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汀溪移民变迁记
徐晓毛
汀溪乡,皖南泾县东南部的一个山区乡镇,距县城19公里。全乡总人口人,约一半以上是湖北、安庆等地的移民,这批移民在此繁衍生息有多年,从过去的难民到现在的移民后代,由生活的漂泊者到今天子孙的安居乐业,经历了不平凡的过去。
据当地一位王姓老人介绍,他们的祖辈是在现住地发生瘟疫的情况下到此居住的,当时朝廷下令人口密集的湖北移民下江南,有些移民不愿,政府就派士兵强行绑架遣送到皖南住地。这批移民到达当地后,开始了自给自作的农耕生活,白天一般帮当地人打工,挑茶叶到宁国府等地去卖;夜间在山头上开荒种地,主要耕种大豆、玉米、红薯、南瓜等粮食植物。山上野猪较多,他们就放鞭炮驱赶。为了生存他们主动与当地村民友好相处,当地人也没有把他们视为外人,积极帮助他们修建茅屋、开荒种地、饲养牲畜家禽,发展生产。苏红村有个王姓大户,接纳了一名周姓孤儿在家打工,周姓男子十分勤劳,起早摸晚帮助东家干活,赢得了主人的好感,主人不仅给该男子娶了妻,还拿钱给他在汀溪横路村买了土地。后来该男子在横路安居乐业,目前有不少后代在那里居住。
汀溪还成立了湖北商会,商会会长由全体移民集议推举产生,由当地德高望重的移民人士担任。商会的主要职责是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兴办教育,处理突发事件,开展济贫帮扶等活动,为移民排忧解难。清朝末年,红星村一张姓移民,在宣州周王娶了媳妇,婆媳关系僵化,媳妇一次尿床,婆婆要媳妇头顶着被子晒阳,媳妇不甘婆婆侮辱,在自己房间上吊自尽。娘家得到消息后,亲戚、家族出动18顶大轿,连夜从宣州赶往泾县闹丧,将尸体用木棍撑放在堂间香火台前,婆家准备的菜肴,上一桌掀一桌,事情闹得很大。
当时的湖北商会由会长出面带领几名理事,同对方的代表谈判,主动赔礼道歉,说明原委,安定对方情绪,防止事态扩大。最后达成调解协议,媳妇按当地风俗习惯入土安葬,婆婆向来宾赔礼道歉,主动承认自己的做法错误,并当众宣誓恳请大家原谅,不要像她那样做出不理智的举动,至此平息了事态。商会还积极参与地方事务管理,修桥铺路、济困帮扶、兴办教育等,办起了两所私塾学校,动员移民孩子上学读书,接受教育。移民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大家都能携手相助、慷慨解囊。
汀溪乡是革命老区,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党组织就在此活动,是泾县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地方,泾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吴小凤,当时以教书为掩护在此从事革命活动,后光荣牺牲在当地一个叫羊皮坦的地方。新四军“皖南事变”突围时,傅秋涛率部曾在桃岭村作短暂休整,后到达江北盐城与新四军主力会师。当地移民也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还有不少移民为革命事业牺牲在战场上。
解放后,移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发展生产,不断改善民生,先后修通了白洗公路和古漕公路,开通了堪称“皖南川藏线”的桃岭六道湾公路,修通了连接蔡村、宁国方塘的公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他们重视教育和医疗卫生,解放初就办起了卫生院、学校,移民可就近看病,子女可就近上学读书。人口鼎盛时期,村村有学校、有乡村医生。不少移民子女通过读书考上了中专、大学进而走上工作岗位。最典型的要数盛守南一户,年恢复高考后,他3个儿子连续考上重点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大儿子盛涤伦曾任西安某军工企业研究员,二儿子盛士伦现在德国西门子公司任研究员,三儿子盛伦颜在上海一家企业担任经理。盛氏三兄弟成了当地移民崇拜的偶像及学习的榜样。
全乡移民积极发展生产,与当地村民一道创建了檀皮、潦草两大优质宣纸原料基地。大力发展优质茶园,移民后代张祥云创办了安徽兰香茶叶有限公司,并注册创制了“汀溪兰香”茶叶品牌。“汀溪兰香”多次荣获国内国际金奖,成为消费者喜爱的名牌产品。
汀溪乡现已成为宣城市重点自然生态保护区,相继建设了水墨汀溪4A景区、桃岭六道湾景区、九里岭景观景区等,增设了桃岭六道湾、九里云海、美丽乡村观景台、茶园风光等最佳摄影点。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全乡现有各类农家乐余家,农民自发成立了农家乐旅游协会,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