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小伙没有文化只能做个捞纸工,却没想到因接下一份特殊订单,竟一举成为宣纸界的“一代宗师”。
年,年仅15岁的周东红辍学,三年后,妈妈觉得孩子大了怎么也得学门手艺,于是在舅舅的介绍下,去邻村的小宣纸厂学“捞纸”学艺。
当时,周东红觉得“捞纸”就是站在水槽边和另一个人配合晃动晃动竹帘子而已,心想:“这活挺好,也不难学还挺凉快。”
可没多久,周东红非但没觉得车间有多凉快,反而心里拔凉拔凉。
原来,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去学艺,可是看似简单的晃动杆子,里面的门道可不少,学起来真是太难了。另外,他的两只手天天在水里泡着,开始布满了红疹子。
于是,周冬红打起了退堂鼓,觉得是“花钱找罪受”。但在妈妈的劝导和鼓励下,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并掌握了一点“捞纸”的基本技术。
年2月,泾县宣纸厂(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招收学徒工,厂子虽然离家有30多公里远但是个国营大厂,周东红因为有一些基本功,顺利通过了面试,成了泾县宣纸厂的工人。
可是令周东红没想到的是,辛辛苦苦干了一个月,工资反倒被扣的所剩无几。原来他虽然在出纸数量上达到了工作要求,可是捞出来的合格品却很少,远远没有完成任务。
不甘心的他去请教师傅,这才真正明白了“捞纸”是什么。
其实,“捞纸”看似掌帘人和抬帘人共同抬着竹帘在水槽中来回晃动,实则,每捞一张宣纸,姿势都是有着不被察觉的变化。
每一张宣纸从投料开始到最终成纸,要经历一年左右、道工序、18个环节,而“捞纸”是技术难度最高的一环,并且到目前为止难以被机器替代的工序之一。
“捞”的整个过程不过十几秒,一张湿润的宣纸便显了形,可是,宣纸的厚薄、好坏、丝络和纹理,全在这一“捞”上。
这时,周东红才彻底弄清楚了他选择的“容易”手艺到底有多难。于是,他放空自己拜厂里擅长掌帘的技术骨干沈师傅为师,从头开始学习这门技艺。
从此,周东红每天凌晨3点不到就去车间,先独自练习,然后把当天要完成的工作提前做好准备,等着师傅的到来。
沈师傅也很喜欢这个刻苦的徒弟,倾其所有待他,不仅传授他手艺还对他严苛要求。
周东红也没有辜负师傅的良苦用心。他把学艺的决心和恒心都体现在手上,他的双手因为长时间在水中浸泡,春冬手上长满冻疮;夏秋一层层地脱皮,不知涂抹了多少缓解疼痛的药膏。
年8月,练就一身过硬本领的周东红正式出师。沈师傅欣慰地说:“东红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其他人3年都难以达到的水平。”
可以说,中国所独有的宣纸品种有多种,周东红就达到了对多种水浆动态了然于心的水平,也练就了多种的精密手感,经他的手一“捞”,每刀(张)宣纸的重量误差不超过一两。
随着周东红的技艺不断精进,他也由一个小学徒成长为赫赫有名的“捞纸大师”。
年,周东红接下了一个特殊的订单任务。
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这份订单是制作失传已久、难度极大地“扎花”宣纸。这是一种超薄宣纸,成品不到正常规格的一半,每刀只有2斤8两。
周东红难抑心中的激动,顾不上当时身体的不适,马上投入到“扎花”的试制中,他期盼着失传的技艺能在他手中重现。
那段时间,他满脑子都是纸,医院打吊瓶时,还在阅读有关“扎花”的资料。简直到了“不疯魔不成活”的地步。
终于,经过周东红反反复复的研究和“试捞”,薄如蝉翼的“扎花”宣纸重现“江湖”,从此,奠定了周东红“一代宗师”的业界地位。
转眼30多年过去了,周东红捞过了上千张纸并保持着%成品率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国家画院和国内著名画家的“御用画纸”。
也因此,从业至今获奖项无数,近日更成为了央视报道的首批“大国工匠”之一。
如今,周东红作为中国传统“非遗”的传承人,仍然秉持着工匠精神扎根在自己的岗位上,同时,也在尽心尽力地将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
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参考资料:央视《大国工匠》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