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泾县城西有一古寺,名为宝胜禅寺。寺的东面是青弋江,西面则是崇山峻岭,山门正在公路的旁边。沿着这条公路可以深入皖南山区,我也正是前往泾县茂林镇新四军军部遗址时发现这座古庙。
路边的石牌坊上写着:“黄檗道场”算作大门,进去便是上山的阶梯。寺庙的大门前有一小片空场,中立一大香炉,这点倒是与许多寺庙没有不同。右侧有一座形制较小的佛塔,说是禅宗黄檗希运大师的墓。我没考证过,不知真假。
宝胜禅寺入寺是不收费的,庙门有居士志愿者,为稀疏的游客、香客提供些手串、佛像之类的东西。整个寺庙的主体建筑很像一个传统的多进的四合院,庙堂的布局和佛像造像与其他寺庙也很类似,甚至不如他们的堂皇,雄伟。里面也很少看到僧人,大家静静地、自由地观佛、礼佛、拜佛,烧香的也少,并不见其他寺庙的烧香、求签、算命等热闹的场景。二进庙门的两侧规整地排列两排书架,上面摆放着多种佛学的书籍和音像制品,这些都是结缘之物,并不收费,个人按照自己的需要随取。记得有一次我多请了几本,门口的居士还好心地送我袋子装书。
紧挨着寺旁是史书记载的水西书院,曾经是王阳明弟子在此讲授阳明心学的地方,一时之盛可比之岳麓书院。可惜,现已不存。
宝胜寺原名五松院,始建何年?已不可知。宋代太平兴国中期,有僧人向向朝廷请旨重建,并得御笔二轴,建有御书阁藏有御书。明洪武年间,著名禅宗大师宗泐住持该寺,重建该寺、此后宝胜禅寺渐成规模。清嘉庆年间,宝胜寺“僧慧业募众重修无梁大殿、并殿前新建廊庑十一间,东西新建廊庑十间。”道光元年,“殿后新建上禅堂门一所,门内东建问竟楼,客堂五楹,西建天奇居,官厅三楹。”光供养禅寺的田地山地就有近三十亩,可见当年规模。
大雄宝殿宝胜寺北史载还有一寺,名为崇庆寺。该寺是南朝时建,开始叫凌岩寺。崇庆寺在宋代太平兴国时进行了大规模建设,建成有十四院,其中华严院“横跨两山,廊庑皆阁道”,可以想见当时的盛况。现在已看不见了,不知当时的遗址还在不在?
唐代大中时泾县属宣城管辖,裴休做宛陵(宣城)太守时,他从江西请来禅宗黄檗希运大师住持该寺,所以有“黄檗道场”之说。也有传说唐宣宗曾在此避难,并留下诗句“长安若问江南事,报道风光在水西”。这大概只是传说,因为正史中并不记载。黄檗希运还同时住持宣城内的开元寺,以及城北敬亭山上的广教寺。开元寺现在宣城市区,广教寺也刚重建完成。
黄檗禅师座下有一徒弟,此人后来开创了禅宗里著名的临济宗,他叫临济义玄。临济宗传到元末明初,出了一个天下闻名的高僧------季潭宗泐禅师。宗泐禅师在宝胜禅寺住持了近20年。洪武三年被明太祖召见,十一年带领僧徒三十余人出使西域,这也是中国僧人最后一次出使西域。回来后被朱元璋封为右善世,掌管天下僧教。
崇庆寺左边是白云院,唐代上元年间建造。在黄檗希运禅师住持崇庆寺几十年之后,著名的伏虎禅师乾应来到白云院住持,此处便成为伏虎禅师道场。据清嘉庆《泾县志》记载:
“白云院西有白云泉,在半山间,涧谷出焉。跨涧为桥,桥东有峰,建亭其上,曰东峰。”白云院背山面水,风光秀丽,曾引得李白、杜牧、宋濂等文人墨客都到此游览赋诗。可惜清初毁于战火,只存故址及内屋三间,到了嘉庆朝已是尽毁,惟存遗址。现在连遗址都难寻了吧。
在宝胜寺旁边和崇庆寺后面分别建有大观塔和绍兴塔,都是在宋朝由周围信众捐资兴建。
各塔内都还存有数十方石刻,记载着他们的功德和宝塔的建设情况。
寺内宝塔这三寺两塔所在的地方叫做“水西”。从最早的崇庆寺到唐上元的白云寺再到宋代加入的宝胜寺,三寺并立水西,香火相绪,法脉绵绵。从禅宗道场到阳明心学,水西三寺传承有序,高僧大德辈出。而今,除两塔尚存,三寺仅剩下宝胜寺之一小部分。这几年宝胜寺也在修葺扩建,渐渐有了些气象。泾县水西地区在历史上都是皖南佛教的圣地,不知何时能重现三寺双塔的盛景,同时也成为皖南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那真是令人向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