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贺齐篇下奢

三国良将系列之贺齐(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贺齐重大事件之七——鄱阳平叛

上期说道合肥之战中孙权惨败却仍要大开宴会,贺齐忍不住直接对孙权进行了一番指责,孙权没有迁怒于贺齐,而是欣然接受。本期继续讲贺齐之后的故事。

建安二十一年(),鄱阳郡当地大族尤突接受曹操送来的印绶,鼓动当地百姓叛变。这个鄱阳郡是从原豫章郡分置而来,包括鄱阳、余汗、上饶、葛阳等县。因为合肥之战过去不久,孙权新败声望大跌,所以这次的叛乱声势相当大,史书用“化民为贼”来形容。也就是说大批百姓响应尤突,认为孙权不行了,纷纷造反。

鄱阳郡自然根据鄱阳湖而得名,所以位于长江边,也与丹阳郡相邻。丹阳民风剽悍出精兵,尤突的叛乱很快得到丹阳郡陵阳、始安、泾县三个县的响应。这些地区不比豫章、会稽之类南方偏僻所在,都是长江南岸的核心地带。所以孙权又一次派出他的救火队长贺齐,这次还有陆逊作为搭档,共同征讨尤突。

《三国志·贺齐传》载:齐与陆逊讨破突,斩首数千,余党震服,丹杨三县皆降,料得精兵八千人。

别看陆逊名气大,但这时候还是初出茅庐的新人,只是海昌县令兼屯田都尉,跟着老大哥贺齐去锻炼的。贺齐毫无悬念大获全胜,击败尤突,斩首数千级,平定了鄱阳叛乱,丹阳的三个县于是望风而降。贺齐也不客气,既然这些人“化民为贼”,放着太平日子不过,那就再“化贼为兵”,从叛军中挑选出八千人组成一支精兵。

贺齐因功拜为安东将军、封山阴侯。而且贺齐这次的职责也更重了,负责自鄱阳至皖城区间长江沿岸的守备。陆逊也因此战表现突出,被拜为定威校尉,并开始得到孙权的重点培养。陆逊的事等专门开篇再讲,继续说贺齐。

贺齐重大事件之八——洞口之战

黄武元年(),在夷陵之战东吴完胜后,曹丕旋即向东吴发动了前所未有的三路大军伐吴。其中东路军由曹休率领,包括张辽、臧霸、王凌等大将向洞口进发,东吴以吕范为主将,包括全琮、徐盛、孙韶等主要将领迎战。

贺齐也受命出战,由于路途较远,所以没有第一时间赶到,后续作为偏师驻扎于新市,与吕范的主力互为犄角。

魏吴两军隔江对峙,魏国人数多,但吴国水军强,拿对方都没什么好办法。天有不测风云,某一天江面突然刮起狂风,把东吴战船的缆绳都给刮断了,大量失控的船只被吹到对岸,人力完全无法控制。

《三国志·吾粲传》载:值天大风,诸船绠绁断绝,漂没著岸,为魏军所获,或覆没沈溺,其大船尚存者,水中生人皆攀缘号呼,他吏士恐船倾没,皆以戈矛撞击不受。

这段文字详细生动描述了当时的混乱场面。失控的东吴战船有的被魏军俘获,有的直接被大风掀翻在长江中,只有少数大船勉强能浮在江上。众多弃船的吴军只能向大船游去,但船上的将士为了自保,只能用兵器阻挡友军兄弟往上爬。这种类似的惨状在曹操征讨马超时也出现过。

这场天灾让吴军损失数千人,吕范等吴军将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使混乱不堪的吴军重新恢复秩序,撤回到南岸。按照正常思维,魏国轻松获此大胜,似乎乘胜追击是理所应当,何况主将曹休又是素以作风剽悍、敢打敢拼著称?原来,多亏与主力部队相呼应的贺齐,贺齐的部队未受大风影响,使吴军后方仍然有依靠,曹休才没有追击。

《三国志·贺齐传》载:会洞口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将士失色,赖齐未济,偏军独全,诸将倚以为势。

问题又来了,贺齐虽然没受大风影响,这对吴军将士是一种心里寄托,可长江对岸的曹休不知道啊,他看见的就是吴军被吹过来,然后被痛扁一顿逃了回去,怎么没追上去?

其实魏军不仅追了,而且由曹休亲自带领出击。但是,曹休看到了意料之外的场景。

只见对岸吴军战船极为奢华:船身皆有雕刻精致的花纹,用彩色颜料涂装,青色蓬盖大红的帷幔,桅杆上都有各种奇异植物的彩纹。船上士兵的盔甲弓弩粗略一看就知道是上等货,蒙冲斗舰排列整齐前后相接,一眼望不到边,像是连绵的山峦。

《三国志·贺齐传》载: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干橹戈矛,葩瓜文画,弓弩矢箭,咸取上材,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休等惮之,遂引军还。

曹休应该没料到,吴军主力已经遭狂风重创,后面居然还有这样一支精锐水军压阵。看着精锐的兵器,酷炫的船身,到底谁才是东吴的水军主力,前面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吕范,还是这支装饰得有些夸张的船队?曹休心里一打鼓,摸不清东吴水军到底什么套路,于是放弃了追击引军撤退。

贺齐凭借严整威武的军容吓阻了曹休,可见军容军貌对交战双方的心里作用有多么重要。这件事当然也是大功一件,贺齐战后也因此晋升为后将军、假节、领徐州牧。尽管贺齐不可能真的管理徐州,但级别已经非常高了。

贺齐重大事件之九——收复蕲春

提到奢华、浮夸的作风,基本都与负面形象有关。但贺齐反而因此立下大功升至高位。吕范跟贺齐这两位,洞口之战后一个升为扬州牧,一个升为徐州牧,吕范任前将军,贺齐任后将军。

《江表传》载:人有白范与贺齐奢丽夸绮,服饰僭拟王者。

原来吕范跟贺齐爱好相同,都喜欢奢侈品,平日衣着打扮相当讲究,用的都是最上乘的布料。因为一场败仗这两人反而得到升迁,而且穿着打扮相当高调,自然引起某些人的嫉妒。就有人跑去找孙权告状,说吕范跟贺齐的服饰不合礼数,穿的不像将领而像大王。

孙权这时候还是非常清醒的,回答道:“当年管仲也有违背礼仪的行为,但对齐桓公的霸业没有影响,所以齐桓公予以宽容。如今子衡、公苗(吕范、贺齐的字)的行为还达不到管仲的程度,况且他们主要把钱用在了精良的器械,严整的战船、车辆,这些都是对军容有好处的,对我更加没有损害啊!”告状者自讨没趣,不敢再说什么。

公平来说,吕范、贺齐平时穿着华丽的衣服,这其实跟军容军貌没什么关系,纯属个人价值观的体现。有人一生简朴,身居高位家无余财,把俸禄赏赐都分散给部下们。有的则贪财成性,借着战乱大肆敛财。这两种人比较极端也比较典型,容易在历史上留下鲜明的形象。而吕范、贺齐这种虽然也爱财,但又懂得适度,把大头花在实实在在的部队建设上,即便个人作风奢侈一点,相比之下也就微不足道了。孙权能够看清楚当中的利害,否则也不会提拔两人。

早前合肥之战失败,次年鄱阳、丹阳发生叛乱。这回洞口之战虽然战败主因是天气,但还是引发了一场叛乱。

黄武二年(),戏口守将晋宗叛变投魏,被曹丕封为蕲春太守。蕲春郡与鄱阳郡隔长江南北相望,晋宗不仅自己叛变,还渡过长江袭击了安乐城,把留在南边做人质的家眷给救了出来。这件事让孙权大为光火,认为是耻辱。

所谓的蕲春郡是从江夏及庐江分置而来,是只有三个县的小郡,地盘不大,但位于长江北岸,所以东吴也没能立刻反击。等到六月份天气炎热,孙权决定出其不意,派贺齐带领麋芳、鲜于丹、刘邵袭击蕲春。

麋芳

这里好像出现了个熟悉的名字,没错,这个麋芳就是原刘备集团的南郡太守,一仗未打就把江陵城拱手让给吕蒙的那位麋芳。与《三国演义》不同,正史里麋芳并没有再次投蜀被杀掉祭奠关羽,而是在东吴做了个普通的中层将领。至于最终结局,因为也不是太重要的人物,史书并未提及。

《三国志·吴主传》载:先是戏口守将晋宗杀将王直,以众叛如魏,魏以为蕲春太守,数犯边境。六月,权令将军贺齐督麋芳、刘邵等袭蕲春,邵等生虏宗。

贺齐出马平叛,还是没有任何悬念地收复蕲春,并生擒了叛将晋宗。

黄武六年(),贺齐去世。贺齐长子贺达虽然也是武将,立下不少军功,但过于任性经常违背上级;次子贺景治军严整,军备精良,颇有贺齐的风范,却英年早逝。所以贺齐的爵位没能传给后代。贺齐生年不详,所以年纪已不可考。但次子贺景之子,贺齐的孙子何邵也是东吴名臣,在《三国志》拥有个人传记。爷孙隔代立传,这在三国短短几十年的历史中也是比较少见的现象。

虽然贺齐应该不能算英年早逝,但还是比较令人惋惜,毕竟距离孙权称帝不到两年,如果再多撑两年他的地位必然还会更高。毕竟贺齐在正史上是东吴的重要人物,而且拥有相当详细记载,在《三国演义》中只字未提还是相当令人遗憾。

许多三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人物没有在演义中被提及,绝大部分都是因为没有史料支撑,他们的名字只是一笔带过,没有具体事迹。包括被许多不明就里的人吹起来的陈到,只因杨戏在《季汉辅臣赞》里的一句话,就被许多从未读过哪怕一页史书原文的人,无限脑洞成赵云的事迹有一半是陈到的等等。

而关平、关兴、张苞、马岱之类在正史上也是一笔带过的人物,因为有“五虎将基因”而被演义大加演绎,也成了拥有一定人气的角色。当然,演义作为文学作品这样做没有任何不妥,反而激发了许多人的蜀汉情节,挺好的,毕竟每个懵懂少年读三国的时候,读的就是这些有英雄光环、英雄血统、英雄事迹的东西,看着过瘾、解气,也挺好。

毕竟一般人看历史,图的就是个热闹好看,情节离奇的才有趣。阴谋论什么的才合口味,翻转历史形象的才能满足猎奇心理,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至于演义跟正史的区别,也没多少人真的计较,计较起来没用且麻烦。

题外话又说了不少,扯太远了。总之,正史里地位很重要的贺齐,虽然在演义中没有被提到,但对于三国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贺齐还是值得了解的。

贺齐到这里就讲完了,又会讲到哪位三国名将呢?感兴趣的朋友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