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白石再传弟子少白汤发周正说宣纸,究竟

北京中医青春痘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743214.html

宣纸(一)

聊完竹纸,终于该轮到宣纸了。之所以把宣纸搁最后,是因为最广为人知的宣纸,其实最不好聊。先前那些麻纸、皮纸、竹纸之类的,概念和历史都比较清晰,基本上没有太大的争议。而宣纸则不是这样,从民国以来大量的宣传早已深入人心,各种光环各种马甲,靠谱的不靠谱讲了几十年,众口铄金,再想给扒拉清楚并非易事。所以每想到这个问题,就感觉像是一个马蜂窝,不知道要怎么碰才好。

提及宣纸,大概每个对传统手工纸有所了解的朋友都不陌生,尤其书画爱好者更是如此,许多人认为宣纸就是传统手工纸的代称。事实上宣纸的名气虽然很大,但概念和范围却很小,跟公号先前扒拉的每种纸一样,宣纸只是传统手工纸大家庭中的一个优秀的成员。把它搁最后也是想强调传统手工纸的种类之丰富,不止有宣纸一种。

关于宣纸的准确概念,先给大家扒拉一下三个马甲:“古宣纸”、“今宣纸”和“假宣纸”。而在掰饬这三马甲之前,还得先画个坐标,找出标准点来。这个标准点就是“今宣纸”的确切概念,以国家标准为依据,在GB/T-《地理标志产品宣纸》中的定义:

采用产自安徽省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PteroceltistatarinowiiMaxim)和沙田稻草,不掺杂其他原材料,并利用泾县独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经过特殊的传统工艺配方,在严密的技术监控下,在安徽省泾县内以传统工艺生产的,具有润墨和耐久等独特性能,供书画、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级艺术用纸。

这个就是如今宣纸的标准定义,也就是所谓的“今宣纸”。如果你嫌这一大段话太罗嗦,那可以抓住三个关键词:“泾县”、“青檀皮”、“稻草”。若三个还嫌多,那就减成两个:“青檀皮”和“稻草”。最少最少也得有“青檀皮”吧。这是今宣纸的底线,明确了这个,我们再来扒拉一下“古宣纸”和“假宣纸”。

青檀树

先说“古宣纸”,关于这个话题,总是绕不开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其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

这算是目前所知关于“宣纸”一词的最早记载了。当然这个“宣纸”的具体意涵,《旧唐书》跟《新唐书》有相关记载,专家们也早有结论:张彦远所说“宣纸”指的是宣州纸,唐时宣州一带盛产构皮纸,那时流行以地名命名,池州纸、越纸、蜀纸等等,都是这个套路。今天来看这个宣州的构皮纸跟青檀皮宣纸自然不是一回事。

不仅仅是唐代,宋代也有“宣纸”之名,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

宋神宗熙宁七年六月,降诏宣纸式下杭州,岁造五万番,自今公移常用纸,长短广狭,毋得用宣纸相乱。

这个“宣纸”的概念也不难理解,指的是书写皇帝任命官员的宣诏纸,简单说就是一种特制款的御用公文纸,与今宣纸无关。

还有明代也有“宣纸”的说法,指的是宣德纸,据明代《物理小识》记载,宣德纸为宣德年间所产诸如连七纸、奏本纸、榜纸以及洒金笺、五色笺、磁青笺,还有楮皮纸、桑皮纸等一大堆纸种的统称。后面倒是专门提到当时的“兴国、泾县”纸造的不错,但并非特指。到清代有文人将“宣德纸”简称“宣纸”,很明显这个“宣纸”也不是如今的青檀皮宣纸。

所以,从唐代到明代,这些所谓的“宣纸”,跟“今宣纸”都不是一回事。它们仅有“宣纸”之名,而无“今宣纸”之实,为了跟“今宣纸”相区别,故谓之“古宣纸”。现在很多宣纸的介绍一开篇就从唐代起步,其实挺没意思的,不能因为在古代发现个同名的就全搂到自个儿兜里。

曹大三

既然不是一回事,那“今宣纸”源自何时呢?从目前的结论来看,一般认为是曹大三迁居小岭以后才有的青檀皮造纸技术。据《泾川小岭曹氏宗谱》所载,曹大三于宋末争攘之际,避乱由南陵之虬川迁至泾县小岭,并以造纸为生计,经过世代革新技术,创制了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的今宣纸。从实物来看青檀皮纸基本是从明代才开始规模化出现,只是当时还未称之为“宣纸”。清代《泾县志》中有:金榜、路王、白鹿、画心、罗纹、连四,公单等纸名,不一而足。明代比较出名的一般叫“泾县连四纸”,这在周嘉胄的《装潢志》和文震亨的《长物志》中都有提及:

《装潢志》称:“纸选泾县连四……余装轴及卷、册、碑帖,皆纯用连四……用连四,如美人衣罗绮”。美人衣罗绮,多么高美的评价。

《长物志》直截了当:“泾县连四最佳”。似乎宣纸刚刚出现,便崭露头角。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泾县连四纸”跟铅山的连四纸不是一回事,铅山连四纸的名字出现比较晚,应该是从泾县学过去的。一直等到清代中期,有关史料中才有安徽泾县产“宣纸”的说法,到这时“宣纸”之名终于跟“今宣纸”的概念相吻合。

所以,这么看来,宣纸的历史并不是特别长,如今大家所称的青檀皮宣纸,不过到明代才出现,清代才定名。宣纸的广告中常常所谓“纸寿千年”,其实不过是仅有几百年历史的“小鲜肉”,并不是说宣纸真的有上千年了。其实说宣纸是“小鲜肉”亦非贬义,我们总有一个执念,觉得越古老就越高大上,恨不得推到夏商周心里才痛快,其实宣纸明代创制伊始就“泾县连四最佳”,这才是真的牛啊。

当然话说回来,宣纸究竟是否能有“千年寿”呢?我想应该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就连粗糙松黄的宋代毛边纸都能留存至今,精制的皮料宣纸肯定不会差的。其实对于大部分传统手工纸来说,“纸寿千年”真的不是多大个事儿,没必要胡吹八吹的。

五代的竹纸,也一千多年了

关于宣纸的历史,许多地方还常常提到一个孔丹,说他是蔡伦的徒弟,宣纸由他所创。这个咱就不细说了,基本属于民间传说,跟牛郎织女的故事算一个类型,说着玩可以,不能当真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明代以前有青檀皮造纸的实证。哦,停!这里还有一个Bug。

可能有小伙伴早已想到了,就是安徽省博物馆的那个《张即之写经册》。这个《写经册》是南宋的,但王世襄老爷子鉴定其为宣纸,于是乎造纸史上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大Bug!大写的尴尬啊……

关于这个结论,纸君推敲了很久,也跟不少业内人士聊过,基本认为是王老先生搞错了。当然王世襄先生书是著名的文物鉴赏大家,这一点咱不怀疑,尤其是老先生鉴定字画的功力那肯定是大师级的。只是字画鉴定跟纸张鉴定完全是两码事,字画鉴定一般主要靠丰富的经验和对书画技法的理解,那纸张鉴定靠什么呢?靠显微镜!这是目前准确鉴别纸张种类和成分的唯一手段,眼观手摸那些都是靠不住的。然而王老先生虽然曾是京城著名的大玩主,但并没听说他老人家还玩过显微镜,所以其鉴定南宋《张即之写经册》为宣纸是没有多大可靠性的。

纸张鉴定要靠显微镜

在整理这篇文章之前,纸君特意去网上找了下这个《张即之写经册》的高清图,希望能够寻摸点蛛丝马迹来,但安徽省博把宝贝捂的太紧,网上只有一些不太清晰的图片。即便是这些不太清晰的图片,其实还是有一些线索,譬如纸面明显的纤维感,犀利清晰的笔触,还有许多字的笔画上明显有“糊”的痕迹,这种“糊”的状态多为纸张絮化所引起,而纸张絮化是长纤维的桑皮纸和构皮纸的一个主要特征,方方面面的特征都显示《张即之写经册》很可能是纸面经过加工的桑皮纸或构皮纸。当然,咱这也只是推测,靠谱的结果还得由显微镜来证实,期待安徽省博物馆能放个纤维显微图来给大家看看。

安徽博物馆藏张即之书《华严经》册

部分字迹有皮纸絮化特征

王世襄先生判断《张即之写经册》为宣纸,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即近几十年以来宣纸概念的泛化。由于宣纸公私合营之后搞的比较红火,许多其他地方的手工纸也都纷纷改名称为宣纸,譬如之前提到的夹江宣纸、腾冲宣纸、连城宣纸、富阳宣纸等等。大概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手工纸都能叫宣纸,宣纸也是在那时近乎成为传统手工纸的代称。后来大家发现这样一股脑儿抄某个同学的名字似乎不妥,于是80年代后轻工部规定只有泾县才能叫宣纸,其他地方都不让叫了。但彼时泛化的宣纸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且今人远不如古人那般风雅,整那么多纸名,谁记得住呀?全叫宣纸多简单啊。

夹江的“宣纸”

宣纸概念的泛化不仅在其他纸种中出现,泾县地区也不例外。自八九十年代开始,为了开发新原料新品种,泾县当地开始鼓捣龙须草造纸,这种纸现在一般叫书画纸,俗称“假宣纸”。由于龙须草造出的纸张跟宣纸的质感、色泽非常相似,一般人靠外观几乎无法鉴别。于是近些年各种书画纸都打着宣纸的名头,在市场上大行其道。这个龙须草是采用工业制浆,制纸极为简单。打着响亮的宣纸招牌,卖着低廉的价格,书画纸自然成了目前市场上最火的品种。甚至真宣纸的市场也因此而受到严重的挤压,近乎出现生存困境。据中国造纸协会统计,年泾县地区正统宣纸的产量约吨,而书画纸却有0多吨,仅一县之地假宣纸就超过90%,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挂着“檀皮宣”马甲的书画纸

书画纸所用的龙须草为工业草浆,质量跟正统宣纸肯定没法比的,近年还有不少纸坊往龙须草里再添点废纸浆神马的,那就更别提了。当然作为一种普通的日常练习用纸,书画纸的确是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但冒充宣纸这一着,却使其始终背负不好的名声。话说回来,书画纸这名字其实也有很大的迷惑性,不伦不类的,龙须草纸一直也没有一个特别恰如其分的名字,可能这也是目前能够混水摸鱼的缘故吧。

(图文/少白公子)

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画家趣说齐白石》主讲人:汤发周

戊戌年记于华东上海齐白石书画院(上海浦东分院)

三百石印富翁再传人、上海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上海国画画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5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