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杭州日报
《千年宣纸的这些事》王世衡著西泠印社出版社年6月
刘玉立
千百年来,一代代中国人在宣纸上挥毫泼墨,留下了大量的书画珍品和文书典籍,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宣纸仍然是表现中国书画艺术的最好载体,而在我所处的出版社,也依然保留着用宣纸手工制作古籍线装书的传统。每当我凝视宣纸那洁白如玉的色泽,摩挲其柔韧润滑的质感,总是心生欢喜。
一日,席间从一位泾县籍友人那听闻当地一位作家刚完成一本有关宣纸的书稿时,马上产生了兴趣。心动马上行动。和作者王世衡老师取得联系后,双方都觉得让西泠印社来出版有关宣纸的书真是生逢其时。宣纸和篆刻与中国的书画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者都代表了中国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名片,存在某种文化上的同源。而且,从泾县到杭州,从安徽到浙江,可以扩大宣纸文化的传播。出版意向迅即达成。
今年春节一过,我就收到了王世衡老师的书稿。初读下来,强烈感觉到他对宣纸的深情厚谊。王老师以散文与方志相结合的写法,写了一部通今合古的宣纸志,纵叙宣纸千余年历史,横陈其技艺主要方面,同时记述原料、产地、历代评价及传承。书写了千年宣纸如何行进于今日,这即是书名的由来。
后来见到王老师本人,了解到他已年过七旬,是和共和国一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富有家国情怀。和文字透出的感觉一样,王老师诚恳、质朴,不饰浮华,一谈到宣纸便滔滔不绝。“宣纸产业占据了泾县经济的半壁江山,我们都是宣纸养大的,对宣纸充满了感激之情。”王伯伯说道。聊起他最新采访的20余位还在做宣纸的人,他说“徽记宣纸”掌门人曹国安让他印象深刻,“要坚守”。
私以为,要了解一地的风物须由当地人讲述,那些基于记忆深处饱含情感的书写是外人无法企及的。王老师是土生土长的泾县人,且长期从事泾县地方志编纂工作,并致力于宣纸的文化写作和研究。在序言中,他写:“方志界有句名言,叫‘众手成志’,这本散文化的宣纸志,也确乎成于众人之手。”这也就不难理解,当初我曾建议要不要请宣纸界的相关研究专家为本书写序推荐时,王老师说:“不用了,没必要”。这是一本由“众泾县人”共同讲述的书,讲好他们每个人与宣纸的故事,表达他们对宣纸怀有的深深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就足够了。
在本书的封面设计过程中,我和作者、美编都觉得,一本讲宣纸的书当然应该和宣纸有关联,再怎么有关联,都不如让宣纸自己“现身说法”来得好。于是,我们联系了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他们二话没说就邮寄了一本宣纸纸样的小册子。美编在纸样中挑选了适合表现的四种宣纸,拼接设计成既像水波又像山峦的形态,寓意宣纸流淌千年而生生不息,高低彼伏则暗示了宣纸发展的曲折波澜,以及宣纸人对技艺精益求精,面对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
刚刚过去的8月,这本书入选浙江省委宣传部精选的浙版好书榜。我有些惊喜,也感到安慰,我为没有辜负作者的信任而长舒一口气。
做完这本书,我的思绪不由地飘向那被称为“汉家旧县,江左名区”的泾县。我期待踏上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去亲眼看看宣纸博物馆,亲手摸摸献身宣纸的青檀树,亲自体验一回宣纸的捞纸工艺。我相信,宣纸人会把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一代代传承和发扬下去,宣纸也将继续书写属于她们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