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媒介化生存路径探析以涌溪火青制茶

看白癜风到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www.txbyjgh.com/m/

作者:潘梓介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保留着归属民族的根,亦是一种无形且无法代替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乡村非遗面临着极大危机。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找到生存之路是绝大多数非遗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本文从文化空间的视角出发,立足于中国本土的经验,探讨非遗媒介化生存路径,希望能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安徽泾县的涌溪火青产于城东溪山的丰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据《泾县志》记载:“清顺治二年(年)由磨盘山南起至涌溪,广阔三十余里,多产美茶并杉木。”此茶源于明朝,至清已是皇家贡品,曾列十大名茶之一。当时的泾县商人在传统的徽州炒青制法基础上进行改良,将茶叶揉炒、挤压成紧实的腰圆形,冲泡后形似兰花舒展,茶汤色泽明亮,香味沁人心脾,细尝回甘。年,泾县的涌溪火青绿茶制作工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将非遗当作文化空间的重要性

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的中曾对“空间”这个概念进行了全新的探索,爱德华·索亚在此基础上对“空间”进行了进一步思考,他将历史性、社会性、空间性放在一起,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空间的辩证法。“第一空间”是可以被人感知,或者可以被媒介重新复现的,即为物质实体的空间,如城市存在的街道、餐馆等具体场所。“第二空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空间,指的是人们利用符号体系创造出的想象性空间。“第三空间”是“三元组合概念:空间时间、空间的再现与再现的空间”[1]。这实质上是一种融合且不偏不倚的看法,有利于我们突破先前仅限于经验的浮于表面的或者纯粹的超验主义的刻板观念,用一种发展的眼光重新看待我们所生活的空间。

当“第三空间”成为描述受众对生活空间感知形态的方法论时,既是客观的,又是想象的;既是已经存在的,又是不断发展建构的[2]。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第三空间”其实更像是一种共生性的场域,时间和空间在此交错,文化的参与和媒体的建构也在此融合,既有世俗价值观的冲突,亦有多元文化的融合。但不难发现“第三空间”包含着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功能,这说明“第三空间”也是一种文化空间。随着传播学研究的不断推进,我们更注重学理层面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如今,有一个现实的议题摆在我们面前:在新媒体的语境下,如何使得非遗文化传播更加有效?

这里不得不提到以泾县涌溪火青制茶工艺为代表的地方传统非遗传播所遭遇的困境。首先是传统工艺和现代化生产之间的矛盾,且不论涌溪火青对土壤、水质、温度等环境因素的特殊要求,仅从制作而言就极其不易,第一步采摘对新茶的要求是:“八分至一寸尝的一芽二叶,个头要均匀,芽叶要肥壮而挺直,芽尖和叶尖要拢齐,有锋尖,第一叶微开展仍保芽……”,采回的鲜叶要严格挑选,做到十二不要,即鱼叶、病虫叶、阔叶……一概不要[3]。严格按照传统手工方法制作涌溪火青需要整整一天,即使是引入机器生产也要耗费大量功夫,这和市场的需求及现代化的生产的要求产生了天然的矛盾,产量的稀少导致涌溪火青很难像龙井、毛峰茶等广为大众了解。其次,传统涌溪火青的生产集中在乡村,采茶人、制茶人渐渐老去,制茶工艺也随着他们的老去而变得脆弱,新一代的乡村青年也早已流向城市,可以说他们对茶文化甚至整个乡村文化的情感认同都已经很淡薄了。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以制茶工艺为代表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才的断层和乡村非遗文化群众基础的流失。城市化造成的城乡二元对立以及乡村的衰落是整个时代的基本语境,乡村非遗面临的危机更甚,在城市化进程的中后期,仅仅靠乡村的经济发展或宣扬等单一的手段很难使非遗真正传承下去。

在新媒体语境下,面对非遗传播的种种困境,我们必须将非遗文化空间进行再造,以此为扭转局面的契机。文化空间作为非遗保护当中的重要理念,对于非遗的保护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它使得我们重新理解非遗的内涵,也在另一方面指导人们如何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4]。首先,我们应该将非遗当作一个涵盖多种意义的复杂有机体,它源于当地的特殊人文、地理、时空等诸多环境,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紧紧相连,让当地人形成了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甚至是产生了更高层面的精神信仰,它是一种不断发展的、活态的文化。这也意味着我们研究非遗的文化空间,必须扎根当地的土壤,研究其文化载体,否则其必然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终难逃困境。其次,目前的媒介环境日新月异,非遗可以开启媒介化生存的实践路径,利用现代传播增强非遗的传播力,借助新媒体使传统的非遗空间进行文化再造[5]。传统的文化空间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湮灭在历史当中,而随着媒介化进程的推进,这种媒介化的思维也延续到了文化空间的发展当中,仿佛在告诉我们非遗文化应当以另一种形式走向更为广阔的传播境地,我们要开拓非遗媒介化生存的路径,将更有生命力、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思维引入非遗实践。

二、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空间再生产的路径(一)媒介技术发展促进非遗数字重生

数字技术正在重塑这个时代,人类的生活、文明及其存在方式都在经历巨大的变革,传统非遗的保护方式亦不例外。尤其是数字技术在非遗保护和研究中的综合使用,使得非遗能更加“原生态”地保存下来。以纪录片为例,它可以以最接近事实的方式记录非遗,这亦是数字技术与文字、口述等最大的不同。其实这是基于数字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种文化空间,这为非遗的价值再生创造了更大的可能性。其实这类案例并不少,例如,央视主导的《茶缘天下》让大众了解到各地茶叶的起源、茶的品牌和种类,以及各具特色的饮茶风情。再比如同样是央视打造的《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从一碗茶汤开始,解开英国人对茶迷恋的原因。此外,有关安徽的茶文化纪录片也不少,最具代表的是《徽茶AnHuiTea》成功地将安徽茶文化推广到了更为广袤的市场。

当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很多大众媒介平台诸如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7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