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州之名源于唐太宗之孙李徽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comments.html

徽州古城北宋宣和三年()五月二十四日诏改歙州为徽州,至今年,徽州得名周年。年,徽州地区改名地级黄山市。然徽州之名已深入人心,人们难以忘怀。尤其近几年来,对徽州得名有多种说法,如绳索说、借徽说、字源说、徽苎说,笔者认为皆没有依据,今以多年研究,判断徽州之名应来源于唐太宗李世民之孙封新安郡王李徽。

唐太宗李世民之孙封新安郡王李徽,据文献记载,千百年来,在徽州有太子堂、五王阁、富八郎墓、马甲坞府第、通真太子行祠等有关李徽的庙宇及遗迹。其本人或后代在徽州曾经出资筑城墙,修城门,人称徽城、徽门,城墙之外即扬之河,人称徽溪。李徽之父李泰徙居湖北均州勋乡县居住,薨葬此地,李徽及其后人在歙州由绩溪县经徽岭官道至旌德,又经长江至湖北勋乡县祭扫,往来其间,人称其岭为徽岭。徽州得名,与李徽有着莫大的关系。南宋《新安志》称徽州得名估计是因为绩溪县有徽岭[南宋罗愿纂《新安志》卷五《绩溪·山阜》:“宣和中改州为徽,说者以为取此岭为名,则‘徽’字近是。”];其后来志书在“徽岭”上延伸称徽州得名于徽岭、徽溪,又称或许是“徽”字为美的意思[清道光《徽州府志》卷一之二《舆地志·建置·沿革表》:“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以绩溪有徽岭、徽溪而名,或曰‘徽,美也’。”民国《歙县志》徽州得名承袭道光《徽州府志》。]徽州得名最早的文献资料就是南宋《新安志》。徽岭所出之水入绩溪县者称徽溪,流至歙县,依然称徽溪,又名扬之河[民国许承尧纂《歙县志》卷一《舆地志·山川》:“扬之水,一名徽溪。”民国二十六年()旅沪同乡会铅印本。],经万年桥至太平桥,汇入练江。故有志书称徽州得名以徽岭、徽溪,亦以此故。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此(绩溪)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元和郡县图志》成书于唐元和八年(),而绩溪县成立于唐大历元年(),徽溪的称呼在唐代已有。

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八清道光《徽州府志》引用明代徽州知府陆锡明所纂《新安氏族考》:“唐封新安郡王李徽,恭濮王泰之子、太宗皇帝孙,袭五世。厥后二王子曰通真、通灵,死武崇烈之乱,国人哀之,为立祀太子堂,建五王阁于东门外以奉祀五王。若王府之基址及王养马所曰马甲坞,王陵曰富八郎坟,王赀筑城曰徽城,城门曰徽门,溪曰徽溪,皆藩封之流风善政犹存千古者也[清道光《徽州府志》卷十六之二《杂记·拾遗》。]。”这则资料所说的太子堂、五王阁、马甲坞、富八郎坟,皆有据可查,后来作为地名,沿用至民国。而徽溪,即为绩溪流入歙县县境的的扬之河的别称,是李徽的“藩封之流风善政”。李徽,唐太宗李世民之孙,恭濮王李泰之次子。李泰为唐太宗与长孙皇后次子,才华横溢,聪明绝伦,好士爱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深受唐太宗宠爱,遂有改立为太子之心。因魏征、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人坚持立嫡之见,终未如愿。到了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李泰被改封为顺阳王,徙居均州勋乡县。二十一年,进封为濮王。到了其弟李治即位为高宗,为李泰“开府置僚署,车服羞膳,特加优异”。永徽三年(),李泰薨于勋乡,年35岁,谥恭。李泰长子李欣袭封为嗣濮王,武则天即位,陷入酷吏狱,贬为昭州别驾,死后,其子李峤袭封嗣濮王;次子李徽,封为新安郡王[欧阳修、宋祁编著《旧唐书》列传第二十六《太宗诸子·濮王泰》。按年均州郧乡县出土《大唐赠太尉雍州牧故濮恭王墓志铭》载李泰于永徽三年十二月薨于郧乡,就地葬入马檀山,享年仅33岁,与《旧唐书》所云35岁薨有异。]。年,郧乡县发掘了李徽墓,从墓内《大唐故新安郡王墓志铭并序》可知:李徽在唐贞观二十一年()封顺阳县开国侯,食邑七百户。永徽四年(),改封新安郡王,食邑三千户。唐永淳二年()九月二十三日以疾病薨于均州郧乡县之府第,享年40岁。此则资料,网上可查。按照常理,李徽薨后,就会将新安郡王传给其嫡子。那时武则天虽然没有即位,但掌握着一定的政权。接替李徽为新安郡王的为武则天之侄武崇烈。李徽后人通真、通灵两位王子死于武崇烈之乱,歙州人为立太子堂以奉祀。又因五世而斩,建五王阁以崇祀自李徽高祖至李徽五位先王。李徽10岁封新安郡王,虽然40岁时以疾病薨于郧乡县,但不代表其本人及子孙没有生活在歙州。据介永强教授研究,唐高祖李渊至唐高宗李治时候,宗室的政治地位很高,对宗室诸王的行动限制极少,诸王拥有较大的权力,一般可以通过兼职的职务干预地方行政。因为诸侯王在各封地率多骄骞,不奉法度,而人受其害,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对宗室作了诸多限制,在京城创立十王宅,为封王所共居,才开始空有封号,没有领地,称为遥领[介永强撰《唐代宗室管理制度论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第78—84页。]。而李徽封新安郡王,恰是在唐高宗李治时期,政治地位特别高,可以任意行动,李徽或其后人在歙州留下了王府基、富八郎坟、太子堂、五王阁、通真行祠等遗迹以及出赀修筑城门、城墙等事迹,此皆是“藩封之流风善政”。太子堂,即通真庙,在徽州古城南街乌聊山之麓。用来祭祀李徽的后人通真、通灵两个王子。通真是嫡子,按照常理,应该袭封新安郡王,故歙州人尊称太子,其祭祀之堂称太子堂。其庙在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时毁去,今遗址已建民宿。另外,在绩溪有通真行祠,用来祭祀通真太子。清嘉庆《绩溪县志》称明代通真行祠有七处:有三处在县境内的各天王寺,一处在太平寺,一处在扬溪口,一处在九里坑,一处在新西街。后来因为祭祀张巡的协忠祠在新街口,于是将新西街的通真太子神主并入到协忠祠,祠额依旧称协忠,而民间却称太子堂[清嘉庆席存泰纂《绩溪县志》卷七《乡祀·通真行祠》,《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4册。]。

清嘉庆《绩溪县志》卷七《乡祀》五王阁,在歙县县城新安门之外,旧府、县志作为地名在明德乡一都一图,即后来的城东歙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一带,为以前绩溪县入歙县县城必经之路。如歙县黄家坞迁绩溪县黄氏每年来歙县县衙背后黄家坞上坟,就写道:“是日黎明,集祠起程,往歙衙背后黄家坞墓祭始祖,路由五王阁经过[清黄俊杰纂《黄氏光禄家庙遗据录》卷三《墓祭·墓祭定例》,清咸丰元年()叙伦堂木活字印本。]。”歙县大阜潘世镛在嘉庆二十一年()至嘉庆二十二年间曾撰有《五王阁》诗,云:“倚城楼阁浮云起,官路苔花接金戺。新安封建传李王,古庙丹青环剑履。文星得鹿收长安,宗盟带砺森屏翰。金轮杀运应国谶,李花四叶春风寒。废置金墉辞玺绶,天人泪渍龙衣朽。魏室亲惟子建存,淮南封启梁王后。黄旗卓地朱邸开,香风满路鸾车来。建瓴地势号天府,黟山练水围灵台。王家善政纷歌舞,五传富贵成千古。荒陵云护八郎坟,铜埒烟沈马甲坞。徽门徽溪记不忘,藩封往来传李唐。岁时伏腊东门外,击鼓传芭祀五王[潘世镛《吟古镜斋诗集》卷六《丙子丁丑》,清道光二十一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本,屯溪鲍屯生先生藏本。]。”

鲍屯生藏《吟古镜斋诗集》从这首诗可知:在嘉庆年间,五王阁依然巍峙在官道之旁,这五阁王崇祀的就是自李徽至高祖的五位君王和封王:即高祖唐太祖李虎,曾祖唐高祖李渊;祖唐太宗李世民,父封濮王李泰,新安郡王李徽,“五传富贵成千古”。有王陵称八郎坟,又有王府在马甲坞。李徽藩封新安郡所遗泽的徽门、徽溪,让歙州百姓忘不了,故而在岁时节日之际,千百年来,东门之外依然敲锣打鼓地祭祀五王。马甲坞,陆锡明《新安氏族考》称为新安郡王李徽的王府及养马处。在歙县县城太函山与荷花池之间,又谐音称“马家坞”,旧府、县志作为地名在东关三图。因与渔梁码头相去不远,明清以后作为堆木场,坞口用来装卸木头。富八郎坟,陆锡明《新安氏族考》称是富八郎的王陵,这富八郎当是李徽的后人。歙北沙溪凌氏世代相传,言李王子富八郎住沙溪隆堨干之百二巷,庐舍多间,巷长一百二十丈。又称“富八郎墓葬县治大堂后,邑人奉为香火,县令赴任必致祭焉。吾乡去此不远,想其居住沙溪无疑矣[凌登云、凌应秋辑《沙溪集略》卷之一《古迹·百二巷》,清乾隆二十四年()传钞本。]”。沙溪凌姓以唐高宗显庆元年()来任歙州判官的凌安为始迁祖,其子凌万一卜居于沙溪。凌安来任歙州判官为李徽改封新安郡王的第四年,其所言世代相传,当为可信。唐代,歙县治所不可考,宋代,在歙州州城之东、问政山下,即今歙县中学之内。而富八郎坟,即在歙县县治大堂与二堂之间:“邑治富八郎墓至今令人肃畏者,亦以县廨环其穴,故不致侵陵耳[清马步蟾修、夏銮纂《徽州府志》卷之十六之二《杂记·拾遗》,道光七年()刻本。]。”因上千几百年来得到保护,不致被侵陵。清马步蟾修、夏銮纂《徽州府志》卷之十六之二《杂记·拾遗》,道光七年()刻本清乾隆十五年(),上虞人赵孙英养病游歙,看望同科进士、歙县县令王鸣,作《富八郎墓记》,称富八郎行八,为唐李氏王孙,有富资,时人以“富八郎”称之。墓在县署大堂与二堂之间。歙县县令于每月初一、十五焚香叩首,十一月八日则为富八郎的生辰,要进行祭祀。又云,墓有冬青树一棵,浓云翠幕,历霜雪而不凋,如果侵犯片叶,立刻就会得病。邑人请祷必应,故一年四时皆有人前来祈祷祭祀[许承尧纂《歙县志》卷十五赵孙英撰《富八郎墓记》,民国二十六年()旅沪同乡会铅印本。]。民国《歙县志》卷十五赵孙英撰《富八郎墓记》(1)民国十年(),歙县知事祝崧年撰《重修歙县署记》亦言大堂与二堂之间有富八郎墓:“上而大堂,新、旧楹联并悬挂,设钱粮总柜。堂后辟地供奉富八郎、廉张二公、李公子神主,位以龛,增以联,新以栏,昭其敬也。墙外富八郎墓在焉。冬青一株,矗立奇古。墙穿月形,可以就视。进而二堂,改设法庭,于此以理司法。”富八郎墓在民国年间依然存在,并且还在大堂之后辟地设龛,供有富八郎神位。

民国十年《歙州留诗草》祝崧年撰《重修歙县署记》富八郎坟葬自唐代,在宋代建县治时,围护在大堂、二堂之间,不致侵陵,即墓旁的冬青树亦不得侵犯,直保存到民国,亦可见一千几百年来,徽州人对富八郎王陵的敬畏。至于陆锡明《新安氏族考》中所说的“王赀筑城曰徽城,城门曰徽门,溪曰徽溪”,除了徽溪为扬之河之外,其徽城、徽门为新安郡王李徽或其后人修筑之事,因历时过久,不见文献资料。隋义宁元年(年),汪华迁郡治于歙县乌聊山,筑郡城。城内为子城,外为罗城,东半抱山,西半据平麓,扬之水(俗称徽溪)顺城东北而西,至太平桥与丰乐水汇而为练溪,环绕东南隅而下歙浦,因以为池。三十七年之后的永徽四年(),李徽改封新安郡王,就这年十月,睦州青溪陈硕真举兵起义,在歙人蒋宝的策应下,率兵二千攻陷睦州及於潜,由于各地百姓群起响应,很快发展到数万人,遂乘胜进攻歙州,在歙县东乡五合山(今竦口)建立大营,攻打郡城。久攻不下,遂撤出歙州[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九卷。]。李徽封新安郡王时年仅10岁,其父李泰先一年薨于均州郧乡县,唐高宗李治不仅在李泰生前为李泰“开府置僚署,车服羞膳,特加优异”,即李泰薨后,特以最高丧葬规格诏葬,并由对其兄李泰的恩宠推及其侄李徽,封其为新安郡王。那么,在李徽改封新安郡王同时,唐高宗为李徽封地大兴建筑,使得陈硕真起义不能攻破城墙,得以保全百姓;或经过陈硕攻打之后,城墙毁坏,唐高宗为之修筑,这都是情理之中。即唐高宗未曾对歙州城墙、城门进行修理,李徽做了30来年的新安郡王,出资修筑歙州城墙、城门,也不是意外之事。而且,李徽后人富八郎以财富著称,出资修筑城墙、城门,都说得过去。因李徽而修筑的城墙、城门,人们就称为徽城、徽门,而城墙之外即扬之河,人们称为徽溪。李徽之父李泰徙居湖北省均州郧乡县,卒葬郧乡,未能进入父皇李世民的陪葬墓,其家族遂以李泰葬处为家族墓地,已被发掘的李泰长子李欣、次子李徽以及李泰妻子阎婉皆袝葬于此。李徽是在李泰死后被封为新安郡王,李徽及其后人来到歙州,按照礼仪,每年必须回湖北郧乡祭祀。其来往路线,当是经过芜湖一带,再由长江至湖北。

徽州古城府县同城图从马甲坞、富八郎坟、五王阁、徽溪、绩溪县通真太子行祠、徽岭、大徽村就可以串起李徽及其后人到湖北陨乡祭祀在徽州境内行程路线。

绩溪县原为歙县华阳镇,成立于唐大历元年()。李徽卒于唐永淳二年()九月,在李徽生前,绩溪县属于歙县。新安郡王府在马甲坞,即旧时歙县县治之南,与富八郎坟相对。出马甲坞,经过富八郎坟,沿着上路街官道,到五王阁,溯徽溪,到后来成立的绩溪县境,又沿着徽溪,上徽岭,有大徽村。志书载:徽岭为至旌德官道,王安石为江东提刑,过徽岭,作有诗:“渡藤溪霜落后,夜过翚岭月明中。”“徽”又作“翚”字。过了徽岭,即旌德县。顺着徽水到泾县,又由青弋江到芜湖,由芜湖经长江进入湖北省,到均州郧乡。

绩溪县的通真太子行祠、徽岭、大徽村为李徽及其后人往来郧乡经过之地,故设祠以祭,地名尊以徽字,这都不难理解。

北宋宣和二年十二月,邻近睦州方腊起义,因歙州“城壁不修”被攻破,城墙、衙门、庐舍毁坏殆尽。当时太常博士汪叔詹守丧在家,因家居歙县古关,为方便其私,通过权贵达人求得皇帝手书,将郡城迁至今新州一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三百六十一卷。]。因地势不端,百姓生活不便,朱熹的外祖父祝确原来在歙州郡城店铺几有一半,于是为首联名上诉朝廷。汪叔詹非常恼火,又取特旨以违御笔之罪捉拿治狱。祝确变姓名,四处逃亡,生理因此衰落[施璜《紫阳书院志》卷十《列传》朱熹撰《记外大父祝公遗事》。]。就是这个时候,即宣和三年五月,诏改歙州为徽州,复诏改睦州为严州。

地名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大都倾向人文地理标识。睦州改名严州,是因为在郡治东五十里有富春山,为严子陵耕钓处。严子陵即严光,字子陵,为东汉著名隐士,以高风亮节名闻天下。歙州改名为徽州,或是因为李徽修筑城墙、城门的善政,或是因为歙州城外有徽溪,绩溪县有徽岭、徽溪、大徽村,这都与李徽有关。可以说,徽州得名,无论是以徽岭、徽溪命名,还是以李徽本人命名,都是由于李徽“藩封之流风善政”所致,徽州得名即源于唐太宗李世民之孙新安郡王李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