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许多送给友人的诗,《赠汪伦》是最为脍炙人口的唐诗之一。《赠汪伦》是一首留别诗,即诗人临别时赠人所作的诗。这首诗是李白即将离开泾县,好友汪伦前来送别,李白为表达对好友真挚情感所作。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意
天宝十四载(年)春,李白从秋浦到泾县游历,汪伦常以美酒款待他。当李白即将沿水路乘船离开时,汪伦赶来送别好友,他边走边唱,忽然出现的踏歌声让李白有些意外。李白感叹道桃花潭水纵有千尺之深,也不及汪伦对我的深情厚谊。
创作背景
天宝十三载大唐王朝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唐玄宗此时已无心政事,李白的拳拳赤子之心也都一一落空。忧愤的李白再一次游历宣城,又到达秋浦和泾县。在泾县遇到汪伦,两人相识之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汪伦对李白十分热情,为李白准备丰盛的宴席,甚至宴饮至次日凌晨。当李白将要离开泾县时,汪伦又为李白踏歌送别,让李白感动不已。李白与汪伦的情谊可以说能让在李白忧国忧民的焦灼中能感受到的一些些宽慰。
现在的桃花潭汪伦真的是一位农民么
很多小学生必背古诗的书籍中,介绍汪伦时通常是“汪伦,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遇到的一位热情好客的农民朋友”,如果单独从这首诗的内容上看,汪伦可能是一位与李白萍水相逢的当地的一位农民朋友,但是结合相关的资料来看,汪伦的农民身份就值得推敲了。
汪伦曾经是泾县县令
在《汪氏宗谱》没有发现之前,对汪伦是谁有三种推测,一是村人,二是豪士,三是县令[1]。年在汪氏宗祠中发现的《汪氏宗谱》上记载,“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青莲居士龙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别。公解组后,居泾邑桃花潭。生子文焕,传十世余,有迁常州、麻镇者。其兄凤思,曾为歙县令。”[2]
这段文字大意是说汪伦又叫凤林,是汪仁素的次子。是唐代有名望的人,他与李白、王维等人有书信往来,特别是与李白的相交甚好。汪伦在玄宗朝时做泾县县令,李白到泾县,汪伦给予李白很好的款待,不忍离别。汪伦离开官职后,居住在泾县桃花潭。汪伦的儿子叫文焕,传有十多代,有迁往常州和麻镇的人。汪伦的哥哥叫凤思,曾做过歙县县令。
汪氏宗祠年,又在汪氏宗祠里发现的汪氏家族的其他族谱中提到了汪华。隋末社会动荡不安,汪华招募勇士,率领十万余人平息盗寇,使江淮地区安定数十年,后被唐高祖封为越国公。汪华是汪伦的高祖,可见汪伦家族是名门望族。
李白所作的《赠汪伦》与《过汪氏别业二首》都是记述与汪伦有关内容的诗。《过汪氏别业二首》其一中描述了汪氏别业优美别致的环境,其二中又写道未曾与汪伦相识就知道汪伦是喜爱结交贤才的人,这样就更能说明汪伦在当时是一位比较风雅的文人。
《赠汪伦》的后续
李白与汪伦同游桃花潭时是天宝十四载(年)暮春时节,这一年的冬天安史之乱暴发,长达八年的动乱使大唐帝国遭受重创,鼎盛的王朝开始走向衰落。宝应二年(年)正月安史之乱被平息,这时的李白从重病中挣脱出来,春天他再一次重游泾县。然而县上的朋友一个也找不到了,他又赶往桃花潭附近的汪家庄,同样是一片荒凉,汪伦的别业早已消失不见,甚至连桃花潭都干涸了。
[1]由墨林.李白《赠汪伦》考释—以踏歌和送行情境为中心[J].保定学院学报,,(9)
[2]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J].李白学刊,(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