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市,是个东北接太湖,西南靠黄山、九华山主峰的地方,周边有黄山毛峰、西湖龙井、安吉白茶、径山茶、阳羡雪芽、顾渚紫笋、祁门红茶等一众古今名茶,盛名之下,宣城茶叶常常被人忽视,今春因偶然的机缘,得尝宣城泾县的涌溪火青和汀溪兰香,让人忍不住想留下一笔记录的,是这两款茶中,所喝到的典型徽茶风味——轻柔而鲜甜,淡雅如春风。
中国茶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则简单在一切尽展于茶名之中。这次遇到的涌溪火青如是,汀溪兰香亦如是:
涌溪,即是河流名,也是村庄名,作为河流,涌溪源出泾县东南部的唐山南麓,向西流经的第一个村庄,就是涌溪村,之后,涌溪经过屏山、榔桥、举山、榜山等村,在车园大河口注入徽河。
在涌溪制作的颗粒状炒青绿茶,就是涌溪火青,放眼中国,从安徽的休宁松螺、浙江的平水日铸、羊岩勾青到贵州的绿珍珠,都是此类制法。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便是涌溪村有一种原生的茶树品种,叫涌溪柳叶种,是制作涌溪火青的经典品种;此外,涌溪村的气候,或许不能算独此一份,但土壤的母质,和其他地方,总是有些许差异的,这些,便是“涌溪”二字,赋予“火青”一茶的特质所在。
泾县东南部中、低山区的土壤从高低到有:黄棕壤、石灰土、粗骨土以及水稻土等。黄红壤在县境内分布最广,占土壤总面积的37.96%,是主要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米以下的丘陵,低山以及岗地上,其成土母质以花岗闪长岩、砂岩、粉砂岩和页岩为主,其次为硅质岩和第四系红色黏土,土层厚度不一。侵蚀剥蚀山分布黄田、苏红、浙溪等乡。均属黄山山脉向东北延伸分支,海拔-米左右,呈北东向展布,与区域地质构造线一致,由石英岩、砂岩、白云岩,石灰岩、花岗岩等组成。
涌溪柳叶种属有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叶质软,芽叶较肥壮,茸毛多,一芽三叶百芽重46.0克。
汀溪,既是河流名,也是乡镇名,作为乡镇,汀溪乡全境,都是青弋江支流琴溪河水系,汀溪河是其中一条较大的天然河流,源出汀溪乡原始次生林、“水墨汀溪”景区和桃树涝等地,经宋村、“鬼磨剑”、月亮湾到蔡村汇入琴溪河,再注入青弋江,总长60多公里。
在汀溪乡制作的扁形烘青茶,就是汀溪兰香,兰香是古今国人,对优质茶的统一标准,有兰花香,于绿茶来说,可数最高成就。一般来说,兰香茶所暗示的,是当地优越的宜茶环境,对于汀溪来说,当地的成土母岩多为绿色沙、页岩及花岗闪长岩,茶园土壤主要为其残积物发育形成的山地黄棕壤和黄红壤,土壤结构良好,肥沃疏松,通透性较强。山地黄棕壤和黄红壤,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和气温略低,湿度较高的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多数由高到低,分布在山区不同海拔范围。这些区域,因气温条件一般,茶树的发芽时间较晚,氮类化合物积累较多,又因环境湿度高,鲜叶持嫩度较强,有生产名优绿茶的先天条件。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要求中,生产汀溪兰香的品种,主要是当地群体种茶树和从群体种中选育的“兰香一号”等优良品系,以及其它适制汀溪兰香茶的优良品种茶树。
对于两款款茶,个人的主观感受如下:
都有强烈的风格特征:口感柔软。
都有鲜明的春茶特点:香气和滋味都以鲜嫩为主。
原料带来的品质差异:汀溪兰香原料等级更高,以一芽一叶为主,芽头壮实,叶片软嫩,较清甘。涌溪火青的原料是一芽二叶,芽头略瘦,叶片软嫩,滋味更醇厚,清爽中,甜糯感更强。
工艺带来的品质差异:因烘青和炒青工艺不同,带来的差异也很明晰,炒青的涌溪火青,香气和滋味更显鲜甜,烘青的汀溪兰香,香气和滋味更显清鲜。
一点小遗憾
滋味里有些微麻。作为绿茶,这两款茶最让人满意的,除了口感轻柔,就是没有青气,但是如此柔美的享受中,有一些随着闷泡时间增加,而有点让人在意的微麻感,对比起云南大叶种芽茶来说,其程度并不重,在刚好不能忽视,又不至于需要忍耐的程度。对于这一味在高等级原料所制绿茶中,经常能感知到的“麻”,一直没找到很说得通的解释,或许,不久的将来,会有灵感闪现。
茶无完茶,之前便有每款茶的弱点,就藏在它的优点中的感受,这次也算一个验证。鲜嫩是两款茶毋庸置疑的优势所在,且其鲜度,不亚于安吉白茶,但鲜这一味,也全在一个“度”字,过鲜,往往会趋于一些不太好的感受,比如咸、金属味,这次的鲜,就开始有点微铁锈感了。
清鲜常常略失于“味厚”,这两款茶虽基本在3、4泡的水平,对于早春绿茶,不算是不耐泡,但在喝惯其它香高味厚的岩茶、生普的人看来,绝对算得上无味,“无味之味方为至味”、“淡非薄”的评茶常见判断,用于这两款茶甚是恰当。
工艺方面略有一点不足,在于有些焦末未能筛干净、扁形茶未能达到足干。
关于茶的图片如下:
左:涌溪火青,右:汀溪兰香汤色嫩绿涌溪火青叶底,嫩黄明亮题外画
泾县宣纸,与石灰岩土壤所生长植物有关泾县徽州民居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