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鹰谈新作纪念碑,革命家庭的乡愁与

极目新闻记者刘我风

通讯员李然

《纪念碑》是《你为谁辩护》作者王小鹰的第十部长篇小说。王小鹰说这部小说的初衷是为她母亲而写。

王小鹰是新四军的女儿,她出生在苏北的芦苇荡里,战斗频仍,母亲甚至不记得她出生那天的具体日子。

幼年王小鹰和父母在一起

王小鹰的父母都是新四军的老战士,父亲芦芒是著名画家、作家,传唱久远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歌词就是他写的。母亲则一直在政府部门工作。母亲晚年,希望当作家的女儿能帮助自己写回忆录,可是女儿想要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客观地看待老一代的历史,用自己眼光和才华,写出更丰富、更深刻、更生动的新四军故事。于是,母亲在十年间陆陆续续写下了七本笔记,留给女儿。这字迹斑驳的厚厚笔记,就是王小鹰创作的基本素材,而当她写完厚厚的《纪念碑》,母亲已去世十年了。

王小鹰的父亲芦芒,《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歌词作者

《纪念碑》延续了王小鹰一以贯之的写作风格,情节绵密、人物众多、叙述从容时有书卷气。她将宏大与细腻、坚定与浪漫、严苛与宽容、残酷与温情融于一炉,使这部鸿篇巨制别具光彩,同时又充分发挥自己善于编织故事、掌控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功力,给担负厚重主题的长篇巨制设置了引人入胜的入口、情感充盈的空间和余味悠长的结局。

少女王小鹰

近日,《纪念碑》正式出版,王小鹰接受了极目新闻记者的采访。

王小鹰近照

酝酿了二十多年

为母亲和母亲的新四军战友们立传

问:请说说这部小说的写作缘起。在写作过程中遇到过瓶颈吗?

王小鹰:我为这部小说酝酿了二十多年。在刚刚迈入21世纪门坎之际,我陪83岁的母亲到安徽泾县的云岭,参加皖南事变殉难将士牺牲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大会结束后,母亲执意要去大山坳中当年新四军教导大队女生队的驻地。和我们一同前往的还有九十高龄的何子友,她是新四军副参谋长兼教导总队队长周子昆的遗孀。自从周子昆与项英被叛徒杀害,何子友孑然独身六十载。我听泾县的同志讲,她年年要来云岭,凭吊亡夫英灵。她守护的是何等深沉的情感啊!我望着她一头银发和蹒跚步履,心灵被震撼了。

我母亲珍藏着新四军教导大队女生队的通讯录,队员定居上海的有二十余位,每年都有名字被画上黑框。我决定采访这些女兵,她们的经历都值得大书特书。如今她们在这个风云际会的城市安度简朴的晚年。在母亲的帮助下,我陆续采访了五位老人,知道了更多在皖南事变中壮烈牺牲的女兵故事。还有比她们的人生更璀璨更绚烂的吗?当时我就萌发了要为她们写一部长篇的冲动——献给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民族解放事业的战士们。

母亲全力支持我的写作,并写自传留给我当素材。我屡次要动笔写这部小说却每每落不下笔。进入新世纪后,社会变革之大发展之快,我每天都有新鲜的感悟,我陆续写了其他题材的长篇。年里,我母亲和也是新四军女兵的婆婆相继去世。我深感焦急又内疚,她们没有在活着时候看到我写的小说。当我静心构思这部作品时,才意识到我难以落笔的根由。我是个笨拙的写作者,希望自己对要书写的内容做到庖丁解牛般的熟悉,写起来方能游刃有余。我决定到革命老区寻踪觅影,踏踏母亲们青春的脚印。我去了苏北根据地、安徽云岭皖南事变发生地、还去了江西九江鄱阳湖。

年我正式落笔开写,直到年杀青。第一年进行得非常缓慢,太多的素材,庞大的结构,众多的人物,我一时掌握不了要领,停滞不前。重新阅读素材笔记,梳理脉络后,我请出另一位叙述者,以她的视角承担了部分情节的推进。头几节几乎是推倒重来,随后就进展顺利了。

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有原型

有时候虚构比现实更真实

问:小说中的史引霄就是你的母亲对吧?

王小鹰:小说中几乎每个人物都有原型,区别只在有的人物有两三个原型,有的人物有一群原型,也有的人物只有一个原型。

问:为什么不直接写成纪实作品呢?

王小鹰:有时候虚构比现实更真实。

我看了很多新四军发展史、抗日战争史、解放战争史。我是没有生日的人。我出生在苏北淮安,很小的时候离开,再也没回去过。为了这个写作,我回去过一趟,我到底是什么地方出生的,我也没找到。那里现在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模一样,马路很宽,行道树都是银杏树,我们去的时候是秋天,树叶都是金黄色,想象不出妈妈描述的芦苇荡,想象不出在那个地方妈妈爸爸是怎么打游击的。好不容易在淮安找到保留下来的古城,城墙上有点坑坑洼洼,我就想,这是不是当年的弹孔?生活变化太大了,也失去了很多淳朴的东西。生活不断在纠正我的看法,给我很多新的信息,也在丰富我写小说的立意。

问:为什么将小说命名为《纪念碑》?在你虚构的这些人物中,你最心仪小说中的哪一个?

王小鹰:纪念碑在小说里是一条重要线索,围绕着它发生了许多故事。我想赋予它象征的意义。我曾担心小说用纪念碑作书名太直白,将它作了上卷标题。后来编辑说把《纪念碑》作书名才能压得住全篇。我就把“绝尘”换作上卷标题,果然各得其所。《纪念碑》是我所有小说中人物最多的一部,每个人物都是着意设置又倾心刻画的。史引霄、平楚、姚家兄妹,包括兰畦、寒城等,都是我崇敬的前辈,倾注了我对他们的怀念和追慕。我还推出史雪弓,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缩影。他开朗幽默,有理想有抱负,在岁月的动荡中却命运蹭蹬。他与青梅竹马的女友萧南渡一同赴老区插队,却因政治观念的不同而决裂;改革开放后,他与恋人姬瑜一起到美国留学,又因生活观价值观的不同而分道扬镳。所有这些故事,在小说中都有精彩的呈现。《纪念碑》对我来说是一部有特殊意义的小说,相信它也是一部能带给读者深刻的阅读感受的小说。

年轻的时候一天能写上万字

现在每天只能写两千字

问:当年写《你为谁辩护》,是真实的多,还是虚构的多?

王小鹰:太虚构了,写《你为谁辩护》我选了5个案子,都是我真实参加的案子,但是我都把它们变化掉了。小说里女律师的原型是赵珪老师,这个女律师的爱情观跟赵老师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说我的每部长篇都有原型,但又都不是原型。我希望作品能表达作家的世界观。

问:《你为谁辩护》是你的成名作,当时是出于怎样的动机创作这部小说的?

王小鹰:年我当了专业作家,我妈妈在司法局工作,介绍我到律师事务所体验生活。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迟到了半个小时,因为作家开会经常要迟到,或者早退。律师事务所老师可不管我妈妈是不是领导,她一点不客气,很严厉地骂了我,说如果人家开庭了怎么可能等你?从明天起坚决不能再迟到!从那以后我在那家事务所呆了两年,办了23个案子。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司法改革刚刚开始,那时候律师老好的,法庭也很朴实,石库门房子里放两张桌子,就是临时法庭。到郊区去要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那时候没有录音机,我做记录比他们的书记员快得多,而且每句话都能记下来,因为我们当作家写字很快。律师事务所希望我留下来,那时候只要办到25个案子,再通过司法局很简单的考试,就可以拿到律师证。

问: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当作家而不是律师?

王小鹰:我太不适合当律师了,因为我的感情很冲动。我在法庭上,人家骂我们的时候,我说老师你为什么不反驳?老师很冷静地说,这个问题跟我们本案没有关系,我们不用反驳。我最讨厌的是办民事案,离婚案啊,遗产争夺案啊,里面的是非,讲不清楚的,我老是觉得对方也有道理,老不忍心去反驳对方。有时候讲着讲着,就去帮对方了,这怎么行?所以后来我就跟老师说,我真的老不适合当律师的,你还是放我回去写文章去吧。

我写了9个月就写好了《你为谁辩护》,50万字,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那时候年轻,一天能写上万字,现在写不动了,每天写两千字累死了。也开不动夜车了,白天工作,晚上到八九点一定要睡觉。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