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钟书毓蔡黄浩汪鹏翀
捞纸、晒纸、剪纸,这是使手工宣纸成型很重要的三道工序。以手工宣纸出名的泾县,也孕育了许多手艺过硬的能工巧匠。毛胜利便是其中之一。
与宣纸相处了三十余年,毛胜利是安徽宣城泾县的中国宣纸集团的一位晒纸工匠。据了解,古法宣纸制作有道工序,在这里的纯手工技艺中,晒纸是其中最重要的工序之一。
他,在如此重要的岗位上,一直默默战斗着。无论车间有多苦多难,他始终勤勤恳恳、不忘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车间铁人三十载
毛胜利是泾县本地人,他与宣纸的缘分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年,在中国宣纸集团还叫泾县宣纸厂的时候,毛胜利就通过文化课考试进入工厂做一名学徒。要到独当一面的程度,毛师傅做了一年多学徒,又跟着师傅干了三到五年,才能什么纸都能晒。
对毛师傅来说,晒纸这一个过程,最难的就是揭纸。薄如蝉翼的一张纸,如何完美把它从纸贴上揭下来,其实是一件非常看功夫的事情。力道重了,就会把它抓破;力道轻了,就揭不下来了。
除此之外,另外一个难点就是晒纸时用松针刷刷干的时候。晒纸工人们将揭下来的纸贴在火墙上烘干,再用松针刷将其刷平,刷纸所用力道的轻重大小都影响着这张纸之后书法绘画的质量。
晒纸历来是宣纸制作的关键环节,毛胜利一直坚持秉持老一辈宣纸艺人们的操作工艺工序,严格按照传统宣纸制作要求操作。他想起当年平均每天都会有张左右的任务,但实际晒下来,每天几乎要做六七百张。
谈及当年进厂的时候,毛师傅觉得那是一件让人幸福自豪的事情。我们当初都属于农民工,从学校毕业通过考试以后就可以转户口,变成真正的国营工。在80年代的时候,农转非是很难的。
毛师傅选择进入宣纸制作这一行,也带着对宣纸的热爱。他认为,宣纸是文房四宝,是书法跟绘画必须用的一种载体。在他跟着师傅学做晒纸的时候,就记住了一句话,既然进入了这一行,就一定要把它做好。
在宣纸集团的这三十几年,毛师傅见证了红星宣纸一步步的发展。凭着红星人一代一代的努力,才有今天收获的成果。
现如今,他一有空闲时间就会把自己的宣纸头刷技艺一点点传授给他的徒弟们,周围同事和公司领导也对他一致赞许,毛师傅也在16年的时候被评为大国工匠。
潜心钻研,大国工匠
从事晒纸工作这么多年,在毛胜利看来,晒纸靠的是手感和经验,是慢工出细活的艺术,这也是他的一份工匠精神。
他从最艰苦的生产一线晒纸车间的学徒开始,为了尽快熟练掌握此门技艺,他坚持每天钻研晒纸技术要领,遇到不懂的技术难题,及时虚心向师傅请教。
在一线工作的辛苦,毛师傅心里非常清楚,但他从不叫苦喊累,几十年如一日地扑在晒纸事业上。近年来,毛胜利先后参与宣纸传统制作工艺技术革新达17项,大大提高了晒纸的效率和品质。
年,宣纸集团尝试制作两丈宣纸,而之前,毛师傅和其他工人最大只做过六尺宣纸和尺八平。因为从来没有晒过这么大的纸,几次尝试晒出来的纸都起皱、不平整,全部报废。毛师傅忆起往事非常感慨:大家都不放弃,一起动脑筋琢磨,这种纸最终还是晒制成功了。
年底,宣纸集团再次尝试三丈三宣纸的抄制。这种成品纸尺寸达11米×3.3米,一张纸的制作需要一百多名工人齐心协力。
在通过纸张成型的第一关键环节——捞纸之后,晒纸工匠将使其成型。作为头刷的毛师傅站在三米高台的最高点,他用白粗布浸透米汤,快速地涂抹到焙面上,让纸张贴得平整严实。
米汤的浓淡程度,与焙面的温度如何搭配,全是影响晒纸质量的重要因素,这都要靠工匠的经验来把握。
最终,三丈三宣纸成功制成。年,经吉尼斯官方认定,三丈三宣纸荣获吉尼斯手工捞制的最大宣纸世界纪录证书,这也成为了毛师傅最得意的杰作之一。
以纸之名,传承技艺
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毛胜利把晒纸这门手艺做到了极致,用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
通过钻研,毛师傅还制作了一种名为奇绣、极轻极薄的宣纸,这种纸可以帮助修复古画,但制作起来是极其之难。那个纸非常非常薄,刷子从纸上面过,就像踏雪无痕一样,你过去了几乎没有痕迹。
作为一个泾县人,毛师傅觉得自己对宣纸有一种自豪感。当初在自己刚踏入这一行业时,尽管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断重复,说来也会有些枯燥,所以对这行不喜欢的话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毛师傅回想起当初一起进厂的同行们,最后有很多都因为环境艰苦、工作枯燥而跳槽。
古法宣纸的制作非常辛苦,晒纸一线也经常面临许多挑战,尤其到了夏季,车间里的焙面高达50-80度,酷热难耐,也让许多人无法长久坚持下去。而毛师傅每天需要在这里工作8到9个小时,从不叫苦喊累,始终默默坚守在这一岗位上。
因为车间里又热、工作强度又大,所以大家看到的晒纸工人都很瘦。毛师傅也笑着谈论工厂日常。
没有任何机械造的纸能替代手工宣纸。作为一名泾县的宣纸制作者,毛师傅称,当地宣纸小镇建立后,在宣纸文化园内向游客介绍宣纸时,自己由内而外会有一种骄傲感。
所谓大国工匠,毛师傅用他的工匠精神,将泾县手工宣纸技艺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地传承发展。墨韵万变,唯匠心永恒,作为一名红星人,我热爱这一个岗位。脚踏实地的他,还将做好每一张宣纸,为宣纸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阅读:“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从安徽深山中走出的国宝,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