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有篇文章写过明末起义军是一支原明朝职业军人为主体的义军队伍。今天咱们就来探讨一下,明末起义军的具体形象。说来也很有意思,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无论是古代战争也好,还是近代战争也好,交战的两方必然拥有完全不同的装束,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以上世纪20年代的军阀混战来看,比如直奉大战,直奉双方军服的形制没有太大的差别,甚至连颜色也没法完全分开,最多只是特定的标志用来区分。而在多年前的明末,交战双方的军服以及盔甲形制就更不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了。实际上早在崇祯元年的时候就有如此记载“近因边腹荐饥,夷、汉兵民相煽而动,披甲跨马之贼,出没于蒲城、白水、泾县、耀县、窗平、淳化、三原及汉中、兴安,势如燎原。苜蓿沟在白水、宜君间。”注意是“披甲跨马之贼”,所以说义军的骨干理论就是明朝官军的成员,大多数来自于西北边军,甚至还有少部分辽东逃兵,比如神一元“(崇祯三年十一月)延绥神一元自辽阳逃归,纠党三千人。”但是这里的时间是有问题的,辽阳城早在天启初年就已经被攻陷了,所以神一元也有可能是陷没在后金军中的明军俘虏,从辽阳逃回家乡后纠集0人反叛。明军逃兵自然不会脱下铠甲扔掉武器,所以义军的盔甲形制和明军的差别应当是很小的。具体形象参照右上方的几位。《左良玉出师图》《剿贼图记》插图。这是崇祯年间的绘画,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当时镇压起义军的战况,向前攻杀者是明军,地上的死者与逃跑者应为义军,可以发现两方的人除了头盔顶饰不同之外,几乎毫无差别,当然这里画的还是比较粗糙,画中的人物究竟是将甲穿在里面,或者是没有画泡钉的布面甲,还是根本就没有甲都很难下结论,头盔为两瓣盔。具体盔形参照这里。在山海关大战中,多尔衮曾经让吴三桂部军队用白布系住手臂,以免清军误伤吴军,可见义军明军的甲胄确实非常相像。左良玉军。《双雄会》中的张献忠军。这里的明军闯军西军几乎完全一样。还有一种非常有趣的装束,那就是红缨白色大帽加蓝色圆领,这简直就是李自成本人的标准配置,时人记载李自成入北京后“闯贼深詹帽,天蓝箭衣,与诸贼无异。”再联系日后李闯旧部有“白毛毡贼”之类的恶称,所以义军还有可能是如此装束,值得一提的是,张献忠但装束也类似于此,此人登基之后不带冠冕,只带大帽。当然了,这种装束更多可能存在于步兵之中,对比一下上面的左良玉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8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