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翻的狂悖言论,不是单纯的疯人疯语,往往意有所指。
东吴学者虞翻,由于“性疏直”而遭迫害,不以道终。
(虞)翻性疏直,数有酒失……(孙)权积怒非一,遂徙(虞)翻交州。--《吴书虞翻传》
流放虞翻之前,孙权已经“积怒非一”。可见虞翻的狂悖无礼,乃是一以贯之。
虞翻的性格问题,一般被视作文人的狂傲;其实仔细分析,会发现虞翻的种种行径,并非纯粹的“恃才傲物”或“借酒使性”,往往隐含深意,甚至是刻意针对孙权。
本文想就虞翻的狂放行为,论述其背后逻辑。
本文共字,阅读需12分钟
①孙策与孙权对虞翻的不同态度
虞翻的宦途际遇曾历经剧变。孙策在世时,虞翻颇受器重;孙权掌权后,虞翻则逐渐失宠。
(1)孙策
孙策初定江东,便委任虞翻为会稽功曹,并不计较虞翻曾是会稽太守王朗的故吏。
太守王朗命(虞翻)为功曹。孙策征会稽……复命(虞翻)为功曹。--《吴书虞翻传》
功曹地位很高,是地方长吏;在郡、县中被称作“功曹”或“纲纪”,在州中则被称作“治中从事史”,简称治中。
功曹从事,主选署及众事。州牧则改功曹从事为治中从事。--《后汉书百官志》
在两汉“郡国本位化”的历史背景下,郡守与郡吏,存在明确的上下级关系;但孙策对虞翻却颇为亲昵,以腹心相待。
(孙策)待(虞翻)以交友之礼,身诣(虞)翻第。--《吴书虞翻传》
(孙)策书谓(虞)翻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勿谓孙策作郡吏相待也。”--《江表传》
孙策谓虞翻: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在“三互法”(任官避籍)的约束下,吴郡出身的孙策,不能出任吴郡太守,转而出任会稽太守。因此,会稽功曹虞翻,实际充当了孙策的幕僚长。
(孙策)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吴书孙讨逆传》
孙策对虞翻寄以厚望,每有出征,则委以后方之事。孙策还亲昵地称呼虞翻为“我之萧何”,宠信无比。
(孙策)因曰:“孤有征讨事,未得还府,卿(指虞翻)复以功曹为吾萧何,守会稽耳。”--《江表传》
在孙策的安排下,虞翻又出任富春县长,富春县即孙策的老家。封建社会中,出任君主家乡的父母官,其政治隐喻不言自明。
(虞)翻出为富春长。--《吴书虞翻传》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吴书孙破虏传》
虞翻因此极为得意,自诩为“明府家宝”。
(虞)翻曰:“翻是明府家宝,而以示人,人倘留之,则去明府良佐,故前不行耳。”(孙)策笑曰:“然。”--《江表传》
注:“明府”即指孙策。两汉郡吏一般用“府君”、“郡朝”、“郡将”称呼本郡太守。
(2)孙权
孙策死后不久,虞翻便因“犯颜谏争”而被流放;他再次登场,是在“吕蒙图取关羽”的时候。
(虞)翻数犯颜谏争,(孙)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杨泾县。--《吴书虞翻传》
吕蒙图取关羽,称疾还建业,以(虞)翻兼知医术,请以自随。--《吴书虞翻传》
吕蒙称疾还建业,请虞翻以自随需要注意,孙策之死,事在建安五年();吕蒙奇袭荆州,事在建安二十四年()。
换言之,孙策死后,虞翻记载寥寥,隐退时间前后接近二十年,中途还一度“因罪流徙丹阳”。可见孙策死后,虞翻的政治生命实际已经结束。
(3)虞翻失宠的原因
如果按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观念来看,张昭、周瑜等孙策心腹,并未因为孙权继位而失宠,偏偏虞翻遭到废黜,这不能不引起注意。
虞翻受到孙权冷遇,大抵与两点因素有关。
其一是虞翻的出身问题。
会稽四姓有虞、魏、孔、谢。虞氏家族累世二千石(见《虞翻别传》),在士大夫中影响力极大。
高门鼎贵,魁岸豪杰。虞、魏之昆(会稽大姓),顾、陆之裔(吴郡大姓)。--《文选吴都赋》
臣(指虞翻)高祖父故零陵太守(虞)光,少治《孟氏易》,曾祖父故平舆令(虞)成,缵述其业,至臣祖父(虞)凤为之最密。臣先考故日南太守(虞)歆,受本于(虞)凤,最有旧书,世传其业,至臣五世。--《虞翻别传》
孙权对扬州门阀,一贯持提防态度;因此他可以重用淮泗出身的周瑜(庐江)、张昭(彭城),但对江东出身的虞翻,则抱有警惕心理。
孙策在世时,也曾多次迫害会稽门阀(周昕、盛宪家族),可知他与虞翻的友善关系,只能视作个人私情,不可能改变东吴的国策。
其二是虞翻的政治立场问题。
在孙策时代受尽荣宠的虞翻,对孙权的态度,并不像对待孙策一般恭敬。
实际上虞翻对待孙策,也谈不上多么恭敬。只不过二人私交较好,同时孙策“性阔达听受”,没有和虞翻计较。
(孙)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吴书孙讨逆传》
孙权继位初期(),“诸将宾客为礼尚简”,只有周瑜“先尽敬,便执臣节”。换言之,孙策死时,其部曲旧将对待孙权的态度十分散漫,虞翻也不例外。
是时(孙)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周)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吴书周瑜传》
更糟糕的是,孙权也并非“诸将宾客”心目中的理想继承人。
孙策临薨,群臣都认为“骁悍果烈”的孙翊,将成为孙策的接班人。但吴侯的桂冠,最终却落到了孙权头上。
(孙)翊名俨,性似(孙)策。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孙)俨,而(孙)策呼(孙)权,佩以印绶。--《典略》
为此,东吴内部一度出现动荡。庐江太守李术、定武中郎将孙暠等人纷纷叛乱,几乎引起内战。
(孙)策薨,(孙)权统事。定武中郎将(孙)暠,策之从兄也,屯乌程,整帅吏士,欲取会稽。--韦曜《吴书》
初,(孙)策表用李术为庐江太守,(孙)策亡之后,(李)术不肯事(孙)权,而多纳其亡叛。--《江表传》
孙策亡后,李术、孙暠不肯事孙权按虞翻和孙策的关系看,他在继承人问题上,很有可能倾向于“性似孙策”的孙翊。这也能解释为何孙权继位,继续重用孙策旧部,唯有虞翻失宠。
孙翊字叔弼,(孙)权弟也,骁悍果烈,有兄(孙)策风。--《吴书孙翊传》
耐人寻味的是,孙权继位不久,孙翊便在丹阳太守任上被刺客所杀;虞翻则“流徙丹阳”。不知两件事背后,是否另有关联。
建安八年,(孙翊)以偏将军领丹杨太守,时年二十。后卒为左右边鸿所杀,鸿亦即诛。--《吴书孙翊传》
(虞翻)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杨泾县。--《吴书虞翻传》
②虞翻狂傲行径的背后逻辑
《吴书》中大量记载了虞翻的狂悖言论。他最终因罪发配交州,死于边地。
乍看之下,虞翻不过是祢衡一类的人物,属于恃才放旷,借酒使性的狂生。
其实不然。
孙权曾把虞翻比做孔融——孔融的狂悖言论,不是单纯的疯人疯语,而是带有强烈的政治隐喻。
(孙)权曰:“曹孟德尚杀孔文举(孔融字文举),孤于虞翻何有哉!”--《吴书虞翻传》
曹操破邺县,孔融便讥笑曹丕纳甄氏;曹操提倡名教,孔融便公开驳斥孝道;曹操主张禁酒,孔融又表示“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紧跟时势,处处唱反调。
袁绍之败也,(孔)融与太祖书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指曹丕强纳甄氏)。”--《魏氏春秋》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后汉书孔融传》
(孔融)虽居家失势,而宾客日满其门,爱才乐酒。常叹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九州春秋》
孔融因言获罪,下狱弃市蜀汉重臣来敏,亦热衷于褒贬人物,因此被诸葛亮比作孔融。
王微与江湛书云:“诸葛孔明云,来敏乱群,过于孔文举(孔融字文举)。”--《宋书王微传》
由此可知,孙权将虞翻与孔融相提并论,是在揶揄虞翻装疯卖傻、议论时政。
以下谨就部分案例,分析虞翻的行为逻辑。
(1)侮辱于禁
建安二十四年(),于禁被关羽所擒。关羽同年败死,于禁又流徙东吴,沦为孙权的囚徒。
孙权既然敢杀害关羽,自然预料到刘备不会放过自己。因此他的当务之急,便是结好曹魏,避免两线受敌。
换言之,孙权将关羽头颅送往洛阳,谄媚于曹氏父子,其本质是自保之术。
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魏)王以(孙)权书示外曰:“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魏略》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曹操)至洛阳。(孙)权击斩(关)羽,传其首。--《魏书武帝纪》
在此背景下,囚徒于禁,便成为孙权与曹魏沟通的重要桥梁。于禁后来确实充当了魏、吴往来的使者。
(魏黄初二年)秋八月,孙权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还。--《魏书文帝纪》
(曹丕)拜(于禁)为安远将军,欲遣使吴。--《魏书于禁传》
因此,孙权厚待于禁,甚至“乘马并行”,其实都是演给外人看的把戏,意在宣扬自己“亲贤敬士”,同时给于禁施加心理恩惠。
(孙)权乘马出,引(于)禁并行。--《吴书虞翻传》
然而,这番心照不宣的政治表演,却被虞翻彻底搅乱。虞翻不仅大骂于禁是“降虏”,还“以鞭击之”,最终不欢而散。
(虞)翻呵(于)禁曰:“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欲抗鞭击禁,(孙)权呵止之。--《吴书虞翻传》
虞翻久经宦途,不可能不清楚孙权的战略意图。但他就是要刻意破坏孙权的计划,以发泄心中怨愤。
因为建安二十四年(),恰好是虞翻解除第一次流放,返回建业的时间。
(虞翻)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杨泾县。吕蒙图取关羽,称疾还建业,以(虞)翻兼知医术,请以自随,亦欲因此令(虞)翻得释也。--《吴书虞翻传》
按《虞翻传》记载,吕蒙本来打算借此机会让虞翻改过自新,之后重获启用。不料虞翻刚刚解除禁锢,便羞辱于禁,拆孙权的台。
(2)侮辱糜芳
南郡太守糜芳降吴之后,颇受孙权宠信。
孙权厚待糜芳,与“厚待于禁”其实道理相似,都是演给外人看的把戏。毕竟,在吴蜀开战在即的背景下,孙权必须要做好统战工作,因此糜芳便成为最佳的宣传材料。
然而,糜芳在东吴多次受到虞翻的羞辱,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再次破坏了孙权的大计。
(虞)翻尝乘船行,与糜芳相逢……(虞)翻厉声曰:“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糜)芳阖户不应,而遽避之。--《吴书虞翻传》
(虞)翻乘车行,又经(糜)芳营门,吏闭门,车不得过。(虞)翻复怒曰:“当闭反开,当开反闭,岂得事宜邪?”--《吴书虞翻传》
糜芳入吴,屡遭虞翻折辱这里需要注意,降吴的刘备旧将为数不少,虞翻却专注于欺辱糜芳,原因何在?
因为糜芳的后台最弱。
吕蒙讨伐荆州时(),糜芳守江陵,士仁守公安。最终糜芳投降了吕蒙,士仁则投降了虞翻。
(吕)蒙到南郡,南郡太守糜芳以城降。--《吴书吴主传》
将军士仁在公安拒守,(吕)蒙令(虞)虞翻说之……(士)仁得书,流涕而降。--韦曜《吴书》
换言之,士仁的投降,是虞翻的功绩,因此他当然不会为难士仁。但糜芳的投降,则与虞翻无关。同时,招降糜芳的吕蒙,在讨伐荆州的翌年()便病死,因此糜芳也便没了后台。
糜芳身份特殊,他是刘备的妻弟,但彼时糜夫人已死,刘备又另娶吴氏。因此在丢失荆州之后,糜芳实际断绝了重回蜀汉的可能,成了孤臣逆子,势力寡弱。
在降吴的蜀将中,还有荆州的治中从事潘濬。不过潘濬是孙权亲自招降的人才,面子最大,因此虞翻也不敢找潘濬的麻烦。
(孙)权克荆州,将吏悉皆归附,而(潘)濬独称疾不见。(孙)权遣人以床就家,舆致之。(潘)濬伏面著床席不起,涕泣交横,哀咽不能自胜。(孙)权慰劳,与语。--《吴书潘濬传》
由此可见,虞翻欺辱糜芳,却不欺辱潘濬、士仁,其实无关乎伦理操守,不过是看人下菜碟儿而已。
(3)侮辱孙权
孙权曾与张昭讨论神仙之事。当时虞翻在坐,大骂张昭“彼皆死人,而语神仙,世岂有仙人邪”。
(孙)权与张昭论及神仙,(虞)翻指(张)昭曰:“彼皆死人,而语神仙,世岂有仙人邪!”--《吴书虞翻传》
虞翻这番狂言,彻底激怒了孙权。
孙权暴怒,原因有二。
其一是孙权性格迷信,痴迷于神仙方术。虞翻骂辱神仙,等同于侮辱孙权的信仰。
关于孙权的迷信行为,不仅《吴书》中多有记载,连东晋方士葛洪,也对孙权的佞神行为大加载述,还尊称孙权为“孙主”。
(吴范)以治历数,知风气,闻于郡中……会孙权起于东南,(吴)范委身服事,每有灾祥,辄推数言状,其术多效,遂以显名。--《吴书吴范传》
孙主(指孙权)贵待华乡,封以王爵,而不能延命尽之期。非牺牲之不博硕,非玉帛之不丰醲,信之非不款,敬之非不重。--《抱朴子道意》
其二是虞翻一语双关,意在孙权。
需要注意,虞翻骂辱张昭,但言辞却是“彼皆死人”。彼,即人称代词,指“对方”。当时与张昭谈论神仙的,又只有孙权一人。
换言之,“彼皆死人”这句话,在当时的语境下,不仅指张昭口中的神仙,也在隐喻与张昭谈论神仙的孙权。
孙权与张昭论神仙,虞翻曰:彼皆死人孙权当然听懂了虞翻的弦外之音,气涌如山,恼羞成怒,直接将虞翻流放交州。
(虞)翻指(张)昭曰:“彼皆死人,而语神仙,世岂有仙人邪!”(孙)权积怒非一,遂徙(虞)翻交州。--《吴书虞翻传》
《虞翻传》称孙权“积怒非一”,可见虞翻这种指桑骂槐的行径,曾经多次上演,绝不是偶然为之。
③小结
抛开名士与学者的光环,虞翻的性格确实极不讨喜。
虞翻的根本问题,不在于恃才放旷,而在于他的每一句话,每一次动作,都是有目的性地唱反调,意在破坏孙权的政治计划。
这种行径,一般被称作“乱群”,特别难以被统治者所容忍,魏蜀吴三家均如是。曹操诛杀孔融,诸葛亮废黜来敏、廖立,理由都是“乱群”。
昔成都初定,议者以为来敏乱群。--《诸葛亮集》
更糟糕的是,虞翻不仅“乱群”,他还缺乏对统治者的基本尊重。
廖立、来敏虽然狂悖无礼,也仅敢诽谤向朗、马良一类的幕僚人物,尚不敢骂辱诸葛亮与刘备。虞翻竟敢借酒使性,骂孙权为“死人”,其行径已非常理能够解释。
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文)恭作治中无纲纪;(向)朗昔奉马良兄弟,谓为圣人,今作长史,素能合道。中郎郭演长(郭攸之),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蜀书廖立传》
这种出格行为,做类比的话,与蜀汉的彭羕事件类似。
彭羕曾骂刘备“老革荒悖”,其下场是“竟诛死”。可见孙权对虞翻,到底还是留了几分客气。
(彭)羕曰:“老革(指刘备)荒悖,可复道邪!”……(彭)羕竟诛死,时年三十七。--《蜀书彭羕传》
虞翻一生中先后遭遇两次流放,最终死于边地。在孙策的旧人当中,像他这般境遇坎坷之人,确实不多见。
(虞)翻虽在徙弃,心不忘国……欲谏不敢,作表以示吕岱,(吕)岱不报,为爱憎所白,复徙(虞翻)苍梧猛陵。--韦曜《吴书》
虞翻自恃旧恩,对孙权“犯颜谏争”,缺乏尊重;孙权对虞翻也不以腹心相待,他只把虞翻视作“东方朔”一类的文化倡优,并不委以重任。
(虞)翻数犯颜谏争,(孙)权不能悦。--《吴书虞翻传》
(虞)翻曰:“不出二日,(关羽)必当断头。”果如翻言。(孙)权曰:“卿不及伏羲,可与东方朔为比矣。”--《吴书虞翻传》
可悲的是,虞翻受到冷遇,不知自勉,反而破罐破摔,不断利用尖酸的辞令,侮辱孙权的宾客,贬低孙权的信仰,乃至御前失仪,指桑骂槐,最终被彻底废黜,流徙致死。从某种意义上看,也称得上咎由自取。
谚语云: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孙权与虞翻,君臣两失,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悲剧。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