大的心愿便是与李白对酒吟诗。凤思便告之李白行踪,于是汪伦修书一封盛邀李白来泾川游玩。“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汪伦在信中写上了这么两句话。
汪伦信中所描绘的景色,引起了“诗仙”李白的兴趣。但他到达此处时,并没有看到信中所言的“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这时,汪伦面带歉意解释道,“十里桃花者,潭名也;万家者,乃酒店主人姓也”。李白听后放声大笑,并不以为被愚弄,更没丝毫之责怪,反而被“超级粉丝”汪伦的一腔真情所感动。李白在桃花潭流连了一段时间,也和汪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汪伦所住的泾川至今仍留存不少风格独特、规范完整的明清古代建筑。据记载,翟氏祠堂被御赐“忠孝堂”,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将之誉为“中华第一祠”。“忠孝堂”前后三进,占地千亩,建筑材料为楠木,汉白玉石,其精湛的石雕和木雕艺术世所罕见。明万历年间,江南镇抚大将军翟国儒赴云南边疆平叛为国捐躯。桃花潭景区东侧的文昌阁,翟家人建于乾隆三十五年(年),是一座三层八角形的楼阁。阁为砖木结构,高25米,底层直径10米。画檐飞角,造型别致,气宇轩昂。阁内尚存石碑多方。明清两代,世居当地翟氏家族共有十五名荣登进士,举人上百,秀才上千。文事昌盛,堪称奇迹。
粉丝汪伦其人其事
用今人的眼光来看,李白是当年大名鼎鼎的明星,而汪伦则是一个超级追星族。是李白的诗作《赠汪伦》,让原本籍籍无名的汪伦一举成名。李白与汪伦原本天各一方,最终结识并成为好友,除了汪伦仰慕李白的为人和才学外,也离不开缘分二字。如果李白不见歙县县令凤思,如果凤思不告知汪伦有关李白的行踪,那么世间很可能就没有这么一个佳话流传了。
其实,汪伦在当时亦绝非等闲之辈,他出身不凡,也与诸多名士有所往来,否则,怎么可能有机会与大明星李白推杯换盏、唱和有应呢!
汪伦(年-年),字文焕,一字凤林,歙州黟县(今安徽黄山市)人。唐开元年间任泾县令,诗人。关于汪伦的身份,现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其一,豪士说。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六称:“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袁枚是清代大学者,此说影响较大,他的话道明汪伦是泾川的“土豪”,也是智慧达人,其能巧用“桃花潭”和“万家酒店”吸引李白与自己相见,即可见一斑。
其二,村人说。此说始见于宋杨齐贤《李太白文集》:“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酿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这观点影响了后代诸多注家。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称汪伦是个农民。有人对此质疑,如明唐汝询《唐诗解》:“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
其三,县令说。若汪伦任泾县县令,按照唐代官制的地区回避制度,汪伦不可以在家乡及邻县任职,所以汪伦不可能是泾县人。
年在汪氏宗祠中发现的《汪氏宗谱》上有这样的记载:“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青莲居士宠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别。公解组后,居泾邑桃花潭。生子文焕,传十世余,有迁常州、麻镇者。其兄凤思,曾为歙县令。”可见汪伦当时在泾县,正在县令任上。
李白与汪伦相见,适逢桃李春风,潭深晶莹,翠峦倒映时节。汪伦每日以美酒相待,歌诗唱和,李白深感酒逢知己而流连忘返。汪伦对李白无比崇敬,除了热情相邀,盛情款待,还踏歌相送。临别那天,他在踏歌楼前设宴为李白饯行,还拍手歌唱民间流行的《踏歌》相送,并“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又挑来两坛美酒相送。《资治通鉴》注道:“踏歌者,联手而歌,踏地以为节也。”这种礼节将朋友间难舍难分的情谊,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李白作《赠汪伦》以“桃花潭水”喻汪伦之深情,并非信口开河,泛泛而论。汪伦也因此而名垂千古,妇孺皆知。
在唐前期的马匹贸易中,一匹好马的价格从二十到四十匹绢帛不等。唐代币制是钱帛本位,绢帛几乎可算十足的货币。如果将汪伦赠给李白的临别礼物折算成铜钱的话,大约有3-5万钱,可买米数百石。开元时期的唐代县令,其月俸也不过五六千钱,折合成米约20石。由此可见,汪伦相当于将自己一年的俸禄作为礼物赠送李白,那该是多大的情分啊,从中亦可见李白在汪伦心中的崇高地位。
后人评说赠汪伦诗
李白的潇洒、重情义,尽人皆知。他那三首为世人传颂的七言绝句: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寄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留别诗《赠汪伦》,题材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表达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之心,也集中体现了李白崇尚自然的高雅诗风。
含蓄蕴藉是我国诗歌的传统,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如用此标准来衡量《赠汪伦》,显然算不上佳作了,所以有学者认为《赠汪伦》写得太直白,缺少含蓄,后人持此说者也不见少。
但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也应该是诗人所追求的境界。李白这首《赠汪伦》诗表情达意最显著的特点是直抒胸臆,他的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自然流出,琅琅上口,反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乾隆皇帝对此诗的评价是:“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此评价道出了此诗的绝妙之处。
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赠汪伦》“看似寻常还奇绝”,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正所谓灿烂之极,归于平淡,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潇洒无比,这样的境界是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所追求而不得的。清代学者沈德潜非常欣赏其中的两句诗,“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所以说“不及”两字,也是颇具匠心的,而只说是“不及”,那么到底有多深呢?由人自己去感悟吧!
李白与汪伦的一段交往佳话,使得桃花潭富有了浪漫色彩,四周也留下了不少相关遗迹。如在潭东岸边的“踏歌古岸”,就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阁楼。当我有幸受邀在此题匾额“踏歌楼”时,眼前闪现出高朋满座、汪伦与李白欢歌饮酒唱和的欢乐景象以及汪伦带着文友骚客为李白踏歌送行的壮观场面。《赠汪伦》的语言浅显直白,但它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耐人回味。
李白一生傲然于人世,带着飘然的仙气与微笑,带着醇香的美酒与热情,行走于天地之间。当年他在桃花潭未见十里桃花,也未见万家酒店,今日勤劳智慧的泾县民众,已在公路两侧种植了十里桃花,数家万姓酒店也是生意兴隆,汪伦邀请信中所描画的情景,泾县人民正在“续写”呢!
年8月18日写于海上长城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