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往事宣城的护县运动

童达清

第期

湾沚又名沚津,位于宣城县北七十里,自古以来均隶属于宣城县,是宣城县除城关镇以外的第一大镇,是宣城的北关门户。清代末年,因为芜湖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商业地位上升,而湾沚又邻近芜湖,坐拥青弋江黄金水道,“为泾县、南陵、屯溪各处土产出口之要道”,商业更形发达,黄池巡检司遂改设于湾沚,嘉庆二十三年()三月,宣城县丞也移驻湾沚,以加强对湾沚镇的管辖。

民国时期,湾沚属宣城第五区,随着芜屯公路、江南铁路的开通,湾沚交通更加发达,经济更加活跃,在宣城经济系列中的序位也更形重要。抗日战争爆发后,湾沚镇为日寇占领,成为芜湖的南大门,日军在此驻有重兵;而宣城大部仍为国民党军队和新四军游击队控制,宣城县长胡锺吾实现坚壁清野政策,“凡往宣城之水道均置木桩阻船航行,铁路、公路悉被破坏。”湾沚镇与宣城实际处于隔离状态。

原载《京沪沪杭甬铁路日刊》年第期

年4月1日,南京汪伪政权将湾沚镇改为芜湖县第十区,暂隶芜湖县管辖。5月,张世安、杨先葆、凤元明、陈子春等汉奸成立湾沚自治会,由张世安任会长;宣城县维持会会长、汉奸芮义发等也经常驻扎湾沚,从此,开了湾沚脱离宣城县掌控之先河,湾沚人也从此有了离异之心。

抗战胜利后,湾沚虽仍回归宣城县管辖,但不久即又传来噩耗。年8月7日,芜湖成立“芜湖市政建设委员会”,颁布《市政实施纲要》,拟建立芜湖市。因芜湖筹备建市,需将芜湖县迁出,经安徽省政府例会决议,拟迁芜湖县迁至宣城县湾沚镇,另立县名,初定名为“沚鸠县”。年初,安徽省主席李品仙亲自到湾沚视察,李品仙认为湾沚有山有水,地势开阔,很有发展前途,不久派民政厅厅长黄同仇等到湾沚具体落实县治迁移事宜。

李品仙(右)

芜湖设市,芜湖县治迁至湾沚,这一消息4月5日公诸报端,宣城县各界人士、群众团体,无不闻之震惊,一时群情激愤,社会秩序紊乱。前此,年,安徽省政府曾应南陵县之请,将西河镇沈公圩划归南陵管辖,就曾遭宣城县政府反对,但因沈公圩面积不大,社会各界反响尚不甚激烈。而今湾沚镇非沈公圩可比,若不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则必再遭割土之大痛。

为此,在县参议会的倡议下,宣城县各群众团体发起组织“宣城县护县运动大会”,于年4月12日召开成立大会,与会者有李树凡等百余人,会上通过各项决议,决定组织请愿团,会同本县旅京、沪各地同乡,分别向国民政府及有关部院、省政府、六区专保公署请愿。其理由是:湾沚为宣城之北面门户,如果划归他县,全县民众必誓死力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其请愿书如下:

“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蒋、内政部长张、国民参政会、宪政实施促进委员会、省政府参议会、六区专保公署钧鉴:报载省府例会决议:芜湖设市,县政府移治湾沚,闻悉之余,全县震惊,群情愤激,誓死反对,谨先电达,仰祈鉴察。宣城县参议会、县农会、总工会、县商会、县教育会、县妇女会及五十万民众同叩。”

宣城县绅商各界还纷纷举行游行示威,誓死力争。当时湾沚商民为了谋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的大发展,自然是极力赞成在湾沚设县。见宣城各界反对,湾沚方面也组织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组织上街游行,表示坚决拥护省政府的决定,呼吁湾沚设县早日实现。一时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甚而至者,拳脚相向,闹得是人心惶惶。

但是胳膊毕竟扭不过大腿,在宣城各界强大舆论的压力下,湾沚建县之举被迫延缓下来。不久,芜湖建市之举撤销,芜湖县迁治之议也就不复存在。因此,宣城的“护县运动”自然也就以胜利宣告结束。

可惜,年,湾沚镇终被划出成立芜湖县,宣城与湾沚几千年的血脉相连从此被割断,宣城的北大门从此不再,宣城县的经济实力遭到极大削弱,湾沚的划出实是我宣城永远的痛。

今天我们回忆这段历史,并不是为了翻老帐,而是实有足反思焉者:没有自身的强大,就没有强大的向心力。过去是如此,现在仍是如此;宣城是如此,安徽、中国还是如此。只有强大的宣城,才能避免重蹈历史上的覆辙;只有强大的祖国,才能让海内外华人扬眉吐起,避免国家的分裂。而这需要我们每个宣城人、每个中国人,努力!

(作者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制作:童达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9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