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合肥晚报」
一直以来,安徽农业大学始终坚守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并且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根据安徽实际,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大别山道路”。
1
“大别山道路”发源于年
安徽农业大学在创办之初,其前身省立安徽大学农学院首任院长李顺卿提出了“造就人才,改良农业,救济农村”的创校使命,鲜明地提出建校目标:实施农业教育,研究农林科学,实施农业推广与农村调查。这可以说是“大别山道路”的最早历史渊源。自此后,一代代安农人始终坚守创校使命,肩负兴农强农的责任。
上世纪80年代,为了改变大别山区等一些老区的发展面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安徽农业大学迅速投身这场攻坚战中。据安徽农业大学相关档案记载,当时学校确立了“扶贫先扶智”思想,决定从帮助贫困地区培养人才入手,整体推进帮扶工作。
△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举办安徽农学院金寨农业专科班的批复》(安徽农业大学档案馆供图)
年6月1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与金寨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安徽农学院金寨农业专科班”。该班学制2年,大专学历。年首届招收林学、蚕桑2个班学生,于9月23日正式开学。安徽农学院金寨农业专科班是全国第一所全日制县属农业大专班,首开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办高等教育之先河,最为重要的是,由此拉开了“大别山道路”的序幕。
金寨大专班一办就是13年,围绕金寨农业产业需求,先后开设11个专业,培养了名毕业生,相当于同时期10年分配到该县高校毕业生的总和,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人才动力。随后,学校又在全省40多个县市设立教学点,形成覆盖全省各主要农业区域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
△安徽农学院金寨农业专科班开学典礼(安徽农业大学档案馆供图)
年,国务院扶贫办公室和国家科委将安徽农业大学这种做法概括为“大别山道路”,也即立足山区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柱,以智力开发为核心,以脱贫致富为目的,帮助大别山区的人民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区域性支柱产业,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开放、开发式的扶贫道路。
2
“大别山道路”成为办学理念
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别山道路”的表现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安徽农业大学不断探索农村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新模式,年在长丰县开展了单独招生培养乡村后备干部和致富带头人试点工作,并由此推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年6月与泾县合作,揭开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序幕,先后为24个县区输送“乡土大学生”多名。
随着“大别山道路”的不断实践和发展,安徽农业大学认为这不再只是条科技扶贫之路,而是应该成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顶层设计。基于此,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全部围绕“大别山道路”的核心理念展开,“大别山道路”在不断拓展中,也实现了办学育人的显著成效,成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抓手。
△胡承霖教授在田间指导(安徽农业大学档案馆供图)
在“大别山道路”这一目标指引下,从“金寨大专班”到“一村一名大学生”,从培训新型农民到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安徽农业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的立足点放在如何适应“三农”发展的需要上。年2月,学校与团省委等联合组建“安徽农业大学‘现代青年农场主’荃银创新创业试验班”,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试验班打破常规,实行“3-3-2+2”分段培养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据统计,学校每年有近60%的毕业生在基层创业就业。
在“大别山道路”目标指引下,安徽农业大学还始终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基础支撑和主要力量。年5月30日,学校与霍山县人民政府签订校县合作协议。以此为开端,学校先后与淮南、亳州、宿州、宁国、舒城等全省40多个县(市、区)签订了产学研合作战略协议,与多家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7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围绕粮食安全、畜牧业发展、区域治理等农业产业发展课题,组织团队联合攻关,以当时近80岁高龄的胡承霖教授为首的小麦高产攻关团队,推动安徽小麦增产多亿斤,创造了小麦高产攻关的“安徽模式”。
3
“大别山道路”助力乡村振兴
近些年,围绕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时代责任,安徽农业大学再次赋予了“大别山道路”新的时代活力,“大别山道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特别是年4月,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获批成立,这是教育部、科技部批准的全国首批十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之一。
而这一时期“大别山道路”最具特色的体现就是“一站一盟一中心”农业推广模式的构建。所谓“一站”,即“区域性的农业综合试验站”,是新型农业推广服务平台的物质载体,包括一幢综合大楼,以及教室、远程培训终端、会议室、产业研发中心等,并配备标准化的实验室,能够进行农业的常规检测分析。周边亩土地,主要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开展技术试验、示范;“一盟”即“学校与县级政府共同组建的新型产学研合作组织”,是加快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制度保障;“一中心”即“学校与县级政府共同组建的专事农业推广服务的实体性事业单位”,是校县合作的联合办事机构。
△安徽农业大学师生参加“大别山道路”实践活动(安徽农业大学档案馆供图)
按照“一站一盟一中心”的模式,学校把突破点选在了“大别山道路”诞生地金寨县,开启农业技术推广的新篇章。经过几年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就拿金寨县特色主导产业茶叶来说,一系列举措让金寨出口的绿茶供不应求,并成功出口到欧盟,出口价格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40%。在年中国茶叶经济年会上,金寨县获得“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荣誉称号。由此,安徽农业大学将“金寨模式”嫁接到其他县区,在安徽全省共组建了73个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联盟,大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从年开启到现在,
“大别山道路”已走过了30多年,
并且还将继续走下去。
我们有理由相信,
“大别山道路”必将越走越宽,越走越新,
奏响新时代“服务三农”的最强音。
最
新
发
布
审核:知行撰稿:合肥晚报/程堂义来源:档案观止合肥晚报合肥报业发现融媒体工作室编辑:陶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