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两天假,快意骑行两整天,乐山乐水得乐趣,,特以写字记之。
寻找“董家坞”
“董家坞”位于桃花潭雄龙坑境内,对“董家坞”的知晓源于一段视频。雄龙坑曾去过我却未听说有叫“董家坞”的村子,因好奇“五一”的第二天纠集一些骑友去探寻。
为赶时间,我们这次没有在“泾县最美公路”安吴-溪口段打卡,直接略过,约10点左右一行12人就到了桃花潭的雄龙坑。
这是我第二次来雄龙坑,上次是前年5月,因疫情影响,记得这儿一座叫“遇见最美的你”茶园观舍未营业,我们当时在那里吃自带的午饭印象很深。今儿已营业,不过与全国旅游行业一样处于淡季。观舍四周现建起不少漂亮休闲的设施,时间关系我们也没有停留,一直骑至雄龙坑的尽头。
在雄龙坑的尽头,我们停车徒步沿着一条山涧溪流溯流而上寻找那个叫“董家坞”小山村。从卫星影像地图看雄龙坑附近半山凹处有一个类似几座建筑的点,这可能是我们寻找的“董家坞”。据说那儿已遗弃多年,现没有人居住,影像地图显示有一条类似机耕路通往那儿,距离约一公里。
我和骑友随邮行者、胡书记走在寻找队伍的前面。前一段时间,骑友曾与几位骑友到雄龙坑,想翻鸡公岭穿越到茂林的下马坎,因迷路半途返回。据他说山沟中沿溪流而上不远有两处土墙房,有人居住。
我们想先找到土墙房,了解“董家坞”的一些详情。我们一路边走、边伸脖四处张望骑友说的土墙房,此时我知道什么叫“望眼欲穿”了。路边溪水淙淙,一些叫不上名的花儿正浓艳开放,骑友们边走边拍照。就在我们焦急行走、张望时,见一老妇摘茶叶归来,告诉我们土墙房的详情,说房主人不在……
房主人在不在现感觉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去那儿打卡,下次不一定再来这山沟沟了。就在我们走往溪流边土墙房“打卡点”时,骑友随邮行者无意中发现山边有一条清晰小径通往幽静密林深处……抬头一望茂密的树林中依稀看到一些房屋建筑,大家很兴奋,这就是我们要找的“董家坞”吧。
既然来了,我们先去前面两座土墙房,回头再来“董家坞”。
沿着溪流上行不久,见到两座相距不远的土墙房,第一座已经废弃多年了,旺盛的植物已经堵住了家门。
第二座土墙房显示有人居住,屋门前树墩上深深嵌入一把劈柴的斧头,树墩下有一小堆刚劈好的柴禾。屋中传来微弱的“咕咕”鸡的叫声,门口还有几双破鞋,房檐下几件破衣服挂晒在丫马叉上,主人也许外出的匆忙……
门牌显示“陈村镇-三联村-新茶组-1”,另一门牌是“-2”。
离开土墙房,我们回头拐进了那条幽静小径。刚进小径我以为进了去茶地或进山的小道,又拐过“之”字弯,小径变成宽阔的石片铺设的台阶,抬头一望,大石块砌成的基墙分布上下左右,蟠天际地。我紧登几步台阶,好一个林木葱翠,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几幢木结构的房,被厚厚的翠绿笼罩,其次是阡陌的小巷。这木结构的房屋,让我想起上次骑白际因时间错过了那木屋,后悔了好几天。
到了这儿我想起,为什么叫“董家坞”了。这“坞”字是——“地势四周高而中间凹的地方……营居为坞。”
小山村现剩房屋建筑约有六七幢,结构基本完好,有的门窗也没有关严,给我们感觉主人只不过出了一趟远门,也许今晚就回家。
几幢房屋分别散布在村中心的上下、左右,这里房屋建筑结构类型多,有纯木结构的,有砖墙结构的,也有纯土墙结构的……
村中心有一小广场,在山区村落是不多见的。站在广场环顾四周,目力所及,郁乎苍苍,有一种“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触。
“董家坞”建于何年不知,消逝何年却可知。心中忍不住发思古之幽情……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只不过一瞬间的过客。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才有尺寸之地……
夜幕渐渐笼罩住苍绿的大地,黑暗弥漫于每一个角落,先人们拖着疲惫身躯进入家门,淡黄的豆灯下,颀长的影子印在墙面上,朦胧虚幻、若有若无、恍如仙境……一个戴着高冠,穿着芒鞋的老人坐在堂厅一张椅子上,正在用他的悲悯深沉的眼睛眺望我们……
斗转星移,天际渐白,启明星渐渐失去了光泽,晨雾正浓,各种各样花草的香气向我袭来,成团成块,逼人欲醉……
“下山回家了,牙哥!”骑友们的呼唤声把我从思古幽情中唤醒,想象的羽翼瞬时被剪掉翅膀……
午时的太阳一动不动地悬在我们头顶散发着灼热的阳光,浓厚的翠绿色护卫着这片土地,徐徐微风下,几只小蜜蜂不知从哪儿钻来,在屋前一些我叫不上名的花朵上飞来飞去,花显得更香,叶显得更绿,眼前一切显得那么祥和静谧。也许,多年后有人来这里,他们后之视今犹我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