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仪九诫明清以来宁国府的谱学传播与礼

《九仪九诫》:明清以来宁国府的谱学传播与礼法实践(上)

李甜

程文绣是一名普通的南陵读书人,大致生活在嘉靖、万历年间。他的官场经历简单:“授礼部儒士,任郑藩引礼舍人,升楚府长史,署县丞。”方志中的“例仕”一节,通常指通过捐钱援例所获的官职,可见他的官场起步不高。他最初以儒士身份担任武昌楚王府引礼舍人,是负责引导行礼的低级官员,后来升官至楚王府长史、署理县丞等职。与平淡的职场历程相比,他的文学造诣相对突出:

性颖悟过人,沈酣经史。邑侯丹山林公聘为子师,兼代纂《齐家要略》《纶恩录》等书。年八十,犹手不释卷,自著有《游艺集》《紫霞杯孝义记》。

程氏著作已亡佚,只有一首吟咏家乡风物的诗保留下来。虽然他的官场气运平平,但却热衷于参与地方文化活动,对岐黄之术也有所研习。一般而言,明清以降的宁国府医药界人士,在长江下游地区较为活跃,以擅长种痘享誉江南,有“宁国先生”的雅称。这也推动地方士人对于传统医药书籍的刊刻和推广,万历五年(),南陵人王秋捐赀刻印北宋医学家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大全本草》。至万历二十八年(),南陵知县朱朝望重修该书,敦请程文绣出面主持校订。朱朝望系武昌人士,可能与曾在楚王府任职的程文绣有过交游。

程文绣虽然在官方志书中留下寥寥数语,但他对区域文化的影响却不简单。作为皖南地区赫赫有名的谱师,他参与不少强宗大族的谱牒修撰活动。更重要的是,他的谱学文章《九仪九诫》(或称《九仪九戒》)也被收入他所纂的谱牒中,并在周遭区域的修谱活动中自然扩散,其谱学影响力一直持续至清末民国。

一、程文绣的修谱活动和《九仪九诫》之地域传播

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谱牒文献,对程文绣的修谱活动及其《九仪九诫》的传播作了梳理,一共辑录出34条相关史料(附表1)。其中明代资料13条,多半系由程文绣直接参与修纂的谱牒;结合12条清代资料和9条民国资料,它们共同反映出《九仪九诫》的传播情况。

管见所及,程文绣最早在谱牒署名的是嘉靖二十七年()为《胡氏统修宗谱》写序。首次标出系程文绣纂修的是隆庆三年()《秋浦霞湖姚氏家谱》。光绪《春谷葛氏宗谱》收录该族嘉靖谱的资料,其中包括程文绣撰写的《谱系引》《葛氏续修宗谱叙》和《九仪九诫》,因此他首次纂修谱牒的时间或可上溯到嘉靖四十一年()《春谷葛氏宗谱》。迄至万历四十六年()《泾川张氏宗谱》,程文绣的修谱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横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若从他现存最早的序言算起,时间更是长达70年(-)。推测年修撰《泾川张氏宗谱》时,程氏早已耄耋老矣,或许仅是挂名而已,实际编纂工作应系其后裔或张氏族人所为。

据附表1制成下图,可见上述信息点大体分布于南陵、泾县和太平三县,这是程文绣及其谱学影响较为深远的核心区,周遭县域则属于外围区。具体可从两个层面来看:其一,程文绣参与修谱的活动范围是以其家乡为中心的方圆五百里内,包括南陵、泾县、太平,池州府的贵池、石埭,以及庐州府的无为,其中南陵和泾县是程文绣的主要活动地,他分别修撰了3部谱牒,占修撰总数的6/10。多贺秋五郎认为明代后期修谱呈现出民间文人(包括同姓或异姓文人)广泛参与的特色,程文绣参与纂修的谱牒分属于10个姓氏,支持了这一推论。其二,关于《九仪九诫》的地理传播范围,包括南陵、宣城、太平,太平府的繁昌,庐州府的合肥、庐江、无为,安庆府的桐城,和州直隶州的含山。与程文绣的活动范围相比,《九仪九诫》的地理覆盖面有所盈缩,除本府波动不大(宣城取代泾县)外,其影响力渗透至与南陵毗连的太平府繁昌县,在江北的庐州府、安庆府、和州等地拓展得很快,但在池州府的影响消失殆尽。《九仪九诫》在各地分布也不均衡,南陵高达13部,太平3部,合肥2部,其余7县皆为1部,合计25部。此外程文绣为一些谱牒作序,如为庐江、歙县《胡氏统修宗谱》写序,为南陵《蒋溪戴氏宗谱》作《东庄记》。多贺氏认为谱师的活动范围并不广泛,但程文绣的修谱经历显然溢出这一推测,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明清谱师的活动范围。

图1程文绣的活动空间与《九仪九诫》之地域传播

图片来源:底图采用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清代安徽部分,明清府县级行政区划除庐州府外变动不大。其中▼表示程文绣编撰的谱牒,★表示收录《九仪九诫》的谱牒。

明代中后期谱牒修纂对人力和物力的要求较高,邀请程文绣修谱的多是豪门大族,这就决定他的活动范围不会太窄。以太平崔氏宗族为例,程文绣在《太邑崔氏续修世谱序》中交待修谱的盛况:“岁戊子,弘庵、龙峰、龙泉、义轩、果轩诸公倡谋族彦,蒐稽旧牒遗稿,属[嘱]绣在祠汇缉[辑]成帙。而镜默、义钟乃醵锾僦工梓锲,诚所谓尊祖睦族而广仁孝之思者也。且绣仿欧、苏并各名家义例,前图后传,与庠士炳臣、试鼎、训伊、谟征类相为校订,而果轩特加隐括[栝]。”作为主持纂修之人,程文绣在崔氏宗祠中开设谱局,得到崔氏宗族中数位文人之助,有专人负责收集旧谱遗稿、招工刻印,还有人配合校订和参与审核。这符合多贺秋五郎对修纂地点的推测,即主修者把谱师安排在宗祠或义庄,可以对谱师和族人起到双重的监察功能。

程文绣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谱牒的具体内容施加影响:

第一,直接参与梳理谱主的宗族谱系,交代谱牒考辨的来龙去脉。以光绪《春谷葛氏宗谱》所收嘉靖文献为例,程文绣《葛氏续修宗谱叙》称:“今岁冬,命生增辑世系。”此处提及他在嘉靖四十一年()受邀为南陵葛氏宗族梳理宗族世系,稽考葛氏远祖世系和历代的迁徙情形,以及定居南陵十六都葛村的具体历程。在《谱系引》中,表明他对修谱所抱持的权衡原则:“予鉴斯弊(指谱系紊乱——笔者注),凡承乏巨宗,纂修家乘之责,其贤能[?]各检先人遗箧旧牒,自汉唐宋迄今,代代名宦之迹,同宗分徙之由,有续笔纪之者,录作宗图。黜匪族,订讹阙,亲疏以代著,因代次以分系,系分而绪续,各有条贯,犁然弗紊,斯一本万殊之理昭矣。”程文绣秉持一种乐观的态度,首先介绍谱系修撰的重要性及其难度,然后利用各种资料,逐步梳理历代的信息片段,最终汇总为斑斑可考的清晰世系。此观点又被吸收到《九仪九诫》“谱不可遗”之条。

第二,直接参与谱牒正文的写作。蒲城桂村桂氏宗族是南陵南乡的大姓,据地方志书记载,该县南乡二十一都二图有桂氏宗祠一座,位于蒲城桂村临驿道边,距县城五十五里。以记事止于万历十七年()的《春谷蒲城桂氏宗谱》为例,该谱中《槃石居士记》一文记载:“月衢桂君馆谷闇斋程子,于望云精舍纂修家乘,见其弟讳容芳、字时华者,少操铅椠,壮遂高尚其志。每与二三友,日盘桓于居后山水之间,有员[圆]石突出,若相契于心,折顾自别号曰槃石。”这里的“望云精舍”应是指桂月衢于山间建造的书馆,该馆作为“云馆槐荫”之境,收入《浦城桂氏八景诗》,对桂氏而言是非同一般的人文景观。所谓“闇斋程子”即是程文绣,作为桂月衢宗族所聘请的谱师,他驻扎在望云精舍纂修桂氏谱牒,并与桂月衢、桂容芳等知识人交往。该谱还收录程文绣的文学作品《月衢赋》,是与桂月衢的唱和之作,文字过往之谊表明程文绣与聘主的关系非同一般。程文绣在该谱中直接捉刀,先后撰写《处士仕镇翁传状》和《义士仕达公传》两篇传记。在《节略引》中,程文绣还分别撰写两篇祖容引言《人才官改校尉德民公像》《隐士桂仕镇公遗像》,其他作者还包括程元凤、丁黼、崔涯等历代皖南名流。

第三,受邀为他人作传。如民国南陵《蒋溪戴氏宗谱》卷末收录一则《东庄记》,系程文绣在万历三十年()为戴思祖所作,记录其人“少操铅椠,壮为郡椽,荣膺省祭,冠绂家居,克尽孝友,辑睦宗党”诸事迹。此人应是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的地方士绅,才有资格邀请程文绣为之作传。

程文绣作为一名曾经掌管礼仪的低级政府官员,利用政府官员与地方士绅的重叠性身份,在日常礼法实践中创制出一套地方性宗法礼仪,引导其家乡及周边地区诸宗族的规范化运作,对地方文化和宗族建设发挥一定的影响力。

(作者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助理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