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汪认为,教师行业遭遇一定的冷淡主要表现在中西部地区教育行业的被冷落、一二线城市男性对教育行业的冷淡以及一线教师工作热情一定程度的冷却。老汪尝试谈谈其中的原因。
一、中西部地区教育行业的“冷”
教育本是千秋大业,不应该“遇冷”。但是现状却让人忧虑。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教育行业的确一定程度上“遇冷”。经常在网上听到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同行说,工作20年左右,工资只有左右。和安徽老家以及重庆同行的交流证实了网上的说法是事实。我的老家在安徽南部。老家的邻居就是工作21年的初中教师。他说他每个月到手的工资在到之间。因观摩语文报杯,偶遇重庆同行,他们告诉我重庆的中小学老师大都有第二职业。他们往往会开个小卖部、饭馆、火锅店等等。我说,你们这样做,不是违反国家规定吗?他们说,如果没有第二职业,仅仅靠教师的工资是无法维持生存的。顶着违法国家规定的风险开辟第二职业,是因为工资实在太低,重庆的消费又实在太高。那位重庆朋友工作15年,每月到手的工资也就元左右。
近年来,我发现不少中西部地区出现物价高、收入低的现象。以我的故乡安徽泾县为例,除了蔬菜价格和房价远远低于广州外,其它商品的价格和广州不相上下,甚至有些商品比广州还贵。我实在难以想象,工作20年左右的教师,每月元左右的工资,想家糊口是怎样的艰难。我想到了《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一个片段: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打开百度,以“教师招考遇冷”搜索,你会发现这样的新闻铺天盖地:安徽招教师遇冷、广西招教师遇冷、湖南招教师遇冷……
以“教师招考遇冷”在百度上的搜索中西部教育之所以一定程度上“遇冷”,一个字,是“钱”的问题。当微薄的工资让生存越来越艰难时,这个行业必然遭到一定的冷遇。毕竟,只要是人,活下去,体面地活下去,有尊严地活下去都是人的第一需要。能无私奉献、安贫乐道的人毕竟是少数。
二、一二线城市男性对教育行业一定的冷淡
看看我们一二线线城市的中小学,男教师稀有到什么程度了。我们学校算是男教师相对较多的学校了。教职工总人数人,男职工25人,刚过十分之一。每次全区教研活动的时候,一眼望去几乎没有男教师。要知道历史上很多伟大的教育家都是男性哟!苏霍姆林斯基、杜威、孔子、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等彪炳史册的中外教育家都是男性。为什么今天人才高度集中的一二线城市的男性对教育行业会有一定的冷淡呢?还是一个字:钱。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人测算过,目前二线城市的男教师要撑起一个家,理论上至少须要每月工资不低于元。据我了解,教师月薪过万的二线城市很少。多数二线城市中级职称、工作10年以上的中小学教师,月薪一般在元左右。用同样的方法测算,我也初步估算了一下,在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男教师要撑起一个家,月薪应不低于3万。广州正高级教师月薪也不到2.5万,更不要说普通一线教师了。虽然早就男女平等了,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承担养家主要责任的还是男性。一二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活力强,比教师待遇好的工作俯拾皆是,于是为了撑起一个家,男性一般情况下不会选择教育行业。
我还发现,广州女教师的另一半很少是同行,很多女教师的丈夫都是高收入阶层。我想这大概也是因为女教师只有和高收入的另一半一起打拼,才能在广州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
三、一线教师工作热情的一定程度的冷却
由于职称、绩效等因素导致不少一线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工作热情有所冷却。关于这一点,我已在4月14日撰文《一线教师工作热情下降,是职称、绩效的原因,还是其它?》。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
教育乃千秋大计,强国之本。教师行业应该越来越热,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局面。
尽管现实有点无奈,但老汪相信未来。
老汪期待,不久的未来,教育行业越来越热,教师真地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教师招聘笔试现场,没几个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