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高僧法海禅师之父欲求佛道,岂离红尘

一代贤相

裴休,字公美。唐朝名相、书法家,佛教著名居士。

出身河东裴氏,为浙东观察使裴肃的次子。为人正直,持守谨严。童年时,与兄弟一同在济源的别馆学习。裴休常年不出馆门,早上讲解经籍,晚上学习诗赋。

在裴休求学期间,有人将一只鹿送给他的兄长裴俦,裴俦与弟弟裴俅将鹿煮好,让裴休一起来吃。裴休说:“我等穷生,菜食不充,今日食肉,翌日何继?无宜改馔。”独不食。

裴氏三兄弟日后皆中进士,老大裴俦仕至江西观察使,老二裴休仕至相位,老三裴俅官至谏议大夫。三兄弟皆有盛名,但以裴休为最,《唐语林》曰:“裴休兄弟三人,俦、休、俅,俱有盛名。然世谓俅不如俦,俦不如休。”裴氏后代亦多为官。

裴休为官清正廉洁,治理有方。太和时,以兵部侍郎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秉政五载,兴利除弊,人皆称善。

自唐文宗太和年间起,朝廷每年在江南诸省征收漕米40万斛,可运到国家仓库的却只有一小部分,多由运粮官吏中饱私囊,或因失职中途损失。

裴休除派官查处外,还任命沿途各地长官兼管漕运之事,奖励尽职者,处罚失职者。他按往年规定将漕运经费悉数拨给运粮官员,严禁巡院侵吞挪用,又制定新法10条,立茶税12条,民以为便。

如此3年,运至国库的粮食达万斛,途中无任何损耗。当时各地方镇多设馆舍,强令过往客商缴纳各种苛捐杂税。裴休建议只许收吃、住费用,不许擅自征收政府规定以外的杂税,并将各地的土特产税一律划归盐铁转运使管理,以减轻群众负担。

裴休为人少言寡语,操守严正,举止雍容,宣宗帝常对人讲:“休,真儒者也”。咸通五年,裴休逝世,享年七十四岁,追赠太尉。

书法名家

《旧唐书》记载:“裴休长于书翰,自成笔法。家世奉佛,休尤深于释典。”董其昌在《容台别集》也称:“唐世学书甚盛,皆不为释典所用。梁肃、房融其书不称。惟裴休深于内典,兼临池之能。”

史载裴休的真书、楷书遒媚,行书“尤有体法”,率意天成,却又法度严谨。据《书林纪事》描述,他“镇太原时,太山建化成寺,寺僧粉额陈笔砚以俟休。休神色自若,以衣袖墨书之,极遒建”。

关于裴休的作品,《宣和书谱》收录有其行书《判疏言状》,今已佚。其所书碑碣,今仅存《圭峰定慧禅师碑》。

《圭峰定慧禅师碑》

《圭峰定慧禅师碑》全称“唐故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并序”,简称《圭峰碑》。公元年立,裴休撰并书,柳公权篆额,碑现存陕西户县草堂寺。碑高cm,宽93cm,楷书,36行,每行65字。碑文记载圭峰禅师生平,陈述其佛学思想历程。其字笔笔谨严,清劲潇洒,结构尤为精密。

《圭峰定慧禅师碑》局部

欧阳修推崇其书法,说“其字法世所重”。后人也因其书写水平,而十分看重此碑。历代都有名家题咏置评。米芾认为:“裴休率意写碑,乃有真趣,不陷丑怪。”金代著名书法家赵秉文曾作《游草堂寺诗》五首,首篇为:“下马来寻题壁字,拂尘先读草堂碑。平生最爱圭峰老,惟有裴公无愧辞”,对裴休的书法推崇备至。

虔信佛法

裴休对佛教信仰相当虔诚,中年以后,断绝肉食,摒弃诸欲,以斋居焚香、诵经赞呗为法乐,世人称为“河东大士”。

裴休任洪州刺史时,结识了黄檗希运禅师。当时,希运禅师在黄檗山大安精舍隐修,做一些诸如扫洒殿堂之类的杂务,人莫测其深浅。

一日,裴休入寺烧香,寺院主事僧负责接待。在参观一处壁画的时候,裴休问:“是何图相?”

主事僧回答道:“高僧真仪。”

裴休问道:“真仪可观,高僧何在?”

主事僧无言以对。

裴休又问:“此间有禅人否?”

主事僧道:“近有一僧,投寺执役,颇似禅者。”

裴休道:“可请求询问得否?”

于是,主事僧急忙把黄檗禅师叫来,裴休仔细地打量了一下黄檗禅师,心里很高兴,于是对黄檗禅师道:“休适有一问,诸德吝辞,今请上人代酬一语。”

黄檗禅师道:“请相公垂问。”

裴休于是把刚才的问话重复了一遍。黄檗禅师大声喊道:“裴休!”裴休应诺。

黄檗禅师道:“在甚么处?”

裴休当下知旨,如获至宝,欣喜不已,连声赞叹道:“吾师真善知识也!示人克的若是,何故汩没于此乎?”寺院僧众都愕然不已。

裴休调任宣州刺史后,他见泾县天宫水西寺环境优雅,是修行弘法的好地方,便恭请黄檗希运禅师前来住持。黄檗禅师一到,十方禅门衲子望风而至。僧众云集,汲水辛苦,裴休拿出自己的薪水,让人在寺内新掘一井,解决大众吃水问题。后人作《裴公井》诗称赞道:

山根蓄云液,滴滴寒且深。

莓苔叠新晕,梧桐非古阴。

朝瓶有机叟,昼楹无窥禽。

莫言石涧溜,当为天下霖。

裴休在黄檗座下彻悟法源,又能博综教相,深入经论,成为一代通宗通教的在家大善知识。他尊奉宗门巨匠黄檗禅师为师,又与教下华严宗第五祖圭峰宗密禅师结为挚友。圭峰禅师就学于华严宗四祖清凉澄观祖师,著有《禅源诸诠集都序》《华严原人论》《圆觉经大疏》等佛学论著。宗密大师凡有著作,都要邀请裴休替他撰写序言。

会昌年间,唐武宗发难佛教,裴休消极地执行会昌法难政策,使很多僧人受到了庇护。武宗之后,裴休赤心护教,使佛教在短短几年之内复兴。如大中二年,裴休见到天下有很多寺庙为官僚所占据,僧众无法进行佛事活动,于是上奏皇上加以整顿。朝廷遂下令“诏从所请,令今后不得居止”。

裴休护持佛法,也有一段因缘。在幼年时,曾经遇到一位异僧,自云:“从清凉来”。并赠送三颗舍利和一书简,但书简非汉文,乃梵文,人不识其文,遂放于书箱之中。出仕之后,迎见黄檗圭峰二师之后,栖心佛道,不乐世俗,志求超尘脱俗。一日拣故纸,忽见昔日五台山僧所赠之梵书,呈于圭峰。大师派人翻译,乃一偈,曰:“大士涉俗,小士居真;欲求佛道,岂离红尘”。裴休阅后,心喜,遂不弃禄,但为道日切。

裴休曾作《劝发菩提心文》,其中有语云:

“大众从无始来,常认为我身者,是地水火风假合之身,旋聚旋灭,属无常法,非我身也。大众从无始来,常认为我心者,是缘虑客尘虚妄之心,乍起乍灭,属无常法,非我心也。

我有真身,圆满空寂者也;我有真心,广大灵知者也。空寂灵知,神用自在;性含万德,体绝百非。如净月轮,圆满无缺。惑云所覆,不自觉知。妄惑既除,真心本净。十方诸佛,一切众生,与我此心,三无差别,此即菩提心体。舍此不认,而认臭身妄念,随生随死,与禽畜杂类比肩受苦。为丈夫者,不亦羞哉!

既发无上道心,当行大丈夫事,起三心立五誓,修一切助菩提法,以诸佛为师,以菩萨为侣,以六道众生为眷属,以生死烦恼为园林,誓尽未来,济拔度脱,是则名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

裴休亲自送儿子裴文德出家为僧。父子情深,裴休深恐儿子出家后忘失初心,苟且放逸,因循懈怠,写下《警策笺》劝励儿子。其文曰:

汝既出家须立志,求师学道非容易;

烧香换水要殷勤,佛殿僧堂勤扫拭。

莫闲游,莫嬉戏,出入分明说处去;

三朝五日不归家,妙法何曾闻一句?

敬师兄,训师弟,莫在空门争闲气;

上恭下敬要谦和,莫轻他人自逞势。

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

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

荣华止在紫罗袍,有道何须黄金贵?

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

礼观音,持势至,别人睡时你休睡;

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

剔明灯,换净水,礼拜如来求智慧;

报答爹娘养育恩,天龙八部生欢喜!

又偈:

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

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

看经念佛依师教,苦志明心报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间无上独称尊。

苦口婆心,殷殷劝嘱,动人心肺。裴文德后来成为镇江金山寺的开山祖师,人称“开山裴祖”,即唐代高僧法海禅师。《警策笺》被收入《禅门日诵》一书中,在这篇策励入道文字的鼓舞之下,诸多佛子走上了为求得生命真谛而真实修行的菩提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9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