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亲朋好友本是黯然神伤的时刻,因为相聚的愉悦还犹在心头,转眼间又到了离别的时候。人生便是如此,总是让人感到聚少离多,天下从来没有不散的筵席。因此,今人和古人,写了很多惜别的文学作品,以抒发内心的感伤。这类文学作品无论是诗还是词,字里行间往往都饱含着深深的离愁。比如: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劝君更饮一杯,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南浦别》中的“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许浑《谢亭送别》的“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李叔同的“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以及徐志摩写给日本女友诗句“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与这些伤心的诗人相比,也有偏偏不走寻常路的,这位便是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了。在他遗存后世的多首诗作中,有一首家喻户晓的作品《赠汪伦》,虽说也是写离别,却写的是另一番景象。《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诗中的一二两句分明写的是离别的场景,却看不出一丝忧伤,其中第二句“忽闻岸上踏歌声”反而写得十分喜庆。一般来说,挚交送别老友,都不会用这种欢送的形式。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朋友在送别我们之时,高兴地一边唱歌还一边跳着舞,这样的画面谁能接受?只是诗人不仅见怪不怪,并且还非常享受,这一点从诗中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可以看出。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李白号称“诗仙”,想象力极其丰富,写出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的诗作不足为奇呀!如果这样去理解,我们可能就会被《赠汪伦》这首诗的表象“忽悠”了,读透这首诗关键在于对主人翁王伦的了解。汪伦是谁?他与李白的交情如何?只有厘清了这些疑问,才能完全领悟《赠汪伦》这首诗的奥妙。唐天宝十五载(公元年),李白顺长江而下,游历到皖南泾县桃花潭(今安徽境内),去会晤自己多年未见的好友郑谔(泾县县丞)。在这段游历的日子里,李白不仅饱览了大自然的美景,还结识了很多当地的乡绅,这其中就包括汪伦。汪伦也是当时泾县小有名气的文人,从小喜欢舞文弄墨,自然便成为了李白的铁杆粉丝。同时,汪伦还是一位民间酿酒高手,这才是重点。在桃花潭与李白相处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汪伦几乎每天都会为偶像献上自己酿造的美酒,这让“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过足了酒瘾。共同的爱好,加之汪伦的盛情,使他们之间的关系热络了起来。写到这里,我们便得到了一个信息,汪伦与李白的交情并不是老友而是新朋。所以在《赠汪伦》这首诗的第二句里才会出现“忽闻”和“踏歌声”的场景。李白没想到刚刚结识的新朋友,在自己即将离开桃花潭的时候忽然赶来送他。此时,客船上白帆已升起,船家即将摇浆离岸。李白回头望去,只见汪伦带领当地的村民在岸边脚踏节拍唱着歌跳起了舞,以这种古朴方式欢送自己。李白被汪伦的深情打动,于是铺纸研墨,写下了千古名篇《赠汪伦》。这首诗妙就妙在它是一首应景即兴的作品。整首诗看不出一丝修饰加工的痕迹,通篇一气呵成,用词自然淳朴,用最平实语言抒发出了最真挚的情感。对于汪伦来说,我想也是如此。因为与李白结识的时间不长,心里便没有太多复杂的情感,送别之时也不会像老友之间那样的伤感,所以才会选择这种欢送的仪式,希望在彼此的心中留下一段快乐的记忆。当了解了这些诗外的故事,我们回头再去读这首《赠汪伦》,是不是会有一种拨旧见新,清风徐来的感觉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6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