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13时,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搭乘一列试运行检查确认列车从合肥南站始发,沿着商合杭高铁南段的合肥至湖州段,驶向芜湖、宣城、湖州。至此,这条线自4月7日开始的联调联试圆满结束,试验最高时速达公里,28日转入运行试验阶段,6月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
在这段即将开通的新高铁线上,最兴奋的是宣城人。对合肥芜湖湖州而言,高铁早通了,不过是“多少”的问题;但对宣城人而言,高铁几乎是“有无”的问题。虽然宣城紧紧挨着苏浙,距离南京杭州湖州都不远,但宣城市区是没有高铁的。年,合福高铁建成通车。合福高铁经宣城境内的泾县、旌德县、绩溪县,设有泾县站、旌德站、绩溪北站3个高铁站;不久之后,商合杭高铁将途经宣城市区、郎溪县、广德市,设有宣城站、郎溪南站、广德南站3个高铁站。未来,宣城市境内有了6个高铁站,到上海南京杭州的时间被大大缩短。
作为安徽唯一一个与苏浙都接壤的城市,商合杭高铁很可能改变宣城在长三角的经济版图。
5月27日,商合杭高铁合肥至湖州段试运行检查确认列车抵达安徽宣城站。任俊锰摄
宣城“向东”
宣城人渴望“向东”,在发展上一直心向苏浙沪。
年前后,宣城人最常抽的是宁波大红鹰牌香烟,而不是省内的迎客松香烟。那段时间,宣城各宾馆,把黄山牌彩电,换成了西湖牌。据了解,当时老百姓约六成日常用品来自浙江。对于江苏,宣城人心理距离也近,以前宣城人喜欢看的报纸,是南京的几家早报。相对应的是,宣城七八成的农产品卖到苏浙沪。早在年撤地设市之初,宣城便提出“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年加入南京都市圈”,年入列长三角城市群,再到年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并跻身g60科创走廊……
当地人对发展有句俗话,“不靠长江靠两江”,两江指的是江苏、浙江。宣城山区里,仍保留着10余条自大山通向外界的古道,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徽杭古道,这条古道曾经走出过红顶商人胡雪岩等人。宣城还有一句话,“不靠大海靠上海”。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宣城市市长孔晓宏表示,位于长三角地理中心的上海白茅岭农场和江苏省溧阳市、宜兴市,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安徽省郎溪县、广德市等“一岭六县”,是长三角三省一市无缝对接的天然功能区块,为此,他建议三省一时合力推动“一岭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试验区。此前也有相关动作。年底,由溧阳市、郎溪县和广德县(市)联合编制的《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函复。
5月27日,商合杭高铁合肥至湖州段试运行检查确认列车经过裕溪河特大桥。刘振华摄
宣城向东,近些年来实实在在得到了好处。“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比如在推动创新要素对接方面,宣城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并牵头组建g60新能源产业联盟。近三年来,宣城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个,居全省第1位;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亿元。其中82.1%的投资项目、73.8%的到位资金来自沪苏浙。此外,宣城还主动参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分工合作,先后与上海松江、闵行、青浦三区建立合作关系。现在,宣城正计划借助g60科创走廊的九城协同创新平台优势,在上海松江投资约5亿元,建立宣城在沪科创飞地,实现企业研发平台前移和科技资源共享,着力解决宣城科技资源缺乏困境。
5月27日,商合杭高铁合肥至湖州段试运行检查确认列车经过大力寺隧道。王家宝摄
“有江有海”
不沿长江不靠大海,但不靠长江靠两江,不靠大海靠上海,宣城成了“有江有海”。今年芜湖宣州机场将开通,宣城市区即将进入“高铁+航空”时代。
商合杭高铁是我国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路网规划和北京至香港九龙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华东第二通道”。商合杭高铁合杭段出合肥站后,经合福铁路的巢湖东站、新建芜湖铁路长江大桥引入芜湖站,利用皖赣铁路芜宣段过宣城后至湖州,最后利用宁杭客专引入杭州东站。商合杭高铁作为重要高铁干线,北端在商丘接郑徐高铁和京九高铁,中端在合肥接京福高铁、沪汉蓉高铁,南端则在杭州接宁杭高铁、沪杭高铁等。
商合杭南段开通,不仅将实现宣城快速通达省会合肥,从更大范围看,商合杭高铁将衔接起合宁、宁安、宁杭等多条高铁线,并与规划的沪苏湖等高铁相连,这也将大大缩短宣城至杭州、南京、上海的时间。商合杭开通后,宣城还有宁国市未能通高铁,不过也快了,宣城至绩溪高铁关键工程已开工,将设置宁国南站,未来这条铁路的建成,将使宣城所有县市区全部进入“高铁时代”。
商合杭之外,宣城人还在盼望着另一条高铁——沪苏湖高铁早日建设。其实不只是宣城盼望这条高铁,长三角也需要这条高铁。目前长三角区域高铁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考虑均衡发展路网。比如,有些高铁干线间“网眼”还较大,因此在发展干线的同时,也要发展重要的联络线和支线。其中一条就是从上海经过苏州到湖州的沪苏湖高铁,其中湖州是商合杭线上的一个节点,这是一条从北京往东南方向的重要干线。沪苏湖打通后,上海将在另一个维度上,多了一条连接北京和内陆地区的重要通道。
年,长三角铁路建设将继续“高歌猛进”,长三角人对一体化的认知和感受,将被继续改变。
栏目主编:孔令君
本文作者:任俊锰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任俊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