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年瓷艺飞扬,年才出一个王锡良”。
瓷国瑰宝,王者锡良。
王锡良,年出生于景德镇,年仙逝于景德镇。百岁人生,心与祖国同呼吸,命同瓷艺共枯荣。
他是中国瓷坛国宝级泰斗、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首位当代陶瓷总成交额过亿元大师、第一批陶瓷世家、唯一两届最高领导人接见的陶瓷大师……他,此生就为瓷,曾说:“假如还有来世,我希望自己还活在景德镇画瓷器。”
王锡良先生写生特写。图片由作者提供
揉泥制坯:潜心学艺采百家之长
年,13岁的少年锡良因家境困窘,便辍学拜师,学绘粉彩瓷。
少年锡良,潜心学习,苦修技艺。
一头扎进珠山八友的“师傅圈”:东门头王琦出身捏面人,陶瓷人物绘画的立体感让人耳目一新。汪野亭将国画的泼墨写意运用到陶瓷山水,邓碧珊发明人物瓷板肖像画,毕伯涛金石诗书画“全能”,何许人的“雪景山水”,刘雨岑独创的“水点桃花”陶瓷技法……都让少年心向往之。
但要说对少年影响刻骨铭心的,还是叔叔王大凡。王大凡转益多师、博采众长,首重精勤,自成一家,独创了“落地粉彩”技法。年他的粉彩瓷板画《大富贵考》获得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成为景德镇陶瓷重振声威海内外第一人。
14岁的王锡良在笔筒上仿叔叔的仕女图《西施浣纱》,王大凡见他有天赋,便用心施教,最早教的是《闻鸡起舞》与《陶侃运甓》2块瓷画,并作“绘画生涯,自甘淡泊;陶人事业,首要精勤”鼓励锡良。他还告诫少年:“可学我,不可同样,贵在活”,创新是陶瓷艺术的灵魂;留白是“诀窍”:“瓷器本身就很美,白如玉,不可画满”。少年锡良,就像一棵小树,因了叔叔的引领和培育,给他“立正”了。
15岁王锡良的作品《西施浣纱》,便出手不凡。老辈人夸他:“年轻有志气,画瓷很得意,料盘碟子咯咯响,长大要进御窑厂。”
青年锡良,生逢其时,发愤图强。
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建立了人民的瓷厂,生产建国瓷和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外销瓷,是新中国陶瓷的重要里程碑。
年3月,梅健鹰、高庄和祝大年这三位“陶瓷界天花板”教授率学生从北京来到景德镇,开设美术史、素描写生和色彩学等课程,令人一睹另样风景。更幸运的是,他和刘雨岑、张松涛、章鉴四人被选送进京学习,什刹海畔得教授倾心助力。而赴京画展的岭南画派关山月的毛笔写生也让锡良震惊。
返景德镇后,已而立之年的锡良发奋图强,去火热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
背起画架,或结伴,或独行,足迹走向天宝桥、新厂、老厂、黄泥头、银坑坞,漫步作坊里、柴窑口、古巷里弄,大年初一他们在涌山煤破矿,大雪飘飘他独自到婺源溪头写生。三上井冈山、六上庐山,踏遍黄山、九华山,探访安徽泾县桃花潭。王家祖籍安徽黟县,祖父经商,落户鄱阳,再移民景德镇。江西安徽都是他的家乡,山山水水都寄托着他的乡情乡思。
老年锡良,遍访山川,“理”情兼用。
年,59岁的他,去四川,到桂林。年,走山西太原探晋祠,大同云冈石窟写生,五体投地。年,武夷山、湘西、湖北、九寨沟穿梭般写生,又独步海天佛国普陀山……不知不觉,留下两百页厚厚一大摞写生稿。
他深深认识到:画画无窍门,写生方是窍门。他既用“理”画得惟妙惟肖,又用“情”画得得意忘形。后在庐山他用毛笔在瓷板上写生,创新!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年王锡良创作的《采茶扑蝶》《荷塘清晨》《采莲图》,年的《太平窑》,都是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优秀之作。年的《今日温泉》,是他四十岁上黄山的有感而发。他把黄山的新建设,例如电灯、电话、高压电线杆都画上去了,为的就是展示新旧对比。
火红的日月、纯真的年代,在新旧交接中,王锡良第一棒跑出了精彩。
王锡良作品粉彩瓷板画《雀屏中选图》。图片由作者提供
“瓷”汝于成:千锤百炼的精品佳作
年,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长一丈高四尺的巨幅瓷板画《革命摇篮井冈山》横空出世,装点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尽山壑收藏,气象万千。初,其画稿在省里脱颖而出时,他随即请缨到井冈山体验生活。深山老林,交通不便,还有野兽出没,但他不惧任何困难,硬是凭一双脚踏遍五大哨口写生,拳拳赤子心凝结成此画。蔡若虹先生赞曰:“这幅瓷板画,有气势,有新意,把革命摇篮的精神表现得大气磅礴,很难得,很难得。”
年,他在一尺二寸的瓷板上绘《黄山西海》,则另辟蹊径,厚积薄发,狂放地泼“生料”,然后用油洗染开,出炉时惊艳四方。云海翻腾,朝霞七彩,九鸟高飞,实乃鬼斧神工、振聋发聩!抚之惜之,然,因部陶研所资金困难以32万卖给了石家庄的一位收藏家。年在嘉德春拍,这幅瓷板画拍出了天价。
年,他与挚友张松茂合作,为景德镇火车站绘制陶瓷壁画。构思时,他俩不约而同吟出“春风又绿江南岸”。遥想古人从中渡口上岸,放眼东望陶阳十三里,春风中繁华一片,故名《春风十里》。壁画由块白瓷板组合绘制。以王氏一绝——古松为近景,伟岸挺拔,在疏密有致的松树掩映中,渗透绿意的古镇古今穿越,生机盎然。
《东山行乐图》,画的是东晋谢安的故事。王老崇拜谢安君,其瓷画绘的是谢安在隐居地东山行乐,以古松为背景,着盖世英豪文人装,伴三女抚琴吹笛,不由人想起捷报传来时,谢安仍从容下棋之态。不得不叹“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春风拂槛》,在件的马蹄瓶上,绘了20多位仕女,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却又幽雅恬静。其构思却是部陶研所院内长廊这一寻常建筑所激发。将其格成四大四小共八段又延绵不断,内装饰人物故事,像放电影似的,真是创新之美,足见王老蕴含不露的才华和情思,实乃传世精品。
《黄山四千仞》,这幅长2.7米、高1.2米的巨幅粉彩瓷板画,以李白写徽州黄山唯一的诗——《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首句为题。笔力超凡的王老,极简构图,勾勒出黄山四绝,奇峰错列、众壑纵横,奇松挺立、怪石嶙峋,灵泉垂挂、云海缥缈,跃然其上;大胆创新,将各种粉彩颜色以国画写意泼墨法施用,显“临古松长吟,与奇峰对话”之韵。该画作最终以万元成交,刷新中国当代陶瓷的世界纪录,成为中国最贵的当代陶瓷作品。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画家林风眠、朱屺瞻、王个簃和唐云来古镇画瓷,林风眠在两块瓷板上画下《武松杀嫂》,王老惊叹:“那简笔的魅力使我终生难忘。”
简洁是美的最高境界。中国画讲求神韵、计白当黑。要将脍炙人口的故事烙刻于火的结晶中,既不能忘陶瓷的装饰性,又要酿出静水流深的意境,王氏流派渐成一体。
王老有着特别敏锐的审美触角,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就对民间青花渣胎碗情有独钟,以为是天衣无缝的完美,赞叹:“画渣胎碗的小师父是大艺术家,可比美于齐白石、毕加索。”瞧瞧,多先锋!
王老锡良大师原本擅长的是釉上粉彩,但他精益求精,又掌握了颜色釉画釉中彩的技艺,一幅《天都峰》,让陶艺家康家钟惊叹不已。后他又到建国瓷厂向老师傅学习青花釉的用料技法。从釉上粉彩,到釉中彩,到釉下青花,无一不炉火纯青。
年胡辛采访王老现场。图片由作者提供
温纯如瓷:一代宗师崇大道至简
王老锡良,乍一见,确实普通,个头中等,衣着简朴,布鞋一双,座右铭竟是“满口饭可吃,满口话不说。活到八十八,不知眼睛瞎不瞎”。
他很前卫。
赏识忘年交李菊生教授的一段话,“一切当今西方时髦的艺术手法宛如盛开的玫瑰,殊不知其根却深深地扎在东方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他对女性充满尊重与珍爱。
王母名胡桂云,乐平人,身材特别矮小,外号“尺八矮子”,不识字,14岁嫁到王家来,一共生了14个儿女。解放前丈夫好赌,面对一贫如洗,她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然,母亲在王老的心中顶天立地。
王老的妻子黄迎子,也是14岁嫁给了他,生三男两女,一辈子信赖和支持夫君干事业。可叹的是,0年得了脑中风,王老始终陪伴左右,十几年如一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做到了。看王老人物画中的女性,一改古典美女的瓜子脸樱桃嘴、杨柳小蛮腰,而是圆圆脸小个子,实乃爱在左情在右,落笔素胎寄真情。
他很淡泊。
年,改革浪潮在瓷都涌动,十大国营瓷厂仿佛一夜之间转型,几万瓷工下岗。但是,对瓷都名流来说,却是个千年难逢的机遇。多少商人提着钱袋子,守在窑炉旁,等着大师作品出窑出炉付现钱。然而,王老却感慨:“文章书画千载事,莫被一时热昏头,头莫昏,脚莫昏,虚心谨慎好登楼。”
在陶瓷业界同行眼里,他是褪尽了嫉妒之心的“圣者”;在平民百姓心里,他就是有求必应的“活菩萨”。他始终热心公益活动,救灾捐款他一马当先。下岗职工办起的中小陶瓷店铺请他题写店名,他提笔就写,分文不取。民生之艰始终装在他的心里,王老认为锦上添花是好事,但雪中送炭更重要。
他乐于帮助年轻人。
从来支持年轻人创业,从不轻易否定年轻人的努力,杏坛繁茂,桃李天下。以至有人称他为“好好先生”、行中庸之道,他一笑,瓷爱天下又慈爱天下,有何不对?但他也有底线的,他不给这公司那公司题字。“六根清净”使他向往自由王国,他曾名“桃源山人”,现用室名“五尺园”。
王老锡良,温润如瓷,纯真如瓷。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淡泊人生,此生只为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