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治中
第期
民国二十一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实业志》(杨大金著)云:“宣纸产于安徽泾县。泾县之宣纸业在小岭村,制此者多曹氏,世守其秘,不轻授人。故江西省及日本皆有仿制者,然其品质终不及泾县。”小岭现属丁家桥镇的一个行政村,南北宽5公里,东西长4.5公里,总面积22.5平方公里。
小岭素有“九岭十三坑”之称。“九岭”指九道山岭,分别为:小岭、快活岭、乐苏岭、牛颈岭、甘泽岭、门岗岭、苗倪岭、鸡公岭、大岭。“十三坑”指十三条山冲,分别为:慈溪坑、尚义坑、汪义坑、长坑、太祖坑、双岭坑、金坑、周坑、牛笼坑、曹祖坑、何家坑、濯坑、百岭坑。“九岭十三坑”,岭岭有青檀,坑坑有泉水,山环水绕,是天造地设的宣纸生产佳境。
宋绍定二年(),小岭曹氏始祖曹大三率族人由南陵绿岭虬川迁至小岭,以造纸业为生计,逐步形成“宣纸世家”,使小岭成为宣纸的原产地域。
小岭曹氏始迁祖曹大三
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族谱》记载:“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至泾县小岭,见此系山陬,无可耕土,因贻蔡伦术于后,以为生计。”乾隆进土赵青藜在此谱序言中写道:“曹为吾邑望族,其源自太平,再迁小岭。生齿繁夥,分徙十三宅。然田地稀少,无可耕种,以蔡伦术为生,故诵读之外,经商者多,人物富庶,宛若通都大邑。”
曹大三率族迁小岭后,起初选择造纸业是因为“无可耕土”,只是作为“谋生之计”。但经过数代人的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终于把宣纸业做成了“独重艺林,举世无出其右”(胡朴安《宣纸说》)的大产业。
曹氏故居
曹氏在传承宣纸制作技艺的过程中博采众家所长,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一是经过反复试验,到元朝末年用本地盛产的青檀树皮制浆获得成功,替代了价格昂贵且日见稀少的楮树皮。明朝初年,掺进了沙田稻草。皮浆、草浆结合,使宣纸既有绵韧性又有很好的润墨性。二是研究开发新产品。在生产玉版、罗纹、连四等宣纸名品的基础上,明朝中期研发了专供皇宫内庭使用的巨幅宣纸“露皇宣”(丈六)、“白鹿宣”(丈二)。通过工艺的精益求精,使宣纸在曹氏一族的掌握中成为名甲天下的纸张。曹氏因宣纸业而发家致富,成为泾县的名门望族,小岭则“孤村如市”“宛若通都大邑”。曹氏子孙“不耕种而无艰于食,未桑麻而自不缺衣”。
制作宣纸的原材料——青檀树
明末清初,小岭已成为宣纸的主产地,纸槽、晒滩遍布九岭十三坑。康熙进士储在文《罗纹纸赋》“弥天谷树,阴连铜宝之云;匣地杵声,响入宣曹之里。”“精选则层岩似瀑,汇征则孤村如市。”“越枫坑而西去,咸夸小岭之轻明”,均是对小岭宣纸业繁荣景象的赞颂。
清代中后期,小岭因宣纸棚户的增多,受水源、原料及燃料(薪柴)的制约,便纷纷向外扩展。其中曹康乐到感坑,曹清和到慈坑,曹同丰到乌溪关猫山,曹济昌、曹金奎到濂长,曹逸如到古坝中郎坑,曹世进到坝头东坑。他们选择这些具有充足水源的地方开设纸厂均取得较好业绩。
清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小岭及周边地区激战,小岭曹氏家族蒙受浩劫,“屋止存一二,人亡之七八”。宣纸业几遭灭顶之灾,至同治末年才开始复苏。
制作宣纸的程序——晾晒
清末民初,小岭宣纸业进入鼎盛时期。光绪初年曹恒源步记、秀记,曹义发鸿记、云记、和记、生记,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曹信义鉴记、曹怡顺德记、曹允吉瑞记、曹锦昌、曹恒吉、曹洪昌、曹兴泰、曹聚源等牌号宣纸先后创办起来。据调查统计,—年,小岭曹氏分布在全县的纸棚共有21处,纸槽总数余帘,从业人员数千人。按每帘槽年产宣纸7吨计,全年宣纸生产能力达到吨以上,占全县总产量的90%。为了拓展销路,有25户曹氏宣纸厂在上海、苏州、南京、汉口、芜湖等地开设纸栈,承办销售业务。宣纸除国内销售外,还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
至年,小岭曹氏宣纸业主曹廷柱、曹恒如、曹鉴园、曹栋丞、曹秀峰等人先后去过日本,了解市场行情,吸取先进技术。其中用纯碱替代桐碱就是曹廷柱从日本引进的。在这期间,宣纸在国际上屡屡获得大奖,其中曹恒源“桃记”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获金奖,曹兴泰“和记”、曹信通“白鹿”牌宣纸,分别在美国费城和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上获金奖,宣纸因此而名扬世界。
年抗日战争发生后,小岭宣纸业又一次遭受重创。一是因国土沦陷、交通阻塞,宣纸销路不畅。二是因战前宣纸出口日本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战争爆发后,双方的贸易关系中断。受战争影响,小岭宣纸棚户骤减到10户,纸槽36帘。年在新四军的帮助下,建立了“双岭坑宣纸生产合作社”和“梅村宣纸原料生产合作社”。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两个“合作社”即遭破坏。抗战胜利后不久,内战全面爆发,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生艰难,宣纸业一蹶不振,小岭仅存几家棚户生产,到年解放前夕全部停产。
新中国建立后,年10月起,曹康乐、曹世舜在乌溪开办了“新生宣纸厂”,曹民甫、曹先登在古坝中郎坑开办了“民生宣纸厂”,曹世进、曹慕陶在小岭元龙坑开办了“三合成宣纸厂”。年至年,曹清和在小岭开办了“曹兴泰宣纸厂”,曹康乐在小岭金坑开办了“曹允吉宣纸厂”,曹宁志在小岭村开办了“工友宣纸厂”,曹世进在古坝东坑开办了“曹宝发宣纸厂”,曹元忠在许湾开办了“曹恒吉宣纸厂”等。宣纸业开始复苏,但因资金不足,原材料短缺,销售困难等先后有4户歇业。
宣纸古纸槽旧址
为了帮助宣纸业摆脱困境,年7月,泾县人民政府派工商科副科长高峰到小岭发动组织宣纸厂家联营。8月,成立了“泾县宣纸联营处”,将分散的宣纸厂家组织起来,分产联销,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核算。联营处共有股东74人,为:曹宝玲、曹元忠、曹金柱、曹良志、曹宝元、张鹿鸣、曹元声、曹谱堂、汪孔照、吴招玉、曹礼贤、曹森波、曹宗祺、曹元浩、曹仁山、曹培生、曹滋生、曹复兴、曹得意、曹康勤、曹松寿、曹伯定、曹仲定、曹云舫、曹鹿岩、曹宁志、曹全宝、曹枝生、曹根全、曹多生、曹南云、曹明中、曹玲云、曹康济、曹德兴、曹宁祥、曹志远、曹子荣、曹木华、沈正轩、曹维祥、曹士珍、曹国柱、曹宁南、曹康润、曹钟顺、曹树季、阎发钧、曹宁泰、曹俊臣、曹志佑、曹右海、曹桃寿、曹书锦、曹世鸿、曹桃寿、曹藏源、曹世俊、赵奇云、曹世定、曹木兰、曹康源、曹康乐、曹清和、曹世舜、曹志忠。这74人共投资人民币112990元(旧币)。联营处下设四个生产厂,共有职工人,其中工人95人,管理人员13人。
联营处成立后,在组织生产的同时,积极开拓宣纸销路,宣纸滞销的状况有所改善,四个厂的生产能正常维持。但由于、年所用原料大部分是解放前宣纸业停产后留存的,年则是用前两年挑选后剩下的次料,致使宣纸质量下降。
当时国家对宣纸的需求与日俱增,供不应求。为了增加产量和提高产品质量,必须加大原料生产的投入,而资金缺乏则是最大问题。鉴此,泾县宣纸联营处于年底向泾县人民政府报告要求政府投资,“与国家合作,共同办好宣纸业”。年1月2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批准,泾县宣纸联营处改为公私合营,并由省财政拨款三亿五千万元(旧币)作为投资。3月,“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正式宣告成立。至此,小岭曹氏世代相传的宣纸制造业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作者系原泾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