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使用笔墨纸砚,如果再分得严格一些,笔和砚是工具,墨是材料,纸为载体。一件作品,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载体是万万不能缺少的,就像大地浮载万物一样,要是缺少了大地,那么山川树木海洋生物,就失掉了借以立身的依附。换句话说,也就是所谓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学习书法,一个个毛笔字所要依附、用以存身的附载物,就是纸张。
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向来有蔡伦造纸的讲法。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今湖南省果阳市)人,曾经担任过中常侍、尚方令等官职,封龙亭侯。殇帝元兴元年(公元年),蔡伦向朝廷奏报自己发明的造纸成果,此后此纸就渐渐在社会上流行开来,人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可见当时蔡伦制造的侯纸基本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作为造纸原料,进行加工而成。从考古发掘看,虽然蔡伦以前的西汉字纸,至今未见出土,可是西汉时期的麻纸碎片,却时有所见,由此可以断定,蔡伦以前的西汉时期,我国已经有了造纸术的发明。蔡伦的功绩在于采用多种成本低廉甚至一些被废弃的纤维,对他之前的造纸技术,进行了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进。东汉魏晋南北朝,社会上先后出现了麻纸、谷皮纸、蚕茧纸、楮纸等等。蚕茧纸又叫絮纸,因为纸上细白的植物纤维散发光亮,交织犹如蚕丝,所以人称“蚕茧纸”。
苏东坡诗中所说“《兰亭》茧纸入昭陵”,指的就是这种纸张。到了隋唐,我国造纸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造纸原料也从原来的树皮、麻头、破布,进一步扩大到楮皮、桑皮、藤皮、瑞香皮、木芙蓉皮,以及各种竹类等。尤其是在唐朝,还发明了一种以青檀树皮为主要原料的宣纸,因为这种纸主产于安徽宣城,因此人们便以“宣纸”为名,来称呼这种用于书画的好纸。此外,唐朝有名的纸张还有硬黄纸、薛涛笺、云兰纸等。及至五代宋元,继唐朝名纸之后,又出现了澄心堂纸、横纹皮纸、皮纸等名目,纸的天地就更加丰富了。
前人总结历史上的造纸发展过程,先有元朝费著撰成《笺纸谱》,这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一部有关纸类的专著。全书论及蜀笺及其沿革、种类、名目、用途等,偶尔还旁及苏州笺、广州笺等。又因为与此差不多时有鲜于枢所著《纸笺谱》,考虑到“笺纸、“纸笺”彼此容易混淆,所以后人就索性称费氏所著详于蜀笺的专著为《蜀笺谱》了。
《蜀笺谱》之外,近人胡韫玉所著《纸说》也很有名。胡韫玉,字朴安,安徽泾县人,著名文史学家。胡氏所著《纸说》分为正名、原始、用料、详品、稽式、染色、辨朝、分地、考工、故事等十个类别。书末另附“纸工”和“宣纸说两篇,对于纸的历史和历朝加工改进,可称详尽。
一般书法用纸,练习大多采用毛边纸,创作则以宣纸为主。毛边纸是一种原产于我国江西、福建等省,采用嫩竹作为原料,经由石灰处理捣成纸浆再加进黄色染料做成的纸张,价廉物美,吸水性好,便于初学。毛边纸中另有一种比较厚一点的,叫玉扣纸。此外如果采用浙江富阳出产的元书纸,练习效果也与毛边纸相同。用玉扣纸来练习书法,效果可能更好一点。不过要是经济上不允许,或者为了节约,也可以用旧报纸来练习书法,练时只要用心投入,不会影响学习进程。
至于书法创作,一般以纸质绵白的宣纸为宜。眼下,宣纸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安徽省的泾县一带,附近的宣城、宁国、太平、旌德、南陵等地也有出产。由于隋唐时期这些地方都属于宣州地界,而生产出来的此类纸张又都在宣城集散,所以就叫“宣纸”,但偶尔也有人称之为“泾县纸”。宣纸是一种纤维细长柔韧,洁白细腻,有着一定吸墨性能,便于表现中国书画特殊韵味的上好纸张,又因为宣纸寿命较长,不容易脆化发黄,所以向有“纸寿千年”之誉。
宣纸在加工上由于工艺不同,又有生宣、熟宣,也就是生纸、熟纸的区别。所谓“生宣”,就是从纸槽里抄出来后直接烘干,不再作其他任何处理做成的纸张。所谓“熟宣”,就是在生宣的基础上再经过砑光、拖浆、填粉、加蜡、拖胶矾等多道处理工序而做成的加工纸。
生宣、熟宣因为加工不同,所以性能也就自然不同。生宣吸水性强,有利于显现墨气且落墨后表现出较强的层次感,所以一般书画家都喜欢采用生宣进行创作。熟宣经处理后纸理缜密,不易渗化,所以适宜制作精细的工笔画。根据上述生宣、熟宣的纸性,落实到书法上来看,则可以说在一般情况下,书法创作当以生宣为宜,熟宣则无论墨韵还是层次都不及生宣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