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蔚李世民的诞生幼年和少年时代10

北京皮肤科医院哪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492.html

李蔚:李世民的诞生、幼年和少年时代(10-14)

李蔚

“贞观之治”为我国历史上的著名盛世,千百年来,人所公认。有关史料,斗量车载。此前,李世民从十八岁参加太原起兵到大唐建立,这一段历史,史料也比较丰富。唯独他从诞生,到幼年,到少年,这一段的史料,麟毛凤角,极其缺稀。因而历来对李世民形成不了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他后来的作为也就无从考究。本文是从正史、野史、民间传说和田野调查诸方面(有关文献资料目录六十二种附后),广为搜罗而得,完成于年,是有史以来第一篇有关李世民诞生、幼年和少年时代的系统资料,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作者.6.12

——

(接前)

李世民的诞生、幼年和少年时代(10)

李蔚

大唐佛教的兴盛

就像书法艺术在今天的繁荣,其基础奠定于唐代,最初的根源萌发在李世民的幼年那样,我国佛教的昌盛,与唐代的提倡同样密切相关,其最初的原由,亦在李世民的幼年时期。

世民幼年多病。七岁时,随母去河南探望担任郑州刺史的父亲,曾在洛阳“游观”。此行,给他留下了相当深刻的记忆。晚年,他在征高丽、途经洛阳时,曾发出这样地感叹:“余将问罪东夷,言过洛邑,聊因暇景,散虑郊畿。流盼城阙之閒,睹弱龄游观之所,风云如故,卉木如新,少壮不留,忽焉白首。”

但到郑州后,李世民却感染了“时疫”,即传染病。病显然相当重。当时,民间流行求神许愿。李渊无奈,就近到闻名于世的荥阳大海寺求佛。后来幸而痊愈。李渊为还愿,在该寺造弥勒石像一尊,立碑还愿。碑文写道:

郑州刺史男李世民遏染时疾。比闻大海寺有双王像,治病

有验,故就寺礼拜,其患乃除。□于此寺愿造石弥勒像一铺。

其像乃□丹青之妙饰,穷巧技之錭□。相好全真,容颜蕴妙,

以斯功德,卫护弟子。唯愿福山窴佑,法海长资,诸佛开心,

三教之中并□;又愿观音引导,振□价□。高悬弥勒慈忧,贵

昌兴于万代。家门大小,永宝长春,蠢动含生,咸登正觉。

大业元年□□□。

李渊河南荥阳大海寺还愿碑(拓片)

省亲回陕第二年,身体素质较差的李世民,在八在岁时,又一次患病。李渊返陕渡渭,在又一座闻名于世的佛教大寺——户县草堂寺,再一次为儿子虔诚地拜佛许愿。正月,病愈。在该寺还愿,再造弥勒像一尊。所立石碑,是这样说的:

郑州刺史李渊,为男世民因患,先于此寺求佛,蒙佛恩力,

其患得损。今为男敬造石碑像一铺,愿此功德资益弟子男及合

家大小,福德具足,永无灾鄣。弟子李渊一心供养。

大业二年正月八日建立

李渊陕西户县草堂寺还愿碑(拓片)

两次生病,两次求佛,两次病愈。这段经历,对幼年李世民的影响太大了:他最终成了虔诚的佛教徒。

世民的母亲对佛教的态度如何,从现有资料中,笔者没有查到。李母是北周武帝姐姐的女儿,而武帝是以排佛闻名于历史的。据《周书●武帝传》:武帝是一位有大抱负的人。可惜,建德三年()五月,却下令“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可谓“彻底消灭”。周武灭佛,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年,窦氏六岁,正好被舅舅武帝养于宫中。这件涉及整个北中国的灭佛大事,可能对童年的她会有相当的负面影响。世民后来的热爱佛教,很难说是母亲的影响所致。

李世民与母亲不同。同样是在幼年,因病求佛得愈,他遂自认是为佛祖之惠,因而深信佛法。及至成年,当了皇帝,生病“平复”,仍然认为是佛佑所致。于是,就像父亲在他幼年曾经作过的那样,如法炮制,以作善事来报答佛恩,而且是大作善事。《全唐文●卷八●诸州寺度僧诏》记载:世民病愈,曾在全国广度僧众:京城及天下诸州寺,各度五人,宏福寺度十五人。他最终并因此受戒,成为一名真正的佛教徒,在《宏福寺施斋愿文》中,自称“皇帝菩萨戒弟子”。在佛教诸戒中,菩萨戒的要求比沙弥戒、比丘戒更为严格,是最高一级的戒律。唐太宗是继梁武帝、隋文帝、隋炀帝之后,第四位受过菩萨戒的皇帝。

为弘扬心目中无比崇高的佛教,李世民曾大力宣扬佛教。他认为佛“报应显然,屡有征验”,“历千劫而不古”,可以“导群生于十地”,“人免盖缠,家登仁寿”。他宣扬佛教的文章,收在《全唐文》里的,共有18篇之多。

推动佛经的翻译出版事业。他深信佛经“文如金玉”,开设译经馆,任命西突厥的波罗颇迦多罗主持。玄奘译出全部部佛经后,他为之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

修建、改建佛寺。为超度亡灵,自晋阳起兵以来,凡作战之处,包括晋州、汜水、洺州,筑塔七座。贞观年间建造的慈恩寺,规模很大,殿舍计凡间。多次舍皇家旧宅为寺。

广度僧尼。贞观初,已度三千,后为译经馆的开设,再度三千。慈恩寺建成后,度僧三百人。

大作法事。“京城及天下诸州寺观僧尼道士”,规定每年正月七月,转经行道七日七夜。玄奘回国,李世民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自朱雀门起,“数十里间,都人士子,内外官僚,列道两旁,瞻仰而立”。

而今闻名世界的法门寺文化,与唐太宗有密切的关系。是他当初为法门寺修寺建塔,度僧八十人,确定了第一届主持惠业。据《古今图书集成》等书的记载:贞观五年(),唐太宗批准向信众开示法门寺珍藏的佛骨舍利,开有唐一代近三百年迎送佛骨、再再轰动全国的重大佛事活动的序幕,推动了佛教在唐代的大发展。

——

李世民的诞生、幼年和少年时代(11)

李蔚

说不尽的浓重乡愁

同今日生齿繁盛、人烟稠密的状况大为不同,在李世民生活的年代,包括杨陵在内,整个关中地区,都是相当空旷荒凉的。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曾多次到武功、户县、乾县、礼泉一带打猎,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樊方其人,武德二年,授庆善宫大监。死后,他的墓碑里,说他“莅职清闭,优游闲性,仰眺炯霞,俯临川涘,徘徊风月,追游竹林,历览春泉,逍遥秋水,九龄之梦无征,颓山之歌奄及。”既说明了樊任职的清閒逍遥,亦足可看出此地当时的寂静辽阔。

《册府元龟●帝王部●卷二十一●征应》载:李世民诞生时,天空出现庆云(即五色彩云),弥漫数里。两条龙戏于门外水中,经三日,冲天而去。见到的,都感到惊异。这些,过去的史学家总是用以说明李世民的大有来头,不同凡人。其实,拨开圣化迷雾,这些本属正常的自然现象,它们的出现,正表明了这一地区经历战乱、尚未恢复、人烟稀少的原始面貌。

李世民对于伴随着他渡过了艰辛而美好的整个童年、幼年和少年的故乡,终生充满了思念、眷恋之情。那是一块与他的整个人生焊接在一起的亲切之地。是一处经常走入他的梦境、令他心碎的热土。他一生都在留恋着武功的这块旧地。据《旧唐史》、《新唐史》、《册府元龟》、正德《武功县志》等大批文献的记载,即位后,他以皇帝之尊,曾四次返回故里,探望故乡父老乡亲,重温儿时旧梦。

贞观四年(),唐太宗视察陇州(今陕西陇县)。十月丁巳(年12月5日),途径武功,曾在旧居宴请随从官员和武功父老,并向他们“赐帛”。停留期间,他“周览原隰,怅然怀旧;延问乡党,僚吏犹存”。为示对故乡父老的关怀,下令:岐、陇二州管区内,凡贞观四年十月一日黎明前(即他来故乡访问当月前)、大辟罪以下的犯人,一律予以赦免。两州的户民,免征当年一年的租赋。八十岁以上老人,鳏寡笃疾,以及曾在这两州工作过的杂职佐史,并武功旧军主帅,根据各人情况之不同,赐以相应等级的实物。百岁以上者,“就加优恤”。事后检查,武功执行不力,“未称朕心”,又下诏重申,务求落实。

此行,李世民踏遍儿时故地,感慨万端。赋诗《过武功旧宅》一首:

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园荒一径断,台古半阶斜。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一朝辞此地,四海遂成家。

(饰以翠羽的乘辇停驻在故乡;在我的旧居,现在笳声续鸣。

我小时常去的园子,荒凉,路断,当时上下走人的台阶,古旧,

倾斜。屋前的池塘,缺水干涸,而老树却还仍在开花。一旦离

开了我这诞生地,我就南征北战、四海为家了。)

贞观六年(),李世民于故居修建慈德寺,报答母亲窦氏养育之恩。寺庙建成后,闰八月己巳(年10月7日),回到生地,再次“赏赐闾里”,并宴请随从三品以上官员。

赋《过旧宅》五言诗一首:

金舆巡白水,玉辇驻新丰。纽落藤披架,花残菊破丛。

庭铺荒草蔓,流竭半池空。纫佩兰凋径,舒珪叶剪桐。

昔地一藩内,今宅九围中。架海波澄静,韬戈器反农。

八表同文轨,无劳歌大风。

(我的玉辇,停駐在故乡。坐着黄金为饰的乘舆,我在生地往

来寻觅。乱藤绞钮,披于花架;残菊开放在破损的花丛中。荒

草蔓延,遍铺庭院。源流枯竭,水池半空。曾经摘以佩戴的兰

花,如今凋零在路边,只有可剪为珪的桐叶还伸展在天空。过

去父亲只有小小一块封地,如今我以天下为家。四海波澄如镜,

我们收起武器,专心农耕。再远的地方,都在一统的天下内。

大国的气度如此明显,不用个人再作宣传。)

此诗,李世民当时并命富于文学修养的两位大臣许敬宗、上官仪和作。

同年九月己酉(年11月16日),离上次回乡仅仅一个多月,世民再次回到武功,在渭水之滨,宴请三品以上从官。第二天,再次宴请从官父老,各有赏赐。李世民“欢甚”,提笔在故居的墙壁上,以《幸武宫庆善宫》为题,写了一首诗:

寿邱唯旧迹,酆邑乃前基。粤予承累圣,悬弧亦在兹。

弱龄逢运改,提剑鬰匡时。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

梯山咸入款,驾海亦来思。单于陪武帐,日逐卫文螭。

端扆朝四岳,无为任百司。霜节明秋景,轻冰结水湄。

芸黄遍原隰,禾颖积京畿。共乐还谯燕,欢比大风诗。

(这里,乃是我人生旅程前进的基地。在旧居,现在只能看到

往日的若干残迹。我继承了累代君主的帝位,而诞生则是

在此地。在我少年时,适逢世运改变;拿起武器,我急迫地匡

救时局。在我指挥下,四面八方荒远之地终于平定。由于我招

引、安抚,天下万国平安无虞。陆地人民跋山涉水前来叩关,

海域百姓则航海而至。我在武帐升堂,匈奴单于陪座;他们的

次级领袖日逐则护卫着我的车驾。四岳有情,向首都朝拜。政

府不作为不扰民而天下得治。霜降大地,秋景明丽。渭河岸边,

结着一层薄冰。枯萎的花草,遍布平原低地。京城的粮库堆满

了丰收的稻谷。我与故乡父老共同饮宴;欢乐之情,不下于汉

高祖之回乡赋诗。)、

李世民的这首诗,由音乐家、起居郎吕才(清平县人)配曲。当时,他的这所故居,已被命名为庆善宫。这套乐曲,遂被称为《功成庆善乐》。六十四位舞者,排成八行,每行八人,成一方阵。他们头上“漆髻”,戴“进德冠”,身穿“紫大袖裾襦”,脚着“皮履”,边唱边舞。是为《九功舞》。此舞安详徐缓,象征文德治世,社会和谐,天下安乐。此后,每逢“冬至享宴,及国有大庆”,《功成庆善乐》、《九功舞》,与动作激烈、“发扬蹈厉”、歌颂武功的《秦王破阵乐》、《七德舞》相配合,谐奏于庭。其重要性,类似后来的国歌。唐太宗以他的故居的名字“庆善”来为国歌命名,足见他对故乡的重视和感情之深,以及幼年这段生个活在他生命里程中的重要意义。

在这次宴会上,同州刺史尉迟敬德恃功,与坐者争位。任城王道宗劝架,竟遭敬德殴打,“目几眇”。李世民批评他说:“朕欲与卿等共保富贵,但你居官,多次犯法。从这里可见韩、彭葅醢,并非高祖之罪了。”每逢春节,民间贴的门神,就是秦琼、敬德。敬德对大唐政权的建立,尤其对李世民在玄武门顺利夺权,是有功的。李世民现在以汉高祖刘邦将功臣韩信、彭越剁成肉酱的历史事实来警告他,那是极为严厉的。“敬德由是始惧而自戢”。

这次在武功逗留的时间颇长,前后共达七天。九月乙卯(年11月22日),由“武功旧居”启程回京。

李世民最后一次回到生地,是在贞观十六年()十一月。

这次,他首先在武功及其附近打了七天猎,而后于十一月甲子(年12月9日)回到生地——庆善宫。狩猎期间,撰有著名的诗篇《冬狩》一首。

12月12日,李世民在生地邀请武功之邰城、立节、三时、丰义四乡士女七十以上,及居庆善宫侧的农民数百人,赐宴于故居南门,“与父老涕泣论旧事”。

世民对父老乡亲们说:“我幼遭隋末之乱,栉风沐雨,饥不遑食,以救苍生百姓得无死亡,二十多年了。今天重返故乡,与父老相见。这座宫殿,是我的已故的父母住过的地方,又是我的出生地。我到这里,触物生感,伤心得很”,说着说着,泣下沾襟。群臣莫不歔郗。

世民接着说:“今天与父老乡亲一起说话饮宴,心里稍感宽慰。”

又转过脸来,对随从大臣们说:“人看问题,往往缺乏自知。我过去在隋朝,起初连个五品官也不敢想。你们在那个时候,更是大多没有什么官职。现在我君临四海,你们也都并居高官。君臣相遇,千载一时。我与你们哪能料到今天这样幸福的日子?真是不容易!”于是,纵酒尽饮。

邀请赴宴的父老乡亲中,有些是从前侍候过他的起居的,有些是原来的家院保姆。大家纷纷不断起来跳舞,一个接一个地向他敬酒,祝他长命百岁。凡有敬酒的,世民都高兴地与其碰杯对饮,气氛极为欢乐。席间,也有向他诉说冤屈的,他都答应受理,安排予以解决。

宴毕,按参宴者的不同情况,各赐以不同数量的衣服料子。官员中凡是没有担任现职的,则普遍在官阶上升了一级。

世民赋《重幸武功》诗一首,描绘了自己几天来的活动和感受,抒发了豪迈自满兴奋的心情:

代马依朔吹,惊禽愁昔丛。况兹承睿德,怀旧感深衷。

积善忻余庆,畅武悦功成。垂衣天下治,端拱车书同。

白水巡前迹,丹陵幸旧宫。列筵欢故老,高宴聚新丰。

驻跸抚田畯,回舆访牧童。瑞气萦丹阙,祥烟散碧空。

孤屿含霜白,遥山带日红。于焉欢击筑,聊以咏南风。

(寒风吹拂着我乘坐的北地良马;躲在零落的灌木丛里的野禽

也被北风吹得惊慌不安。由于父皇的恩德,我承接了帝位;我

由衷地喜悦,感念不忘。我们积善人家,先代遗泽深厚,令我

快乐。武力征讨顺利,赢得天下,我为功成而喜悦。订出礼制,

不扰民,天下得到治理;清简为政,全国一统:车同轨,书同

文。现在,我往来寻觅昔日生活的痕迹,在这生我养我的旧宅。

摆上酒席,我宴请故乡父老;在我的生地,我们共同欢乐。停

驻车驾,我慰劳农民;乘舆回转,我访问牧童。赤色宫阙上空,

瑞气萦绕;象征吉祥的烟雾飘散在碧空。近看渭河孤屿,白霜

降落;远望秦岭,落日血红。人们击筑欢歌,随意演奏演唱各

种民乐民歌。)

这次不同以往:李世民出于狩猎的需要,不是乘坐“翠辇”、“金舆”,而是骑着配以“金鞍”、“玉勒”的“代马”。今存于建子沟村的“栓马桩”,一座半人高的七级塔形石柱,应该就是此次活动的遗物。不过,从石质相对完整来看,现存者应是后人据原件的仿制。

此次在“武功旧居”逗留前后亦为七天,12月15日离开。

12月20日,回到首都长安。

栓马桩(李世民贞观十六年十一月在武功冬狩、回出生地时所用,今在陕西杨凌区建子沟村)

李世民的充满浓浓乡愁的诗作,共有七首之多。除了上面全文介绍了的《过武功旧宅》、《过旧宅》、《幸武宫庆善宫》、《重幸武功》和提到篇名的《冬狩》外,尚有《咏风》、《帝京篇(其十)》二首。

——

李世民的诞生、幼年和少年时代(12)

李蔚

终生眷恋着亲爱的母亲

李世民的深深的乡愁,包含着对故乡大地、山水河川和自然风光的热爱,——这些是他来到人世、刚刚睁开眼睛就看到、并且在人生最敏感的最初十几年间极其熟悉,令他不能不终生留恋的。更包括对长期朝夕相处、血肉相连的亲朋好友,和看着他长大成人、情同手足、亲如家人的乡亲父老的无比依恋。但,乡愁中包含着的,主要应该是他对逝去的母亲的深深眷恋。

世民对于自己的母亲怀着一种超常的爱。这是不难理解的。他生时,母亲难产,几乎送了命。从懂事起,他就记得母亲是怎样把他放在树蔭下,自己冒着烈日的暴晒,在别人收获过的农田里一个一个拣拾麦穗养活他的情景。他知道,在所有兄弟姐妹里,母亲最疼爱的是聪慧而体质特弱的他。母亲怎样带他去舅家,抱他坐在巨石上玩耍;在昏暗的窑洞里,如何一笔一划地教他写字,怎样一句一句教他念书。在他多次患病时候,母亲绝对衣不解带、没黑没白的护理着他。有了危险,母亲如何带他逃难,最远甚至跑到了约二百里路外的长安,在荒僻的崖洞里躲藏起来。最后,在母亲临终时,又是他在身边陪伴。“自母寝疾,朝夕侍侧,不能衣冠。所进汤药,必先尝之。及殁,哀伤过度而消瘦;杖而能起。”……他与母亲在艰难的岁月里,真是相依为命啊!母亲在他的生命里留下了永恒的烙印。

《册府元龟●卷二十七●孝德》记载:“太宗贞观三年()正月戊午,帝有事于太庙。至太穆皇后神主,悲恸呜咽,伏地不能兴。侍卫者莫不嘘唏。”——在太庙祭祀祖先,到母亲的神主前,悲伤恸哭,跪在地下,伤心地起不来。陪同者莫不嘘唏,落泪流涕。这是何等感人的场面啊!

贞观四年()九月,李世民去陇州,途经庆善宫。《册府元龟●卷二十七●孝德》说,当时他情难自禁,“嘘唏谓侍臣曰:‘此朕生处。朕之胞,见在宫里。慈颜缅邈,无可复追。生前之恩,不知何以上报?’因举声号恸,悲不自胜。在位者,莫不呜咽。”三十一年过去了,经历了多少次玉石俱焚的战乱,经历了多少人生的大起大落,但是,李世民将母亲生他时的胞衣始终妥善地保存着,现在仍然珍藏在皇宫里。他对生他养他的母亲怀着的是一种何等深刻的感情!他深爱他的母亲,但是,她老人家早已不在人世了,她的慈爱的面容,已经很遥远了,再怎么思念,也不可能看到了。母亲已逝,她的养育之恩,如何才能报答啊!世民心里的无穷思念,他的报母不能的深深地遗憾,都蕴含在这段发自肺腑的话语里。

隋文帝在今陕西麟游县山里建了一座仁寿宫,唐太宗将其改名九成宫,用以避暑。贞观六年三月戊辰(年4月9日),他来此地休息。夜梦其母,一如生时。《新唐史●卷七十六●后妃传》说他“既悟,潸然不自胜。明日,诏有司大发仓,赈贫瘠,以为后报焉。”

——梦醒之后,思母落泪,不能控制。第二天,下令有关部门大发国库粮食,赈济穷人。以此实际行动,来报答母亲的恩德。

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百五十八●金石二十四》说:世民梦醒次日,还决定“于(他的生地)庆善宫侧,创寺一所,用答劬劳之德,故以‘慈德’为名。”慈德寺的建立,是为了报答母亲辛苦勤劳养育的恩德。慈德寺、庆善宫紧密相连,宫寺一体,就是这样来的。

慈德寺曾经建有高墙围护。这从明代状元康海(字对山)《过庆善宫》诗,可以知道。诗里有这样两句:“改寺报慈德,谨护列崇墉”(为报答母亲的养育慈德,唐太宗将旧居庆善宫改建为慈德寺,并且修筑了高墙,来谨慎地加以保护。)

慈德寺建成后,李世民幸临。回到旧地,思母之情又一次深深地控制了他。他对侍臣再次自然地流露了他的难以尽言的痛苦:我就生在这里。而母亲却与我永诀了。我不知母亲养育之恩如何才能报答?世民就这样“感而大恸”,“左右亦为之流涕。”

思母深情不能释怀,贞观八年(),世民三十六岁,“下诏为后建福佛寺于京师”,“于寺尽京城僧尼设斋追福”。记录在《册府元龟》里、这座曾由首都长安全城和尚尼姑吃斋念佛、为窦氏追福的佛寺,就是著名的弘福寺。唐代高僧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回来,首先入住的就是这座寺院。

贞观十三年()正月乙巳朔,大年初一,李世民去父母双亲安葬的献陵拜谒。据《册府元龟●卷三十●奉先》记载:当天“质明,七庙子孙及诸侯百僚、番夷君长,皆陪列于司马门内。帝至小次降舆,号哭入阙门。西面而拜,恸绝不能兴礼。毕,改服入于寝,躬亲执馔。阅高祖及先后服舆之物,匍匐床前悲恸。左右侍御者,莫不嘘唏。”开始进入阙门时的号哭,自然难免夹杂“礼”的成分。“西面而拜”时,“恸绝”,真的伤感了,以至“不能兴礼”。而当改服便服、进入内室、亲眼看到父母生前所用服装舆轿、抚摸这些生活用品时,悲伤之情达到顶端,“匍匐床前”,悲恸不能前行。看到向以坚强称著的大唐天子恸不欲生,如是伤感,左右侍御者,再次被感染得“莫不嘘唏”。据《补寰宇访碑录●失编》,也许受李世民思母唯深的启迪,一位名齐士员者,在这个月,曾为世民的母亲穆皇后造像一尊。

世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五月逝世的。母亲在先,大业九年(),殁于今河北涿州。二十二年后,贞观九年(),父亲崩于长安太安宫之垂拱前殿。对于世民来说,五月是个黑色的五月。贞观十四年五月,世民感念父母,“不御酒肉”。

贞观十六年()五月,李世民“御制忏文于弘福寺”,为母祈福。

李世民《弘福寺施斋愿文》

子路昔日穷困,父母常吃藜藿草子充饥;为让他们生活过得好些,他曾为双亲负米百里外。后来,子路南游于楚,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大富大贵。此时,能够孝敬父母了,而父母却已经去世。即使想再食草子、步行百里、为双亲背米,也不可得了,子路深以为悲。世民曾多次引用此典,来表达自己无言的悲哀。在这篇为母祈福的《忏文》中,他写道:

哲圣之所尚者,孝也;仁人之所爱者,亲也。朕幼荷鞠育

之恩,长蒙抚养之训,蓼莪之念,何日忘之?罔极之情,昊天匪

报。昔子路叹千钟之无养,虞丘嗟二亲之不待。方寸乱矣,信

可悲也!朕每痛一月之中,再罹艰疚,兴言永慕,哀切深衷,

欲报靡因,唯资冥助,敬以绢二百匹奉于大道。傥至诚有感,

异(冀)消过去之愆,为善有因,庶获后缘之庆。

贞观十七年()七月,李世民审查当朝《实录》,其中,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各二十卷。谏议大夫褚遂良读稿御前。当念到世民初生“祥瑞”时,世民双泪长流,说:“朕于今日,富有四海,追思膝下,不可复休。”因悲不息,命令收卷。审稿工作遂告中断。

贞观二十年()十二月,世民四十八岁生日。他对司徒长孙无忌等说:“今日吾生日,世俗皆以为乐,在朕翻成伤感。今君临天下,富有四海,而承欢膝下,永不可得,此子路所以有负米之恨也。诗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奈何以劬劳之日更为宴乐乎?”因泣下数行,左右皆悲。遂罢宴乐。

仅仅见之于历史文献记载者,就有以上贞观三年、四年、六年、八年、十三年、十四年、十六年、十七年、二十年等多次。可以说:终其一生,他都在无可抑制地思念着他的母亲。

李世民跟随其母长期生活在武功故居,母子情深。这是明代嘉靖年间所编《陕西通志》对此故居——庆善宫的记载。

李世民感念母亲,爱母思母之情无法穷尽,还曾将自己生地以北、今武功县武功镇李家的另一处旧居,舍为佛寺,取名“报本寺”,并在其内建设了一座佛塔。雍正《武功县后志》说:“塔高数十仞”,因为是“太宗为(其母)太穆皇后建,故名‘报本’。碑碣无存。”雍正《陕西通志》进一步说:报本寺是“依山立刹”,其中“浮图,高二十寻(寻、仞均为八尺——笔者),伟然一邑之望。”

李世民由于思念其母情切,几乎影响到了他的前程。史料记载:世民每次侍宴宫中,亲历宫中的豪华生活时,总是引发他对母亲的思念。他深深遗憾母亲去世太早,没有见到他们的拥有天下,未能享受如此高档的生活。在气氛热烈的宴会上,每每唏嘘流涕。这就扫了李渊的幸,李渊不太高兴。几位妃嫔借机挑拨,说:“陛下春秋高,宜相娱乐,而秦王如此,正是嫉妒我等。陛下万岁后,他必饶不了我们,我们母子必无孑遗矣。皇太子(李建成)仁孝,陛下将我们母子托付给他,必能保全。”李渊听罢,为之怆然。本来,李渊看建成不成器,多次想换掉他,让世民接皇帝的班。从此,就打消了这个念头,疏远了世民。

——

李世民的诞生、幼年和少年时代(13)

李蔚

世民故居的历史沧桑

物以人贵。荒凉的院落,破旧的茅草房,阴暗的地下窑洞,随着李渊李世民的发迹,故居圣神了起来。

唐有天下时,李渊即位当年,出于美化自己的需要,将渭滨此座武功旧宅翻修,取名“武功宫”。《册府元龟》说:“唐高祖武德元年()十月,以武功旧宅为武功宫。”熙宁《长安志》则说:“武德元年(),建武功宫。”————不仅尊贵其名为“宫”,而且进行了改建。其中,新建的披香殿极尽豪华。《资治通鉴》说:右仆射苏世长在这座宫殿里侍宴时,看到其过度奢侈,一如倾宫、鹿台,十分不满,明知故问:“此殿隋炀帝之所为耶?”“何雕丽底此!”

武德六年(),李渊改“武功宫”为“庆善宫”。贞观六年(),李世民为报答母亲养育的劬劳,紧邻其南,修建了一座寺庙——慈德寺,宫、寺一体。

在故居升格为“宫”后,即依宫规进行管理。据《新唐书·百官

三》:“京都诸宫苑设总监,各一人,从五品下,掌苑内宫馆、园地、禽鱼、果木。”近年那里出土《大唐庆善宫大监樊方墓碑》一块。墓主樊方殁于武德四年正月,贞观廿三年()立碑。碑呈方形,边长0·56米,字文正书,共19行,行20字。从墓志铭并序看,墓主樊方在隋末为李氏打江山的战争中,军功卓著,武德元年,授开府仪同三司。后又授金紫光禄大夫。武德二年(),授庆善宫大监。所谓“大监”,应是上述文献中“总监”的尊称或俗称。唐代下州刺史为正四品下,京畿县令为正六品上。宫苑总监的品级从五品下,高于县令,低于州刺史。

樊方任庆善宫大监在武德二至四年(-)间。他任总监时,此处尚称“武功宫”,不称“庆善宫”;碑为二十多年后所建,所称“庆善宫”者,应系循时而称者,他很可能是庆善宫的首任总监。

据《旧唐书·职官一》:“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所谓“金紫光禄大夫”,指光禄大夫加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本来,贵人、夫人、贵嫔,称三夫人,皆金章紫绶。光禄大夫得金章紫绶的代用品者,亦称“金紫光禄大夫”。樊方从因军功昭著、“开府仪同三司”的“从一品”高官而就任“从五品下”的庆善宫总监,应是朝廷对高龄体弱官员的照顾性安置;他在这里,也确实享了两年清福,以66岁在岗而殁,时为武德四年()正月。他是现在唯一知道的庆善宫的主管官员。

岁月沧桑。世民在其中度过了整个青少年时代的庆善宫,在其后一千四百多年来的历史中,由于天灾人祸,曾经多次毁废,又多次重修。有史料可考的新建与重建,共有八次。而其名称,也经历过庆善宫——慈德寺——崇教禅院——恩义寺等多次变换,而以庆善宫为基本的称谓。

兴元元年(),唐政府军与朱泚叛军在庆善宫所在的漆、渭交汇处交战。战争规模甚大:叛军万人全军覆灭,叛将韩雯仅以身免。元和八年()、十一年(),渭河两次泛滥,水势汹涌。长安渭水河桥两次被冲垮。慈德寺一遭战乱、两遭水灾终毁。宣宗大中时期(-),慈德寺原地重修。这是继前述贞观年间两次扩建之后世民故居的第三次建设。重建后之慈德寺,设有继明佛堂,堂院立有石碑。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渭水又一次暴涨,建于河畔的慈德寺再次被淹,迁建于其东不远处、世民母亲的娘家——窦村(后改名立节村)。

武功县立节村慈德寺

其后,渭水消退,慈德寺在原地再次重建。这是世民故居的第四次建设。此次重建,修有一座“(高)耸白云外”之佛塔。天圣年间(-),西北边防名将种世衡在寺内立碑,上刻世民《幸庆善宫》诗二首。

宋代大家苏轼(号东坡居士)嘉佑六年至治平元年(-),在陕西凤翔府任签判,其间,曾游慈德寺,为留墨迹。元人有诗纪其事:

昔时高祖宅,今日梵王宫。塔耸白云外,僧行绿树中。

真容唐列圣,墨迹宋坡公。半日休心处,烹茶话祖风。

(这里,过去曾是唐高祖李渊的住宅,如今成了供奉佛祖的慈

德寺。高高的佛塔耸立于白云之上;绿树丛中,僧人来来往往。

大堂里供奉着大唐列祖的画像,保存有宋代著名文人苏轼墨宝。

我心态宁静地在此休息了大半天,品着茶,同人们叙说着祖先

的种种往事。)

北宋熙宁五年(),慈德寺重修立碑。长安知县朱光旦书写碑文。元佑三年(),直龙图阁游师雄在世民生地之北十七里、人烟相对繁华的县治所在地,建唐太宗祠。崇宁元年(),赵茂曾为此祠之建设作《记》,其碑亦由朱光旦书写并题额。

金世宗大定十六年(),朝廷重修庆善宫,命其名为“崇教禅院”。明昌三年(),为禅院铸钟,款文:“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

金正大三年(),慈德寺主持子宁获世民《幸庆善宫》诗二首于武功县令卢振处。第二年,重立世民诗碑于庆善宫。中顺大夫李文本撰《跋》,首阳山老僧惠鉴书写。同年,骠骑卫上将军、武亭县丞夹谷胡士、典史马吉在寺西南隅、当初安葬世民母亲的安寿陵地,为她立碑。碑文由子宁撰写。文末,表彰世民“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元末战乱,关中平原一片萧索。明洪武九年()春,都督耿忠遵照明太祖朱元璋的命令,领兵万余,从安徽凤阳来关中,东至临潼、栎阳、高陵、泾县、三原、礼泉、乾州、兴平,西抵扶风、岐山、眉县、凤翔,悉建屯戍,而设司令部于武功。兵事之余,耿忠访求旧迹,得古碑于城南榛莽中,上刻太宗御制诗二首,乃旧立于慈德寺而更树于安养堂者;碑阴刻其母太穆顺圣皇后传。岁代緜邈,字画磨灭,迨不可辨。遂于第二年初,命工重为摹勒,移植县城北太宗遗像所在之鸿禧观,“庶己后人益知所敬,而传之永久”。

明洪武十九年(),朝廷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庆善宫旧地,开垦荒地,建设此地。命其村名为“建子沟”。“建”,通“健”,强有力之意;“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沟”既指东西向的渭水河谷,亦指南北向的漆水河谷。村名是表示:在此漆、渭交汇处,诞生过一位强有力的、大有作为的男子。从此,李世民生地有了一个标志性的村庄——建子沟。

明成祖永乐年间(-),庆善宫周围群众集资铸钟,在山门东侧建立了钟楼。景泰末年(),慈德寺沦没,寺里唯留大钟一口,被移置于长安荐福寺东。此寺系武则天为已故的丈夫唐高宗祈福、以濒于废弃的原英王府改建而成。后来其内建塔,它就是著名的“小雁塔”。被喻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即此。所用钟就是当年慈德寺的那口钟。(注)

清代康熙十九年(),慈德寺重修。这是世民故居的第六次建设。康熙四十年(),在庆善宫南建恩义寺。寺基占地四十二亩。这是庆善宫的第七次建设。名“恩义”者,“恩”并非原来李世民再再要报的母恩,而是指供奉在后殿大雄宝殿的佛祖向农民群众所施之恩;“义”则表达了群众对前殿所供关公(关羽)的敬仰。奉祀关公,乃清代统治者的刻意提倡。康熙六十一年(),恩义寺重新铸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恩义寺廊殿保存完好。主持姓张,原系武功南三里羊尾村人,自耕自食于四亩寺田上,虔诚信佛,和蔼可亲,与附近群众交往密切,相处融洽。

-年,“文化大革命”中,建在恩义寺内的建子沟小学,为规划学校建设,砍伐了寺内几十株树龄在千年以上、历来保存完好、枝繁叶茂、高大阴凉的唐槐古柏,秀丽风景从此摧毁殆尽。同时,拆除了建设于康熙年间、已有约三百年历史的古建筑——恩义寺的中殿和东西廊房。“唐王洞”上的耕地,学校种菜。浇地时,渠水灌进鼠洞,大量流入“唐王洞”,致使塌陷。学校为扩展建设用地,在“学工学农”时,用架子车拉土将洞填封。

年8月,陕西省杨陵区人民政府列“唐王洞”为“第一批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树立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十年后的年3月15日半夜,李台乡政府,公然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旁,趁农民酣睡、不可能起而保卫之机,动用现代化的挖掘机、装载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理应由政府保护的恩义寺最后仅存的唯一古建筑——当初由于传说神灵颇验、迷信畏惧而未敢轻动、因而得以保存的大雄宝殿,彻底拆毁。从此,旧物全部消失,仅存一座重点文物保护碑,在那里孤零零地树立着。

“文化大革命”中,恩义寺被破坏,仅存此大雄宝殿。年3月15日半夜,李台乡人民政府趁周围群众熟睡之机,将此殿拆除。

年,庆善宫故地周围村庄广大群众,群策群力,几年准备,终于在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社会各界贤达的有力支持下,开始着手,在“唐王洞”东约二百米处,重建恩义寺。目前,前殿已经建成。后殿正在建设。这是庆善宫在历史上的第八次建设。

庆善宫第八次建设中所立之《大唐天子李世民悬弧圣地》碑(年)。

注:关于移钟的时间,也有说在清代康熙年间的。

————————

李世民的诞生、幼年和少年时代(14)

李蔚

世民生地上盛开的诗的鲜花

历代诗人学者访问世民故居者,络绎不绝,留有不少的诗篇,像朵朵鲜花,盛开在这块荒凉的历史旧地上。略选几首,以供赏析。

明代诗人张錬,武功县人,嘉靖进士。严嵩专政,正直的张錬被廷杖几死。他的《唐宫夜月》以歌颂唐太宗为主题,这样写道:

泰运回时明主生,戎衣一着万方清。

功成闲却龙泉剑,挂向长林夜夜明。

(改天换地的通运到来,明主唐太宗应时而生。他,军装一着,

武器一持,万方廓清。天下平定,他的龙泉宝剑闲而无用,挂

在宽阔的树林里,星月映照,夜夜明亮闪光。)

明代又一位诗人耿志炜,也是武功县人,万历进士,历任高官。魏忠贤用事,耿杜门不出者八年。他作有《庆善宫怀古》二首,充满了怀古伤今之感。其一:

渭水桥西岸北头,唐朝帝业此源流。

龙飞四海家胡越,燕舞一堂醉冕旒。

翡翠楼台归蔓草,蓬莱宫殿委荒邱。

牧儿短笛吹牛背,曲里犹传建子沟。

(渭河北岸,桥西的庆善宫;这生养世民的地方,大唐帝业由

此发迹。真龙天子曾经远离故乡,征战全国,四海为家。他多

次返回故地,与王公大臣、父老乡亲欢聚一堂。如今,用翡翠

装饰的唐宫楼台,消失在了蔓草丛中;雕丽的庆善宫,坍塌废

弃在荒野里。原野,只见牧童,骑牛吹笛而行,声声曲调,勾

起人们对建子沟旧地往事的回忆。)

同时代的牛恒(原名无下面一横)《唐宫夜月》,清新緜邈,富含艺术想象:

丰邑鸣笳驻六龙,于今仙观寄遗踪。

双童吹邃空坛夜,鸟鹊惊飞月在松。

(唐太宗驾临他的生地庆善宫时,乐曲曾经高奏。如今,时过

境迁,慈德寺里唯有遗迹可寻。双童吹着笛子;宫坛夜晚,天

空显得格外深远。鸟鹊受惊起飞,大地一片寂静,只见月挂松

冠。)

今人比较熟知的武则天的著名女官上官婉儿,她的祖父上官仪是唐初一代文学大家,当过弘文馆直学士。唐太宗写出文章,每每要请他过目,征求意见。他留下的《奉和〈过旧宅〉应制》诗一首,则显得雍容华贵:

石关清晚夏,旋舆御早秋。沛水祥云泛,宛郊瑞气浮。

大风凝汉筑,丛烟入舜球。翠梧临凤邸,滋兰带鹤洲。

偃伯歌元化,扈跸颂王游。遗簪谬诏奖,珥笔荷恩休。

(夏末,庆善宫显得清爽。皇帝的车轮转动着,来到这里。祥

云流动在田野水草上空;长安远郊外,瑞气漂浮。《大风歌》般

豪迈的歌声,凝聚在汉代就有的乐器——筑的乐声里;舜时传

下来的打击乐器——玉磬里,飘进了湿润的水雾。在皇帝即位

前的这所旧第,翠梧临风摇曳。散发着香气的兰花,点缀着渭

河里有鹤游荡的洲渚。庶民歌唱休战以来的和平生活,我们扈

从皇帝,颂扬王的这次游幸。作为已无多大用处的旧物,我辈

却謬承皇帝嘉奖;我们跟班侍从,得到皇帝恩惠的荫庇。)

有清一代、以在诗论里创“神韵说”而称著的著名学者王士祯,在怀古中,抒发着个人特有的感受,在《武功怀古》中写道:

唐家慈圣寺,后稷有邰封。二水流漆沮,千秋拟沛丰。

高原山色里,小邑夕阳中。乐府康王好,何时访沜东?

(这里有唐太宗诞生的慈德寺;后稷受封的有邰国,也在武功。

漆、沮两水,流经此地;千载以来,人们把这里比作诞生了沛

公汉高祖的丰邑。在辽阔的高原山地,夕阳下,浒西小村,景

色绝佳。秦腔里,还是康海、王九思共同创造的“康王腔”悦

耳好听;不知什么时候,我还能再次到康海沜东别墅来访问?)

至于康海,他的豪放不羁的个性,在诗词里,反映得更是十分充分。康海二十七岁中状元,当过翰林院编修,是皇帝的老师。李东阳犯事被押,出片纸呼“对山救我”。对山系康海的字。从来对大权在握、气势熏天的刘瑾视若无人的康海,于是过访刘,刘大喜。东阳得释。后来,刘瑾被诛,康因此受牵连而被罢官。罢官时,东阳不置一词。归乡后,康海留连山水,放浪于形骸之外。在散曲《春游·胜葫芦》里,竟以如此轻率不屑的口气,写到被一般人视为神圣无比的唐太宗生地:

笑杀山翁醉未醒,呼僮子,问棋枰;胜负赢输有甚争?汉宫隋

阙,何桥郑谷,处处暮云横!

(笑死人了:山里的老汉,酒醉还没怎大醒,就呼唤童子,问

棋盘上的战况。胜负赢输有什么可争的?汉代从渭南迁于渭北

的武功县城,隋代所建的李世民的家,诸如此类等等,处处在

傍晚时分,都被云雾所遮掩。)

唐代著名诗人姚合,在唐太宗诞生的武功,当过主簿(县政府秘书长)。李渊在县北门外有一处旧居,舍为报本寺。李世民为母祈福,在寺内建了一座高近四十米之佛塔。这里,晨钟暮鼓。姚合有多首诗,写到他的观感,但却并没有“颂圣”之意味,而是藉以抒发诗人个人的愁闷,语气平实,读来十分亲切。他的《武功县居诗》(其五)写道:

晓钟惊睡觉,世事便相关。小市柴薪贵,贫家砧杵闲。

读书多旋忘,赊酒数空还。长羡刘伶辈,高眠出世间。

(清晨,人们从报本寺的钟声中惊醒,便又与凡俗世事发生了

关联。在这座小镇上,生活昂贵;穷人们捶衣用的砧、捣米用

的杵于是闲置不用。我读书总是旋读旋忘,出去赊酒也多次失

败。酒仙刘伶们长醉不醒,超然世外,那生活境界,可真令人

羡慕啊!)

近年,西安《各界导报》记者倪飞访问了唐太宗故居,于年9月24日,在该报发表了《恩义寺的变迁》一文。

倪飞:《恩义寺的变迁》

(年3月30日写完,原题:《李世民的少年时代》)

作者信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