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花砖砌茂林
翟大雷
前人无意中创造了一件了不起的精品,后人无意中发现了一项了不起的奥秘。
——题记
皖南泾县,茂林古镇。兴于宋元,盛于明清。
茂林建筑,既沐徽风,又富创新。人家徽州“粉墙黛瓦”,墙体青砖须粉刷。而茂林“花墙黛瓦”,花墙则无须粉刷。其墙体材料便是天下闻名的“茂林花砖”。
据说宋元时期就有人开窑烧制这种牢固轻便的砖用于阴宅(陵墓)建筑。当时还没有发现其耐碱耐酸,更没有发现花纹。
后来出土发现,这种砖不仅完好如初,还有水磨花纹!于是就转入地上,进入阳宅。阴阳通用,祖脉相传。人们也希望借此沾沾祖上洪福。
所谓出土发现,其实也是捡金或盗墓时无意中发现的。比如捡金(迁葬),还有盗墓,发现这种砖完好如初,说明它耐碱耐酸,能拒腐防变。
至于花纹的发现,更是偶然。说是一樵夫在斫柴休息时,随手找来一块坟墟废砖就着溪水磨起刀来。磨着磨着,细心的樵夫发现水磨的砖块竟现出了花纹。越磨越有,越洗越清。奇了怪了。于是樵夫便将那块水磨花纹砖带回家中,管他坟砖不坟砖。于是这种又牢又轻又有花纹的砖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后来就有人特别是窑匠师傅专门研究。追根求源,从成品到取土,倒着试验探究,才逐渐悟出门道,找到窍门。
这叫做前人无意中创造了一件了不起的精品,后人无意中发现了一项了不起的奥秘。
当人们意识到这是行业核心机密时,便赶紧保守起来。原来古人早就懂得知识产权保护。
在保守秘密的同时还要大量生产。却是为何?人们需要啊。
茂林地方,人文荟萃,科举兴盛。明清共出过进士20多个,举人多个。
科举一兴官就多,做官的一多就带动房地产。大凡官家建筑想必考究。于是,这种牢固轻便,耐碱耐酸,能拒腐防变还有水磨花纹的用砖就大大吃香了。先官后民,竞相使用,一时间“洛阳纸贵”。
茂林花砖,宋元明清,一路到今天,享誉海内外。业内刮目,行家称羡。
这种花砖,能满足大量需要吗?能。因为茂林中心区域地处濂溪冲击平原。远古时期地层积淀在某些小范围形成独特土壤结构,比如已经发现并取土的有东边窑湾里和西边西山脚两处。得天独厚。天然独特的土壤条件为花砖烧制提供了富足的特殊原料。
清代,茂林大户人家吴义和,开窑厂,当老板,专烧花砖。吴义和之子吴本成继承父业,经营花砖事业。吴本成又将“砖业”传给女婿纪明亮。
抗战时期,兵荒马乱。茂林好几处花砖窑先后倒闭。好在窑倒人不倒。窑老板和大师傅人还在,口传的核心技术还在,原料当然不愁。这就为日后枯木逢春留下一线生机。
二十世纪70年代初,生产队寻副业大办砖瓦窑。茂林砖瓦窑吴本成吴大师傅的女婿纪明亮成了“专业技术人员”。以烧青砖黛瓦为主,同时也现场教学传授花砖烧制技术给儿子。到90年代,一套花砖烧制技术连同生产设备和窑口基地,纪明亮一并正式传子。也就是传给了今天的泾县茂林花砖厂厂长兼大师傅纪建新。
泾县茂林花砖厂窑址就在花砖最佳取土点之一的西山脚下。
从吴义和到吴本成,然后到纪明亮,再到纪建新。算起来这位纪建新纪老板已经是第四代传承人了。
后来纪建新与当地人吴佩霞结为夫妇,二人共同经营花砖事业。
新世纪惠风和畅,花砖业生机勃发。天时地利人和,继承弘扬创新。
茂林花砖,原料特殊,烧制复杂。规格多样,结构坚韧。可砌墙体,可贴墙面。抗冰冻,抗风化。不沾灰,不开裂。质地细腻,手感舒服。拒腐防变,经久实用。
茂林花砖,不仅是一种建筑材料,更是一件艺术珍品。手拿一块花砖,叩之如鸣佩环,清亮悦耳,极富乐感。你看烧窑的“窑”字,洞里烧出了“缶”,古代一种乐器。看来窑里烧的东西是能当乐器的。这是听觉上的艺术享受。
更有视觉艺术享受。看那花砖画面,底色浅灰,花纹深黛。适当距离,举目注视,你想象力有多丰富,画面内涵就有多丰富。那花砖里的花纹像什么?或山水人物,或书法笔画,或瓜果花卉,或飞禽走兽,或行云流水,或敦煌飞天,或衣带当风,或水纹罗裙。整个就是一幅幅水墨写意。千姿百态,决无雷同。难怪花砖又叫“画砖”“山水砖”“脸谱砖”。
单块是一幅画,经高手砌成墙面,又是一幅组合巨画。茂林现存古民居,现在还能看到大量花砖墙面。代表作要数乾隆年间的一处门墙,高宽数丈,全用花砖贴面。组合成一百零八个人物脸谱,俗称《群英图》。有人说是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除此之外,在茂林现存古民居里,比如吴组缃故居“七房里”,吴波故居等处,还能欣赏到“桃园三结义”“东海八仙图”“七十二鬼脸”及京剧脸谱等花砖杰作。
最关键也是最神奇的是,这些花纹不是人工绘制的,而是天生烧就的。烧出什么花纹就什么花纹。你没办法技术改造。花砖画面不是浮在表层,而在骨子里,在胚胎中。匠人运用花砖,或砌或嵌或贴,非单技术,更是艺术。
茂林花砖质地如此之好,除原料特殊外,还在于工艺精湛,流程科学。从取土到成品,须经12道大的工序:取土、踩土、制坯、晾干、装窑、烧窑、看窑、闭窑、下水、冷却、出窑、水磨。
取土 迄今发现,茂林花砖最佳取土点首推西山一带。须取两种土,一种“油黄土”,又名“小黄土”,中黄色;一种“冷水土”,俗名“狗屎泥”,黑釉色。
说来也是天意,这两种土往往蕴藏于同一区域的不同土壤层中,便于人工取用。
踩土 牛工为主,人工辅之。犁田耕地踩陶泥,老牛生来识土性。将两种土碎化后掺和,加入适量清水,“叽咕,叽咕”,踩成黏稠牵丝的泥团,好像白案师傅揉“面团”。踩到后来,牛蹄子顺带起来又踩下去的那挂黏滋带膏的“泥稀”,就像过年熬糖的“糖稀”。那是精华,是形成花砖画面的“画泥”。这说明花砖画面在制坯之前就“珠胎暗结”了。这不是天生的么?
制坯 晾干 按照用户需要,制成各种式样规格的砖坯,这跟普通制坯没什么两样。制成后一般要晾好几天。
装窑 烧窑 窑洞下部有“底脚”,相当于支架结构。砖坯就一层一层码在上面。码砖时要预留火路和气流空间。用火焰高的柴禾烧到一定温度,达到一定时间才行。看那繁体字烧窑的“燒”,左边用火烧,右边呢,下边的“兀”就是窑洞底脚,突起的支架。底部是空的,好装柴起火。上边三个“土”,垚,就读yáo,代表土坯一层一层码起来。这个半边就是堯。堯为“大地之神”,封于“陶”地,烧窑的地儿。“陶”的本义也是在山边山脚下掏个洞儿烧窑。窑,垚,堯,燒,陶。花砖事业就是“堯陶事业”。
看窑 闭窑 下水 看窑主要是控制温度火候。闭窑就是闭火,熄火。下水又叫“滴渗”。就是慢淬火。你看铁匠打铁,夹住红彤彤的铁器往冷水里一伸,“滋——”,那叫快淬火。花砖不行,要慢淬火。滴速、水量要控制好。水少了会“回火”“回生”,就是变成土块还了原。水多了会“水酥”,砖块脆化,不坚韧,不牢。
冷却 出窑 水磨 才出窑,砖面花纹隐约不清,似有似无。经砖块之间水磨后,各种花纹画面才愈益显现出来。要不“茂林花砖”怎么又叫做“茂林水磨花砖”呢。工序十二道,金木水火土。道道有门道,环环是技术。其中一半以上最是核心机密。
茂林花砖的花纹,从取土前内涵基因,到水磨后显现花纹,可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千年花砖砌茂林。神奇花砖,魅力花砖。独领风骚,传世之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古建筑考察团到我县茂林考察古建筑,见到用花砖装饰的明清古建,赞叹不已。曾出高价求购一组脸谱砖,被房主婉言谢绝。退而求购其他花砖,亦不可得,只得遗憾而归。东京艺术大学茂木计一郎教授拍摄的花砖门坊照片,在《住宅建筑》杂志上作为封面刊登,引起日本建筑界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