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爱书画者珍藏中国宣纸文化

点击蓝字

品鉴艺术

艺术

品鉴

作者:醉牛堂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手工纸张中,最著名的要数宣纸。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制作原料的中国宣纸,是人类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于安徽省泾县。宣纸在中国被认为是传统手工制作纸张中的最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宣纸历来是中国独特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的载体,它使得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得以长期流传、保存,而在其他纸张上进行书法和绘画创作则不会得到同样长期的保存,因此,宣纸被誉为“千年寿纸”、“纸中之王”,这也是对诸多博物馆、图书馆等长期珍藏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进行鉴别验证后得出的结论。

中国宣纸还有一项美誉,那就是中国“文房四宝”的纸中之首。“文房四宝”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这四样东西是中国古人用来书写、绘画的工具,今天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使用它们,用它们来进行日常写作、书法创作、绘画创作等。使用者传承着一种自古以来的时尚,在中国古代,这是所有文化人的一项日常活动,而现今被认为是优雅、高尚、高贵的表现。

06:06

《中国宣纸》(上)

中国宣纸制作技艺具有手工造纸技艺的完美性。宣纸制作的核心技艺有多道工序,辅助技艺也有着更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将技术和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几乎天衣无缝的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链条或体系。古往今来,许多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对宣纸充满了好奇,充满了了解它的欲望和冲动。人们想要了解的问题主要有:为什么这种纸只能产在中国的泾县?能在中国的其他地方生产这种纸吗?其它国家的人们能学会制造这种纸吗?回答都是否定的。这些否定的回答,可能更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人们认为,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有什么东西不能克隆呢?答案是,真正的宣纸是无法克隆的。过去,有许多外国专家试图揭开宣纸技艺之谜,然后克隆出宣纸,但都没有成效。

《中国宣纸》(下)

中国安徽省泾县制作宣纸是在历史机遇中自然选择的结果,唯有这个地方及其周边部分地区具备制作宣纸的充分条件。特别是当宣纸文化深入人心后,在以往制作宣纸的充分条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文化条件,这便形成了强烈的宣纸文化认同。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紧密结合,再加上长期的文化认同,就形成了宣纸制作技艺的秘密。

宣纸的尺寸规格

一、三尺宣纸——规格为×55(长×宽)(单位:CM)

⒈三尺全开:×55(标准三尺)

⒉大三尺:×70(标准三尺长度不变,宽度为二尺)

⒊三尺加长:×50

⒋三尺横批:×55(标准三尺)

⒌三尺单条(立轴):×27(标准三尺长度不变,宽度1/2)

⒍三尺对联:×27(标准三尺长度不变,宽度1/2)

⒎三尺斗方:50×55(标准三尺宣纸长度1/2,宽度不变

二、四尺宣纸——规格为×69(长×宽)(单位:CM)

⒈四尺全开:×69(标准四尺)

⒉四尺横批:×69(标准四尺)

⒊四尺单条(立轴):×34(标准四尺宣纸长度不变,宽度1/2)

⒋四尺对联:×34(标准四尺宣纸长度不变,宽度1/2)

⒌四尺斗方:69×68(标准四尺宣纸长度1/2,宽度不变)

⒍四尺三开:69×46(标准四尺宣纸长度1/3,宽度不变)

⒎四尺六开:46×34(标准四尺宣纸长度1/3,宽度1/2)

⒏四尺四开:69×34(标准四尺宣纸长度1/2,宽度1/2)

⒐四尺八开:35×34(标准四尺宣纸长度1/4,宽度1/2)

三、五尺宣纸——规格为×84(长×宽)(单位:CM)

⒈五尺全开:×84(标准五尺)

⒉五尺横批:×84(标准五尺)

⒊五尺单条:×42(标准五尺宣纸长度不变,宽度1/2)

⒋五尺对联:×42(标准五尺宣纸长度不变,宽度1/2)

⒌五尺斗方:77×84(标准五尺宣纸长度1/2,宽度不变)

四、六尺宣纸——规格为×97(长×宽)(单位:CM)

⒈六尺全开:×97(标准六尺)

⒉六尺三开:60×97(标准六尺宣纸长度1/3,宽度不变)

⒊六尺对联:×49(标准六尺宣纸长度不变,宽度1/2)

⒋六尺斗方:90×97(标准六尺宣纸长度1/2,宽度不变)

五、七尺宣纸——规格为×(长×宽)(单位:CM)

⒈七尺全开:×(标准七尺)

六、八尺宣纸——规格为×(长×宽)(单位CM)

⒈八尺全开:×(标准八尺)

⒉八尺屏:×53

⒊八尺斗方:(cm)×(cm)

七、一丈二尺宣纸——规格为×(长×宽)(单位:CM)

⒈一丈二尺:(cm)×(cm)

⒉大一丈二斗方:(cm)×(cm)

⒊小一丈二:(cm)×96(cm)

八、一丈六尺宣纸——规格为×(长×宽)(单位:CM)

⒈一丈六尺:×

九、一丈八尺宣纸——规格为×(长×宽)(单位:CM)

⒈一丈八尺:×

编辑:程义伟叶立群

程义伟:画家,文化学者,评论家。

叶立群:文化学者,评论家。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若侵权,请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