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环境监测是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的重要基础。宣城市环境监测中心把服务保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监测工作的核心使命,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发挥风向标关键作用。
一是统筹规划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统一规划、整合并优化现有市控、县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形成覆盖全市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声环境、辐射环境等要素的宣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按照重点区域、流域、重要园区、跨界断面、城市节点等分布,在现有国、省、市控空气自动站、水质自动站的基础上,增设城市空气微型站、城市道路路边站、工业园区空气自动站、重点乡镇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村空气自动站及高新技术开发区VOCs自动站;建设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县界跨界断面水质自动站、水阳江、青弋江干流及南漪湖流域重要入河排污口水质自动站;同时启动城市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建立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由手工监测为主向手工监测与自动监测并举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体系。
二是整合构建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通过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整合全市监测资源,统筹规划全市生态监测工作,构建以“宣州区站为龙头、郎溪、广德、宁国、泾县为枢纽、绩溪、旌德为协助、驻市中心全面支撑”的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架构,形成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一体化、业务一盘棋的高度协同运作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科学高效的监测管理体系、系统完备的监测技术体系、统一可追溯的监测质控体系、互联共享的数据运管体系、多元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等五大体系。监测垂改后,按照“实现大监测、确保真准全、支撑大保护”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全市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环境执法和环境应急的全覆盖监测。
三是加强各县市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结合各县市区生态环境监测监测网络设置、监测点位/断面、监测指标、监测频次、污染源数量、污染特征因子等差异化建设各县市区生态环境监测站。具体为:一是全面加强宣州区生态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形成覆盖地表水饮用水源地61项常规监测指标、废气污染源中主要污染物、噪声、化工、土壤重金属、常规辐射监测、现场大气污染与水环境质量污染等基本生态环境质量、宣城市工业园区特征污染物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预警预报与应急监测能力(计量认证/资质认定项目达到项),建成全市生态环境监测区域中心站;二是不断强化郎溪、广德、宁国、泾县4个生态环境监测站特色能力建设,形成覆盖属地区域工业企业特征污染物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应急监测能力(计量/资质认定项目达到项);三是继续夯实绩溪、旌德生态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现场必要大气污染与水环境质量污染等基本生态环境质量、属地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采样能力(计量认证/资质认定项目达到80项)。年底前,在全市形成“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市县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
四是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部门共享机制
建立跨部门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整合生态环境、国土、逐渐、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林业、气象等部门获得的环境质量、生态状况、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黑臭水体、污染源等监测数据并有效集成、互联共享,构建全市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