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泾县茂林一座人杰地灵的皖南古村上

北京治荨麻疹的好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95950.html

作者:翟光逵

制作:童达清

茂林,人们只知道她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地,但她又是泾县一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非常独特的皖南优秀古村落。遗憾的是这一点却鲜为人知。

茂林村位于两水之间,她西边是绵延连亘的西山,西山脚下有一条茂林河(又称古溪);她的东边毗邻濂坑水(又名东溪河)。东溪河弯弯地绕过拔地而起的魁山,沿着茂林镇的东侧从南向北、再偏西与茂林河汇合后流入青弋江。茂林村位于两条河之间,这使她犹如完全座落在水中,恰似浮在水中的一张竹筏。这如村民所说的象一张“河中排”的村落,经历了上千年(自宋代至今)没有被洪水冲毁,全得益于西山和东边的沿河大堤。西山拒青弋江水头于村外,使正对茂林村的青弋江水由此转东、再北折流向安吴境内。所以茂林民谣称∶“茂林一枝花,好在西山遮;不是西山遮,茂林水淌沙”。这在《茂林地理位置图》上,能看得很清楚。

(注意:茂林位于茂林河与东溪河之间,西山挡住了青弋江的水头)

东边的沿河大堤是古代茂林人民为防御东溪河的洪水而修筑的,经过历代多次的加固,终于挡住了东溪河从南容山里奔腾而来的水势。东溪河堤及其宽大的沿河路是用大小鹅卵石镶嵌砌筑而成的,它绕过魁山,通向南容。望去这用河石砌筑的河堤与路,就象一根又粗又长的大石链,把这张“河中排”牢牢地拴在“奎山”这座天然不动的桩上,使这张“河中排”永远也不会被河水冲走。这条石链凝聚了茂林人的期望,也成了茂林村的保障。

魁山位于整个村子的东南方向,其顶上建有一座三层六角形的“飞雄塔”。魁山拔地而起的独立形体使其顶上的“飞雄塔”分外耀眼,在村里远近都能看见。不论你是停在院内窗前,还是行走在街巷河边,抬头总能见到高高的“飞雄塔”立在眼前。“飞雄塔”是清朝乾隆年间村里一位中举的学子为振兴村内文风而建造的文峰塔。它不仅成了全村的构图中心,同时也成了茂林村的象征。这实在是画龙点晴的一笔!

泾县档案馆吴馆长珍藏了一张在茂林村口、牌坊群前合影的照片。听说我对古建筑感兴趣,特意拿给我看。并指着照片说:“茂林村口有14座石牌坊,其中13座跨路而立,只有一座“贞节坊”是旁路边侧立的。58年大跃进,县城要造弋江大桥需要石料,全给拆了……”。

看了这珍贵的照片,我特意去过一趟茂休。在茂林村口汽车站附近徒步徘徊,细细察看品味。心想古时进茂林村从溪口转弯上坡,穿过河边的古树浓荫,除脚下的卵石路之外满眼都是青山碧水,一片绿!山涧旷野,极其恬静。待近村口,忽见白色高耸的牌坊群巍峨林立,一路延伸进前面的村子,一定精神马上为之一振,惊叹眼前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别样世界。后来听当地人说:过了牌坊群,古时一方墙上还刻着:“又一村”的字样。那真是恰到好处!

茂林村口古时有14座牌坊群隆重地迎送着每一位进出茂林村的人们,真是恰到好处地向每一位行将跨进村子的外地人,显示出自己村庄的实力、性质和地位;又十分明确地告诫每一位出村的村民,不要忘记自身的荣耀,外出干事一定得时时记住要像祖先那样为村争光。14座牌坊群的群体空间形象作为村口的入口标志,实在是气势非凡。今徽州棠樾的七座牌坊群变成了罕见的国宝,为世人所瞩目。回想我们泾县的后人为建造弋江桥所需石料而毁掉那世属珍宝,实在是愚昧所致,痛悔不及!

进到茂林村,盖有小青瓦的白色马头山墙高低错落有致,掩映在屋旁院内的绿树丛中,鳞次栉毗,远近高低绵延不断。众多的街巷,拐弯摸角,脚下的卵石路边、墙根下有清沏的沟水流淌。路与水一道向前伸展,又一道往后漫延,它们通向每家每户,连结着所有的宅院。由于茂林村选址在两水之间,使村民们家家户户门前院内都有活水穿过,洗涤浇灌,用水不必出户,吃水院内有井。

沿着村内的活水找到它的源头,原来它来自村外东南方向、穿过一片多亩田畴后的东溪河。东溪河在此处正好位于魁山脚下,河床最窄。古代的村民们就在此筑了一道坝,将东溪河水引入水渠灌溉多亩农田,使这多亩农田从此变成了年年旱涝保收的良田。水渠在灌溉完农田后,流到了茂林村的村口。在这村口外原来有13座水碓,为村民们加工稻谷。最后为了使灌溉农田后的水变得清澈可用,古代村民们又在村口处挖了一口养殖荷藕的水塘,使水经过荷花塘沉淀变清澈以后,再流向村内的各个街巷和每家每户。沟水穿过全村,最后流到了村子西北边的茂林河,再流向青弋江。

(注意:坝左是魁山,坝右隔河堤是农田)

茂林村内道路纵横曲折,四通八达。在村中心位置,特意设置了一处以干塘为主的露天大空间。干塘平时塘内是干涸的,看似没有什么作用。但在梅雨季节,连日暴雨,村中道路上雨水在这时候,就会顺着干塘四周的漏孔流入到干塘内,使得村中道路任何时候都不会积水,方便人们出行。古人这种预先的规划和设计,实在是比我们现代人要考虑得周全多了。因此村民们并不称呼干塘为“干塘”,而是称它谓“甘塘”。可见村民对此塘的感情有多深!我们现在一到霉雨季节,全国、包括首都北京在内,所有道路都可撑船,路都变成了河;由此可见古人的用心是多么的有预见性了!

(注意:其周壁布满漏水孔,以利暴雨季节输流道路雨水,这就是村中设置甘塘的原因)

进村处的荷花塘与水碓,以及出村处的古树、石埠和土地庙,又都形成了茂林东南和西北两个出入村口处的风景。尤其是荷花塘,它位于南街头,处于闹市口,夏日傍晚,清风徐来,聚集有众多的村民在此纳凉,有说有唱、人山人海,十分热闹。

(注意:由溪水、小桥、古树和土地庙组成入口村景)

上述古人利用修堤、筑坝、挖渠、开塘和建埠凼、形成“活水穿村”的规划布局,不仅给全体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也让行走在村中的人们处处感到赏心和悦目,令所有亲眼见到的人都羡慕不已。水和路,在这里真正变成了造福于村民的生命性基础设施工程!这对现今的村镇规划和建设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