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泾县查济老中医刘宏志

查从俭

第期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查济古村入口处,有一“存仁堂中医”的字号,一座清朝民居里设有中药药铺,高高的厨子里药屉层层叠叠,足踏石碾子,药等子、小铡刀不一而足。一位须发斑白的老中医透过搭在鼻梁上的老光眼镜,目不转睛地或给人静静搭脉,或捧线装医书颔首就读——他就是移民后裔,查济的老中医刘宏志。

刘宏志祖籍桐城西厢新渡镇,其太公有兄弟五人,其中一人参加辛亥革命而牺牲。其曾祖父刘开炎带着三儿子避难,先到太平县新丰乡盛洪落脚。民国三十五年(),其父刘世根为躲避抓壮丁,与叔祖父刘庭邦携子刘桂花、刘世喜相率逃到泾县查村。

为防一网打尽,刘庭邦落户济阳山磡,其父躲到山边济阳杨冲的庄屋里。同年,刘宏志出世。解放后,其父刘世根就在泾县参加了土改,在富春村一心组分得田地,刘世喜分到大村中央古民居敦厚堂。一九六二年刘宏志新建了夯土墙的新房三间,与本地原居民生活融洽。

刘宏志高小毕业后在家务农,闲暇喜欢读书。经文革后,社会上流传的书很少,比较多的是线装医书。不懂就去向老药剂师查振荣、查全球、查全秋讨教。

厚岸王少甫是当地开明士绅,曾主持开办过震山中学,也是著名的中医。每次出诊到查济,因刘宏志好学,就让他跟随实践学习。雨天,医院观摩王宣新坐诊,虚心向他讨教。王宣新当过国民党高级法官,其“刀下留人”的故事广为流传;且医术相当高明,当地有许多关于其起死回生的传说,所以虽受管制,但准予其行医赎罪。

年,农村广泛推进合作医疗制度,培养赤脚医生,由于刘宏志出身好,又爱好中医,被当时查济大队选派到泾县五七大学轮训班学习中医。

轮训班请来名医王豹,当别人都跑到昌桥去看电影时,刘宏志留下来陪老师谈心,至今让他不能忘记的是当晚对他的谆谆教导:“学好中医有用,老了不能动了,可以在家坐坐诊,既救人命,自己也有饭吃。”每谈及此,他眼里会闪过感激的目光,动情地说:“我现在年老耳聋,但可凭两根手指吃饭。

随着查济旅游的开发,刘宏志愈加名声远扬,许多人慕名求诊。他还开发了药囊、香枕、益肤液出售,特别是益肤液解决了许多秋天写生学生皮肤过敏的问题,赢来广泛赞誉。

刘宏志育有二子,皆建有楼房。他的中医药房与其堂叔后裔刘志勤的房屋紧邻。刘志勤居宅是一明朝古建筑,老堂号曰“敦厚堂”,正与他桐城刘氏堂号相同。老家根据字辈也与他联系上,他准备回家祭祖省亲。

(作者系泾县文旅委副主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制作:童达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