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放驹
第期
内容提要:宣纸产自安徽省泾县,是具有润墨和耐久等独特性能,供书画、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级艺术用纸。宣纸是在蔡伦初纸、孔丹皮纸、左伯纸等造纸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书画评论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最早见“宣纸”一词。唐时,宣纸(宣州纸)在全国各地诸多手工书画用纸中逐渐脱颖而出,被列为“贡品”而闻名天下。但现代真正意义上的宣纸应该始自宋末元初曹大三率族人迁泾县小岭后。曹大三及其族人对造纸原料进行了反复试验,后经几代人的努力,历约一个多世纪,终于在元末明初,以本地青檀皮纤维制浆造纸获得成功,又逐步试验并掌握了稻草制浆与皮浆、草浆掺和,按一定量配比的制纸法,“宣纸”诞生成型。所以宣纸又叫泾县宣纸。至现代,“宣纸”已是一个特定的名称,它不再是宣州(宣城)范围内所产纸的统称,更不是宣城区域以外任何地方生产的任何纸的名号。现在的“宣纸”,乃宣纸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关键词:宣纸,曹大三,青檀皮,沙田稻草,传承与发展,成型与成熟,传统制作技艺,泾县,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四、宣纸成型
宋末元初,曹大三率族人迁泾县小岭。《小岭曹氏宗谱》记载:“始祖大三公:春谷绿峰虬川百十一公之次子,行大三。自振铎公至此,凡七十四世,少英敏,卓有智猷。宋末时游至泾川,见小岭山水秀丽,风土淳朴,遂家焉。”又载:“泾,山邑也,故家大族往往聚居山谷间至数千户焉。邑西二十里曰小岭,曹氏居焉。曹为吾邑望族,其源自太平再迁至小岭,生齿繁夥,分徙一十三宅。然天地稀少,无可耕种,以蔡伦术为生业,故诵读之外,经商者多,人物富庶,宛若通都大邑。”又云:“且公为我子孙虑至深远也,见此系山陬,无可耕土,因贻蔡伦术于后,以为生计”。
曹大三于南宋末年迁居到小岭后,带领族人,“根据当地盛产青檀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就地取材,以纸业为生计”。此时青檀皮开始用于造纸,现代意义上的“宣纸”雏形出现。但是,“根据《小岭曹氏宗谱》记载,曹大三率全家刚到小岭,当地一片荒莽,条件十分艰苦。大三公在到小岭初期,忙于辟草开荒、垒堰造地、搭建屋舍。于是大三公数次回到绿岭虬川曹姓老家,请来强壮劳力,帮助一同开发,待初具定居条件后,老家人才逐步离去,以后,小岭曹氏才逐步发展起来。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确信,曹大三到小岭后的初期,宣纸生产只能是处在试制时期,不可能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经试制到成熟,需要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记载提及‘宣纸’的是明代中叶及其以后,这也说明此前没有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出现,因而也就没有有关宣纸的文献出现,这也进一步佐证了此时宣纸必然处于试制阶段”。
试制阶段的宣纸,是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戴家璋等人分析指出:因为曹氏家族是由构皮产纸区迁往泾县的,构皮与檀皮同为树皮制浆,工艺上有很多借鉴之处,而稻草制浆另具许多技术难点,故先用檀皮是种正常现象。但掺用稻草的时间不会晚很多。而且稻草浆的加入比例,经常是作为调整纸张质量及用途的手段”。
“曹大三及其族人对造纸原料,研究过用数十种树肤试验造纸,进行了反反复复的试验,为后裔的进一步研发积累了经验,后经几代人的努力,历约一个多世纪,终于在元末明初,以本地青檀皮纤维制浆造纸获得成功。…曹氏族人又逐步试验并掌握了稻草制浆与皮浆、草浆掺和,按一定量配比的制纸法,这样,便建立起小岭曹氏一套完整、系统、全面、合理的‘灰碱蒸煮、雨洗露炼、日曝氧漂’的制料和‘捞、晒、剪’环环相扣的制纸全过程宣纸生产工艺程序”。至此,现代所称真正意义上的“宣纸”诞生成型。
五、宣纸成熟
“元明之际,泾县小岭曹氏创制了宣纸,但在明宣德之前年左右的年代里尚不完全成熟。到明朝宣德年间(—)出现了由皇室监制的各种加工纸,这些加工纸的本色纸有多种,其中也有用宣纸作为本色纸来进行加工,于是就出现了一种陈清款宣纸。这种用宣纸作为本色纸加工的陈清款宣纸,是宣纸加工纸中的精品,有人称这种纸为“宣德纸”或更直接称为‘宣纸’”。
明代,宣纸生产进入重要发展阶段,工艺精益求精,品种规格日益增多。尤以宣德年间制造的宣纸为最优,赞誉宣纸的诗文亦屡见不鲜。明末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一文中说“永乐于江西造连七纸、奏本(纸)出铅山、榜纸出浙之常山、庐之英山。宣德五年(年)造素馨纸,印有洒金笺、五色金粉、磁青蜡笺。此外,薜涛笺则矾潢云母粉者。……松江潭笺、或仿宋藏经笺、渍荆川连、芨褶蜡砑者也。宣德陈清款,白楮皮、厚可揭三四张,声和而有穰。其桑皮者牙色,矾光者可书。今则棉(棉料纸)推兴国、泾县。敞邑桐城浮山左,亦抄楮皮结香纸。邵建则竹纸,顺昌纸,束纸则广信为佳,即奏本(纸)也”。
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指出:“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有贡笺、有棉料、式如榜纸,大小方幅可揭至三四张,边有‘宣德五年造素馨纸’印”。清代查慎行在《人海记》中记载:“宣德纸,有贡笺、有锦笺,边有‘宣德五年造素馨纸’印。又有白笺、洒金笺、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帘纸、磁青纸,以‘陈清款’为第一”,并赋诗赞:“小印分明宣德印,南唐西蜀价争传。侬家自爱陈清款,不取金花五色笺”。著名的“丈六宣”(又名“露皇宣”)就创制于此时,清代画家金农在其《冬心画竹题记》中有“宣德丈六名纸”的记载。这种巨型匹纸,长一丈六尺、宽八尺,是明宣德年间创制的最大张幅宣纸。丈六宣的生产,工艺性强、技术复杂、纸质优良、坚韧净洁,深受书画家珍视。
明代中期,宣纸便基本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制作,这个时期,是真正意义上宣纸的成熟期。“根据中国科学院王菊华等人的鉴定,明代中期的书法、绘画作品用纸中,同一张纸中出现了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的纤维,也就是说,到明代中期,就开始有了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的真正宣纸”。
六、泾县宣纸
唐时宣州的属县宣城、泾县、宁国均产纸。胡韫玉《纸说》云:“泾县古称宣州,产纸甲于全国,世谓之宣纸,宣城、宁国、泾县、太平皆能制造,故名宣纸。而泾县所产尤工。今则宣纸惟产于泾县,故又名泾县纸”。宋元明,泾县所产“宣纸”已成诸纸之翘楚。小岭曹氏利用小岭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经过几代人一百多年的艰苦努力,对宣纸的用料和制造技术进行了实质性的改良,使宣纸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进入成熟期。
应该说,宣纸成型于泾县,宣纸更成熟于泾县。明《长物志》有云:“周朝连七、观音、奏本、傍纸俱不佳,惟大内用细密洒金、五色粉笺、坚厚如板、砑光白玉。有印金花五色笺、有青纸如段素,俱可宝。近吴中洒金纸,松江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即宣纸四尺单)最佳”。泾县连四(泾县纸)因“最佳”已成为宣纸的代名词,明沈德符在《飞凫语略》文中直称宣纸为“泾县纸----”
清代,是宣纸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纸坊生产遍及皖南各地。泾县宣纸生产更得到长足发展,县西有小岭曹氏宣纸世家,生产日益繁荣;县东漕溪汪六吉等造纸大户,生产颇具规模。其时,泾县不仅生产出仿南唐澄心堂纸,还研制生产出玉版宣、煮锤、汪六吉等名贵品种。此时,宣纸开始进行分类按质料组织生产,共分有棉料、净皮和特净三大种类,生产有单宣、夹贡宣、罗纹宣、扎花、料半等20多种规格品种。同时还生产出多种多样多色加工宣纸产品,如虎皮宣、珊瑚宣、玉版宣、冰琅宣、云母宣、泥金宣、蝉翼宣等,名目繁多、各俱特色。
康熙间进士储在文宦游泾县作《罗纹纸赋》详尽记述了泾县小岭、漕溪等山区宣纸生产兴旺景象:“若夫泾素群推,种难悉指。山棱棱而秀簇,水泊泊而清驶。弥天谷树,阴连铜宝之云;匣地杵声,响入宣曹之里。精选则层岩似瀑,汇懲则孤村如市。度来白鹿,尺齐十一以同归;贡去黄龙,篚实万千而莫拟。固已轶玉版而无前,驾银光而直起。……越枫坑而西去,咸夸小岭之轻明;渡马渎以东来,并说曹溪之工致。志存自为,欣分瑜次之珍;雅好居奇,争拔波斯之帜。……歌曰:天生桂杨,开楮国兮,厥功避被,用靡极兮。千古而遥,畴比则兮,惟此泾川,迈新式兮。智巧绝殊,惊莫测兮,不绚而文,胜五色兮。洞洞瞩瞩,光涣泐兮。宛如棋布,泯白黑兮。复似星罗,辉南北兮。丝何纂纂,致偏直兮。藐彼越献,理胡侧兮。岂其龙梭,隐为织兮,敬仲虽神,阮亦逼兮。属在翰墨,胥关臆兮。传之无穷,宁有息兮。”
至现代,“宣纸”已是一个特定的名称,它不再是宣州(宣城)范围内所产纸的统称,更不是宣城区域以外任何地方生产的任何纸的名号。现在的“宣纸”,乃宣纸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只有严格用传统材料、按传统工艺和规定标准在泾县域内生产的纸才能叫“宣纸”。
即使在泾县,也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造纸企业被获准使用宣纸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年,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中国宣纸集团公司、泾县汪六吉宣纸有限公司、泾县汪同和宣纸有限公司、泾县金星宣纸有限公司、泾县李元宣纸厂等5户企业首批获准使用宣纸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年,泾县吉星(翔马)宣纸厂、泾县曹鸿记纸业有限公司、泾县红叶宣纸厂、泾县桃记宣纸有限公司、泾县双鹿宣纸有限公司、泾县玉泉宣纸纸业有限公司、泾县明星宣纸厂、泾县紫金楼宣纸厂、泾县小岭千年古宣宣纸厂等9户企业第二批获准使用宣纸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年,泾县金宣堂宣纸厂、泾县恒星宣纸厂等2户企业第三批获准使用宣纸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不得不感谢一代代的造纸人!在充分传承前人造纸工艺的基础上,泾县小岭曹姓在与当地汪姓、金姓、方姓、周姓等诸家族的共同努力下,使宣纸工艺进入一个再创造阶段,实现了一次宣纸生产大革命,宣纸也从诞生的近千年历程中,进入关键的成熟期。泾县所产宣纸也逐渐成为有别于他地所产的、独特的“泾县宣纸”,直至独据“宣纸”之名。
泾县宣纸,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象,它的诞生、传承与发展,体现了传统手工造纸业的精华所在,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和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深厚内涵;为促进书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在历代古籍文档及艺术精品的保存与传世以及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中,展示出了无限美妙的艺术风采。
参考书目1.《中国宣纸发祥地—丁家桥镇故事》2.《四库全书史部》3.《四库全书子部》4.《小岭曹氏宗谱》5.胡韫玉《林学斋丛刊》6.刘仁庆《中国书画纸》7.曹天生《千年小岭》8.曹天生《宣纸初识》9.周乃空《中国宣纸工艺》10.《泾县志》(清嘉庆版.点校本)11.《泾县志》(年版)12.《中国书法大辞典》
(作者系泾县文旅委退休干部,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