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华夏文明传承的载体
当下却面临严重危机
如果纸寿千年不再
早衰之纸何以传承当代中国传统书画艺术
警钟已敲响
《纸——刻不容缓》
王鲁湘:中华文明的创造和传承要依赖于很多物质的载体,比如说青铜,比如说陶,瓷,还有竹木简的竹和木,当然中华文明最伟大的一个对人类的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以及后来我们文人的书画。那么这种文人的书画,最主要的载体就是一张纸,我现在手里头拿的这个是明末著名的书法家董其昌的一个书札,那么董其昌是明末的人,他距我们今天应该说已经是多年以前的古人了,而董其昌曾经说过一句话,叫作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寿尽自散,当然董其昌这是一个观察所得的经验之谈,到底纸的寿命是一千年,还是比一千年更长,我们今天其实有一些更科学的一些数据和说法。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我们应该很好的重视这个物质的载体。
为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拜访了《文化大观园》的老朋友——中日闻名的古书画修复大家陆宗润老师,他在中日两国从事古书画修复近五十年,过手无数中国传统书画作品,多年的职业生涯,让他逐渐对传统书画所用纸张有了透彻的认识。在陆宗润老师的工作室,我们看到一些他正在修复或已经完成装裱的作品,其中有些是他自己的藏品。这些古作在来到陆老师手中之前,大都是残破不堪的。
王鲁湘:陆老师,这个是您在日本收的一张八大?
陆宗润:对的。
王鲁湘:当时收的时候的状态肯定没这么好?
陆宗润:比较残破的。我见到这张画的时候,第一我从美学角度上讲,这张画我喜欢,再跟资料比对这是真迹,因为真迹的前提之下,咱们才能掏真金白银去把它拍啊,那是年的时候。第二个根据我的职业本能,我看了一张画第一想到的是我怎么修它,那么就是说它是什么纸。像这幅纸,我们看有点白光的地方,浅色白光,还有画的脸上,既有点灰色的底子在上面,因此说这张纸不是一张白纸,不是一张白纸,因为白纸的话,吸收空气里面,脏了以后,嵌在毛孔里面容易变成咖啡色。
陆宗润:哦,纸变成咖啡色是这么来的,被污染来的。
王鲁湘:污染来的,再一个来说,第二个它应该是涂过点高岭土的粉。涂了以后,纸张纤维里面被粉填满了,空气里面的灰尘脏,进不去了,紫外线它帮你反射了,所以它空气里面一点黄颜色,很漂亮的是浮在面上,好像一张女孩子的口红一样,是浮在面上的。
陆宗润:就造成了八大山人的画的底色的那种高级的灰?
王鲁湘:对,叫高级灰。
陆宗润:第二个就说我们看墨,它墨好像一半浮上来,一半沉下,就这张纸肯定经过两次加工过了,一张生纸,它会透到底。我的经验是,我们都是用带高岭土的,涂了高岭土的纸补上去,可以做到三个角度看不到坏。像这幅我们几乎四个角度都可以看不见坏,这是涉及到对纸张的认识。
显然,古书画的鉴定到修复都离不开对纸张的认识。现在,陆宗润老师凭借眼力不仅可以判断古纸的材质,年代、还能推测其使用了哪些加工方法。
陆宗润:这种纸,根据我的判断,它每张纸是被捶打过,打结实的。所以没有一种很松的声音。捶打有几大好处,第一纸张紧密了,它刷的墨就浮在面上,就容易产生一种我们说的立体感,能见笔意,第二个呢,捶打过的纸紧,墨自然会有点光,这点光不是贼光,很柔,但柔中有刚的柔,这一片。所以像一部好的笺谱,它一定有一个好的纸和好的工匠。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寿千年的说法,也是经过历史实证的。我们也曾经探访过安徽泾县知名宣纸制作厂,了解到手工宣纸工艺有近一百多道工序,其长寿之谜就隐藏在看似原始的踏碓、舂捣、浸沤,以及自然漂白等工艺中。
陆宗润:古人造纸为什么说是千年,为什么纸能发墨,它里面用的,安徽宣纸用的是杨桃,就是我们吃的猕猴桃,猕猴桃每年春天的枝,它剪下来以后中间空洞,里头有胶,砸碎泡在水里面,然后做悬浮剂,这悬浮剂就是说我们纸张的纤维和水混在一起。举个例子说,咱们吃豆腐汤,如果马铃薯勾芡以后变豆腐羮,那么勾芡的东西就是胶,在造纸行业里叫纸药。那么古人纸药用天然的植物胶,所以说年份久了,胶老化了,老纸好用,老纸发墨,老纸更柔,一句话越老越好。那么咱们现在呢,用合成树脂取代了,合成树脂了,取代了。所以我们说纸不发墨,为什么全是灰的,这是跟合成树脂有关。胶变了。第二个就说纸的皮料和它的辅料,我们最大众的主要是宣纸,那么宣纸应该说是由三个成分组成的,青檀皮,第二个是沙田稻草,就是长得很高的稻草。第三个就是纸药,这三个是基本元素。
“纸寿千年”与造纸工序、原材料都密不可分,而当下令人堪忧的是一些造纸厂不仅在工序上引入化学漂白、机械制浆,还使用了合成树脂等原材料。最终导致市场上流通的大量纸张寿命可能不过百年。
陆宗润:那么现在有大量造纸,你说猕猴桃有多少枝给你剪啊。所以向科学找出路是社会发展的趋势,那么到了不可避免的,合成树脂老化了,纸,您说的寿命短。
王鲁湘:所有的合成树脂都会老化的,我们知道我们生活中间大量的合成树脂做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它到了一定时候就像董其昌说的“寿尽自散”,自己就碎掉了。
陆宗润:有时候我修的一些我们同事的画,没画完呢,掉渣了,四分五裂了。
王鲁湘:还是一张没画完的,当代人的画就已经开始是这样的了。
陆宗润:那么又有人说画一幅工笔画,柜子里面放三年,拿出来粉碎了,粉碎。
每遇到这种情形,陆老师都感到万分惋惜。他多次做公开的学术演讲,希望书画界人士重视纸张。他在装裱修复字画的时候,选纸也极其苛刻,力求使用与作品匹配的长寿纸张。为此他不惜工本,还亲自督导造纸厂,自己实验、恢复古纸配方。陆宗润老师希望在装裱、修复这个环节,为当代不幸使用了短命纸张的作品延年益寿。
陆宗润:所以现在我们的修古画,看到新画的状况就很担忧,就我们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出了问题,书画家你拼命地创作,就是几十年以后没你的作品了。
王鲁湘:这一代是一个空白了,这一代就像我们看科幻片一样,“哗”就烟消云散了。
陆宗润:我们现在要去支撑它,等于用一个能存几百年的纸去支撑它,因为咱们按照传统的方法,老祖宗传的方法,裱一次是两百年。
王鲁湘:两百年才再有下一次的揭裱。
陆宗润:对,你现在的纸如果也是用很脆的纸,那就一起毁了,二十年,一起毁了,对。
王鲁湘:很严重的问题,这是。
陆宗润:所以我要到山里去做纸,首先为了保护它而去造的纸,之后又出现一个修复用纸,咱们现在找不到纸修,拍卖上一张老纸,动不动两万、二十万,而且资源也很少,也不可再生,咱们买纸永远买不过造假画的人,他一张纸造假画,卖几百万啊。那就我们的根本出路就是说自己去造纸,于是呢去模仿,去模仿古人造纸,那我对这个纸张等于是玩了48年了,对这个纸张认识和古人的纸大概是怎么配方的,我去摸索,大概花了2年时间,经过了多少工序的改良以后,就出现了刚才您说的这种绷不破,搓不烂,还比较发墨的纸。
古代书画家为使自己的作品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不乏有人亲自对纸张进行处理和二次加工。陆宗润老师也强调,今天的书画家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任,一是要重视所用纸张,二是也应该学习古人,了解纸张的二次加工方法。为此,陆宗润老师还为我们演示了为纸张染色、上金箔的工艺。
陆宗润:所以说我们自己要想办法,现在,这时代不能靠人家了,自己作品自己保护,自己的画,自己想办法去把它弄好了。所以根本的方法是书画家自己要重视自己的作品,第二个是什么?纸张没有万能的,你买一种纸,自己会第二次加工方法,那可能对你创作更加丰富多彩,其实自己能做到的,我不要去买熟纸了,我就用陆宗润的方法试一下。最好的方法、最适应你的方法是试出来的,我讲的只是方法之一。
在陆老师的工作室,我们还看到了一些经过他托裱的碑帖作品,这些作品充满金石之气。仔细观察,还保留了拓后的凹凸感,陆宗润老师的装裱之所以能保留碑帖原本的凹凸效果,与他对纸张性能的了解分不开。
本次拍摄,陆宗润老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总结出的装裱碑帖的方法,展示给我们。一招一式,看似简单,其实得益于他多年对纸张的了解。
陆老师在操作过程中,非常注重对水量的控制,目的是使覆背纸,即与画心完全贴合的纸张,保持适度的湿度,并与碑帖作品同步伸缩。
接下来,陆老师使用一张纸对作品进行吸水与保护处理后,翻转作品,使碑帖暂时与工作台桌面分离,以确保碑帖墨迹不受损失,多年的技艺使得陆老师的每个步骤都十分精准,尽管经过喷洒用水,作品的墨却没有丝毫晕染或脱落。然后,陆宗润老师再一次翻转作品,使用棕刷用力将覆背纸与画心合二为一。
本次王鲁湘与陆宗润两位老师深入交流,二人的共识是传统书画界对纸张问题的重视当刻不容缓。
王鲁湘:我们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都追求一个“久和远”,但是现在我们是个讲效率,是讲多和快,这个和“久和远”有时候会产生一种矛盾,多和快是一种效率,但是“久和远”它是历史,是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终是要从千年,甚至万年的尺度来看结果的。
陆宗润:对的,结合文化的传承,当一个国家没有艺术传承的时候,这个国家的文化就死了。
王鲁湘:是的。
陆宗润:那么现在面临着就是您说的危机到了,所以您采访我说纸,我想我做个小手艺,就是裱个画,把它支撑几百年,算什么的,您把它看在文化高度上来谈这个问题,今天深受启发。
王鲁湘:对,所以我们一定要做这期节目,这期节目也是对中国所有的书画家、收藏家,包括对我们的文化政策的制定者,其实是一个提醒,就是说你纸不要只是想到文化是你这一代人的事情,它是一个百代千代的事情,要对后人,对历史,对自己的民族的未来要负责任。
陆宗润:是。现在我们对这几十年的画要重新好好的去支撑它,希望以后的画家们,他们能够用好的纸,至少传承几百年的纸去创作他们的作品。
编辑:小丸子、撕纸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