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青网讯乡村教师在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7月31日,教育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补齐乡村教师发展薄弱环节,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升,宣城市教育体育局孜孜探索,不断强化工作举措,深化教育改革,助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逐步显现。
一位乡村教师的坚守与期盼
“不论社会怎么发展,城乡差距拉到多大,总还有一些孩子没有条件去县城、镇上读书。农村只要还有一个孩子,他的教育就得有人管”。洪英亮扎根乡村教育34年,在坚守与期盼中书写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奉献与担当。
年夏天,洪英亮毕业回到自己的母校——绩溪县长安镇坦头村小学任教,从事高年级班主任及数学教学工作,一干就是12年。年8月至年8月,他先后在浩寨乡、伏岭镇、临溪镇中心小学担任副校长,十多年学校管理与一线教学的历练,让他更加执著于沉甸甸的乡村教育事业。年9月,他再次回到坦头村教学点,一直从教至今。从教34年来,洪英亮从来没有离开过三尺讲台,更加没有离开过乡村教育。
9月,坦头村教学点一百多位学生和十多位乡村教师共同开启了生机盎然的新学期。洪英亮数十年如一日,专注学科教学,创新教学管理,心系每一位师生。教育教学中,他始终把提升教学技能当作不断提高师德修养的目标去追求。平时刻苦学习理论和文化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教学上更是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广采他山之石。在数学教学中,他逐渐形成的“先讲后练”方法,教学效果突出。“爱的教育”始终贯穿于他的教学活动之中,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爱的教育洒向每一个家庭,点燃了乡村小学的希望之光。
34年来,洪英亮一直在乡村教育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期待着花开。近两年高考,有近20名小学毕业于坦头村教学点的考生考取一本院校。每逢教师节、寒暑假、传统节日,他总能收到天南海北学生的祝福,不少已经就业、创业的学生在他的组织引领下纷纷整合资源反哺母校和家乡。他于年受到县政府嘉奖、年被评为县先进德育工作者、年被评为宣城市骨干教师、年被评为宣城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年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年受到宣城市教育体育局优秀教师通报表扬、年被评为省普教师德先进个人……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是百万乡村教师中的一员,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只想与农村的学生为伴,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采访中,洪英亮告诉记者,尽管自己将34年最美的芳华献给了乡村教育,但也因此收获了最珍贵的人生财富,从家乡走出去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骄傲。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乡村教师的队伍,他相信乡村教育大有希望、大有作为。
一所乡村学校的美丽蝶变
宣城市宣州区卫东学校是一所边远的乡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25个班,在校学生人,正式教师60余人。近年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相继获“宣州区初中教学质量先进学校”、宣州区学校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进步奖和优秀奖、“宣州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优胜学校”、宣州区和宣城市“文明校园”、“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教育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而这一切在卫东学校校长王青宝看来,尤其离不开一支有情怀、有担当的乡村教师队伍。“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王青宝在农村义务教育一线默默耕耘了25年,充分认识到教师是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第一生产力,教师队伍在乡村教育事业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卫东学校是一所偏远的乡村学校,通过六十多名乡村教师的坚守和努力,较大地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满意度,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受到良好的教育,或升入理想的高中,或培养了良好的习惯、提升了综合的素养,这是很重要的惠民工程、民生工程”。王青宝感慨教育是良心活、专业活、慢细活,离不开教师的奉献与担当。
记者在采访中认识了把卫东学校当做自己第二个“家”,对待学生就像用心、用爱浇灌小树苗的青年教师陈琳琳;放弃进城机会,毅然选择坚守,用爱打开学生心扉,陪伴学生成长的青年教师吴玉泉;疫情防控期间,坚持开展线上班级管理和线下针对性家访工作,争做幸福好教师的王柱梅……他们都是这所乡村学校美丽蝶变背后的参与者、助力者、见证者。
“对于我们这个经历多次整合的学校,凝聚人心、团结协作尤为重要。学校地处偏远,且交通不便,教师能够留下来,除了好的政策、好的机制,更加离不开他们对于乡村教育的热爱和初心”。王青宝介绍,近年来,学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管理方面不断加强思想激励、精神引领,挖掘动力、目标引领,打造骨干、榜样引领,人文关怀、服务引领,不断打造新时代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成为乡村教育的“燃灯者”和“接力者”。
“组合拳”建设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才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宣城市聚力发展乡村教育,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通过构建“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职业有荣誉”的良好职业生态系统,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让他们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让乡村充满生机活力,让乡村的未来充满希望。
强化教师队伍管理政策落地。近年来,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该市先后出台了《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宣城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年)实施办法》《关于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所辖各县(市、区)据此制定了本地的实施方案,对加强队伍建设作了具体部署和要求,一系列政策逐步落地生根。
不断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坚持把提升乡村教师师德修养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教育、预防与惩治并举,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每年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注重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重点加强师德教育、建立教师个人信用体系、完善考核办法、深入持续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成效不断凸显。
积极推进教师队伍管理制度改革。围绕以深化教师岗位管理制度改革为核心,推动教师管理机制创新、促进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等各方面改革,逐步建立“县管校聘”模式,解决长期以来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中存在问题。自年秋季郎溪县开始试点义务教育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推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模式,该市七个县(市、区)全部制定了改革方案,郎溪县、绩溪县、宁国市、泾县、旌德县等五县(市)改革措施基本落实到位,义务教育教师全部实施“县管校聘”管理方式,实现了从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转变,宣州区、广德市正在局部试点。通过无校籍改革一系列的举措盘活了教师存量,部分缓解了师资不足问题,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推进了教师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均衡。
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体系改革。为配合义务教育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对全市教育事业单位重新设置岗位,将义务教育学校专业技术岗位打包核定到县级教育部门,不再核定到学校,化解了教师流动的政策障碍。改革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进一步健全了制度体系,拓展了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大幅度提高了中级、高级职称比例。完善了评价标准,重新制定职称评审细则,创新了评价机制,更加注重育人能力和业绩导向,更加注重向一线教师倾斜、向乡村教师倾斜、向艰苦边远学校教师倾斜,从制度设计上体现了师德为先、育人为本,促进教师向基层流动、向乡村学校流动。在县域中小学教师相应岗位总量内,凡在乡村学校任教累计25年且仍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乡村教师符合晋升一级教师、高级教师职称(职务)申报条件的,可不受学校岗位职数限制直接申报;或者教龄满30年、有高级教师职称资格而未聘任的城镇教师,本人自愿到乡村学校支教三年以上的,可直接聘用上岗。
不断完善师资补充长效机制。该市乡村学校总体超编、城区教师缺编,乡村学校同时并存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缺员。年,该市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人,其中乡村教师人,乡村教师占比63.58%。年省批准该市教师招聘计划名,计划补充乡村学校名,占新招聘教师的71.8%。
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该市对乡村学校一线教师实现农岗津贴和生活补贴制度。泾县将乡村教师艰苦补贴标准提高1.5倍,并按工作年限实行每人每月元至元的乡镇工作补贴,提高乡村学校中级、高级职称岗位设置比例,在农村学校连续支教三年以上的城区教师优先评聘中级、高级职称;宁国市实施下基层补贴和山区教师津贴,并在工资、宿舍等方面向偏远乡村教师倾斜,乡村教师收入高于城区教师。
一直以来,宣城市坚持把乡村教师作为办好乡村教育的源头活水来涵养,不断强化市级统筹,创新体制机制,加大保障力度,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正在加快聚集,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快评
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的“智库”
近日,马云公益基金会向云南省捐赠一亿元,助推少数民族乡村教育发展、提升少数民族乡村学校师资能力、推进乡村学校并校的新闻受到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