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一座位于安徽的小县城,却因为一把小小的油布伞让人印象深刻。安徽泾县,位于安徽宣城市,这里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汉家旧县,江东名邦”的美誉,说到泾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也许很多人都知道,这里是中国宣纸之乡,然而在泾县的油布伞却也是历史悠久,但少有人知,它与宣纸、宣笔、茶叶并称“泾县四大名优特产”。泾县油布伞的前世今生在泾县昌桥乡孤峰村,这里有一家油布伞厂,这里的制作的传统油布伞已流传了千百年,油布伞诞生于元代,是以毛竹为伞骨,以浸透桐油的棉布为伞面,在古代,它仅仅只是人们出行的雨具。在发展到明清时期,安徽泾县境内,出现了数十家制伞厂,而其中又以郑家最为知名。油布伞的传承如今泾县油布伞厂的厂长郑国民是孤峰制伞世家,他的父亲、祖父都是制作油布伞的一把能手,在祖祖辈辈的这种熏陶之下,郑国民也对制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它创办了泾县境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制伞厂,并不是传统的那种小作坊,在其后的日子里,也是几经衰落,但是凭借着制伞世家的传统精良手工艺,他们最后的坚持给他们带来了曙光,这一坚持就是将近30年。精良的制作工艺让其名声在外一把小小的油布伞,其制作一般需要12道工艺,选材、量尺寸、刨竹节和分片、打孔、排竹、套伞头、伞骨与伞头相连、制伞面、上布、刷桐油、盖章或署名、晾晒等,这些技艺要求选材要好,制作要精良,每一个手艺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油布厂凭借其精湛的工艺,美观耐用的实用性让它一跃成为畅销品,厂子不大,但是其名气却很大,这一把小小的伞已经远销日本、韩国、德国等地。而一把工艺油布伞上,要是有精美的图案,材料骨架精良,而且还具有一定时尚性的话,在日本一把伞可以卖到元甚至更高,而且还经常缺货,足以看出其魅力所在。如今,国内很多影视剧、宾馆、酒店、旅游风景区等都在郑国民的厂子里下了大量订单。小小的村落,透出大大的情怀泾县孤峰村原本只是一个冷清不为人知的小地方,但是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为油布伞的制作选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走进伞厂,小院满是已经做好的伞在晾晒,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极为灿烂夺目。工厂里的工人男男女女都有,还有一些老人,每个人都安静的享受这个制作工程,也许这就是他们心目中最美的艺术品。在院子里晾晒的一把把伞骨,很有一种美感,这是一种来自原始的质朴,没有太多的渲染。细雨霏霏恋意柔,青山绿水路通幽。相依伞下鬓私语,半为遮雨半遮羞。这一份传承,流露出浓浓的美感。尽管时代在发展,催生了很多新生事物,但是油布伞一直都是工匠纯手工制作的,每一个步骤都层层把关,质量根本不用担心,正因如此,人们都乐于买孤峰的伞。和杭州优雅的绸布伞相比,油布伞显得朴实、笨重,但是其坚固耐用成为了人们的最佳雨具,它绚丽的色彩足以撑起你的一片阴霾天。在郑国民极其工人们的努力下,油布伞已经被发展为很多种类,有工艺伞、庭院伞、旅游小花伞,每一把都美丽至极,充满诗意。因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传统工艺制伞,厂长郑国民被评为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孤峰油布伞也不再是一把雨具,它更是中华文化的印记,它也自然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份殊荣他们值得拥有。这些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需要我们当下每个人的传承时代在发展,但是有些东西是需要传承的,尽管它只是一把小小的油布伞,也许在很多人眼里还看不上,但正是有这些世代传承、师徒传承,才撑起了流传千百年的油布伞,也不禁流露出一股怀古幽思之情。清代泾县名士叶居仁专门为本县雨伞写过一首诗:《清川竹枝词》糊边削骨墨油浓,纤手争穿五色绒。制得去葩千百柄,连樯装卖趁江风。你喜欢安徽泾县的油布伞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8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