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泾县茂林吴氏分支肥东县吴家骥世系考

吴小元叶彩霞

第期

四、从泾县吴氏到肥东吴氏的重要人物

92世祖二:利生长子,讳文秀。生洪武癸丑年,娶汪氏,生子俊。

93世兴一:文秀子,讳俊,字衍庆,号裕昆。配氏赵,生子治涵,由宛陵城南泾县茂林迁合肥东乡,卜居青阳山南去城六十里。公妣合葬宅东黄栗村,子山午向兼壬丙。此为肥东吴氏之祖。

94世治涵:兴一子,字翠霭,号望岚。配氏朱生子二化、本。公妣生终失传,合葬宅东黄栗树,子山午向兼壬丙。

95世浩化:字变千,号廣育。配氏马,生子甲。公妣生终失传,俱葬宅东茔内,子午兼壬丙。

同治八年《泾县茂林安生公分谱》吴世教手抄本

96世尊甲:浩化子,字锡恩,号始达。配氏张,生子二:欲合、欲起,公妣生终失传,俱葬宅东茔内,子山午向兼壬丙。

97世欲起:尊甲次子,字流远,号静悠。生于嘉靖五年()三月初二日子时,配氏朱,生于嘉靖三年()十月十二日丑时,子正坤,女一归李姓。公终于嘉靖四十三年()十月十一巳时,妣终于隆庆五年()九月十一日未时,公妣合葬宅东老茔,子山午向煎壬丙。公行不由径,坐必端方,寡言笑,以文字重当世,一时从游之士皆后选焉。

98世正坤:欲起子,字协柔,号希贞。生于嘉靖二十七年()八月廿一日午时,配氏钱,生于嘉靖二十五年()子时,生子仁朝,继娶王氏,生子仁则,殇。女一归丁姓。公终于万历三十二年()四月十五子时,妣终于万历六年()八月十七日亥时,与公合葬宅东老茔,丑山未向。王妣终葬地失记。公性敦厚,好施舍,里党有贫乏者皆仰赖于公,遇公事则捐资以济,尝设席劝勉乡里,故远迩莫不曰公诚善人也。

99世仁朝:正绅子,邑庠生,字成诗,号倣白。生于嘉靖四十五年()五月初一丑时,配氏蒋,生于隆庆元年()六月初八日午时,生子義護,女一归孔姓。公终于万历三十三年()正月廿七日未时,妣终于万历三十年()十月廿二日申时,公妣合葬宅西黄栗树,寅山申向。有碑记。公性极敏,髫龄时即善诗文,好接纳,喜饮酒,每饮后必赋诗,故一时号公为诗酒先生。

世义护:仁朝子,郡增生,名攀蟾,字弼扶,号逸轩。生于万历十五年()九月十八子时,配氏方,与公同年二月十五未时生,生三子礼琏、礼琪、礼瑯。公终于崇正八年()十一月十七日午时,妣终于天启元年()四月廿五日辰时,与公合葬宅西黄栗树,寅山申向,有碑记。公善贻谋,守先待后,学重儒林。当时荐绅先生无不为之折节,居恒極孤恤寡,尝以敬宗收族为心,此仁孝所由致也而,公之品望益隆矣。

世礼琏:义护长子。字德隆,号商贵。生于万历三十一年()正月初十子时,配氏胡,生于万历三十年()二月十八日午时,全子万昌,继娶梅氏,生于万历三十四年()七月十三日巳时,生子万全。公终于康熙三年()四月初七日戍时,胡妣终失记,梅妣终于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三午时。公与二妣俱葬宅西老茔,寅山申向,有碑记。公性敏捷,喜饮酒赋诗,遇事善排解,修造乐捐助,故一乡皆推戴焉。

万昌:礼琏长子,业儒,字智词,号其雅。生于天启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午时,配氏凌,生于万历四十七年()八月十六子时。生二子道肫、道亹,女一归于赵。公终于康熙二十一年()九月初一日午时,享寿六十有三,妣终于康熙三十八年()三月十三日戍时,享奇八十有二。与公合葬宅西老茔,寅山申向,有碑记。公素梗介严正,乡里有不平事鸣于公,是非立剖,无不悦服,以去村中男妇见公至皆为趨避,其严毅正直有如此者。

世道肫:万昌长子,字信之,号乃孚。生于崇正十六年()八月十八日未时,配盛讳斌兴公女,生于崇正十六年()九月十一日午时,生四子明重、明谢、明媚、明伦。公终于康熙五十八年()九月初七未时,享寿七十有八,妣终于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廿二日酉时,享寿七十有五。公妣合葬宅西祖茔,寅山申向,有碑记。公继先大人志,为里党排解决,於理而不徇于情,居平好善乐施,名播远迩。晚年来心益慈惠,专以推解为务,尝备棺木以为贫不能葬者赒焉。

世明伦:道肫四子,字子先,号叙五。生于康熙二十八年()八月十九日午时,配毛公违仁三胞妹,生于康熙二十九年()十月初十日亥时,生二子廷瑜、廷衢,女一归胡公讳祝玉。继娶喻公讳金山胞妺,生于康熙三十七年()八月初八日酉时。公终于乾隆二十六年()八月廿九日未时,享寿七十有三,妣终于乾隆十一年()九月十三日戍时,得年五十有七,与公合葬宅西老茔,寅山申向,有碑记。喻妣终于乾隆六十年()二月十二日巳时,享寿九十有八,葬破塘堰,卯山酉向。公自徹诗书,理家务,仅有田数亩,衣食犹不甚充,而公处之裕如也。在乡党以温和,在家庭以勤俭,故时事渐丰,闾里称善。

世廷瑜:明伦长子,原各余,字凤周,讳一仪。生于雍正四年()十月廿九日辰时,配毛讳仁三公女,生于雍正四年()四月初十日子时,继配徐讳秉德公女,生于雍正八年()六月廿四日辰时,生二子元雄、元成,女一归朱讳炳郁。公终于乾隆廿九年()正月初六寅时,毛妣终于乾隆十四年()九月十五日戍时,与公合葬胡家岗蠏形地,午山子向,有碑记,石棹炉瓶。徐妣终于嘉庆十七年()四月初七日子时,享寿八十有三,亦附葬胡家岗蠏形地,老向。

世元成:廷瑜次子,太学生,捐名彬,字荣友,讳燮斋。生于乾隆廿六年()十二月廿四日子时,配毛讳振兴公女名纯藻公胞妹。生于乾隆廿九年()十月初三日申时,生四子开金、开衡、开睿、开悟,女一归朱讳鸾章。公终于道光六年()九月十二日申时,享寿六十有六岁,妣终道光廿四年()九月廿八日戍时,享寿八十有一,与公合葬张元九宅后顺骑龙地。丑未兼艮坤向,有碑记,棹炉瓶四至有界后,外朾祭田。

世开金:元成长子,太学生,名际初,字绍钦,讳丽堂。生于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三十日寅时,配盛讳稀年公女,生乾隆五十四年()正月初一日寅时,生二子运超、运泰,女一归汪名文焕。公终于咸丰八年()正月十九日丑时,享寿七十有二岁,妣终于道光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戍时,享年五十有五岁。公妣合葬岗南蚂蝗塘东茔内,亥已兼壬丙向,有碑记。

世运泰:开金次子,岁进士,贡名廉泉,字泰亨,号让亭。生于道光六年()七月二十九日寅时,同治三年()朱宗师岁试入学,旋列优等食餼。光绪戊寅年()龚宗师考取贡元,候选儒学正堂,配胡讳维义公女,生于道光五年()十一月初八日亥时,生五子克恭、克宽、克信、克敏、克惠,女二长归罗名荫培,次归丁卯科举人孔印昭馨长子郡庠生名宪廷,光绪癸未年()岁试入学,历任知县,升署甘肃兰山道尹。公终于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十六日午时,妣终于光绪十六年()十月十四日辰时。

世克信:运泰三子,字桂勋,号幹卿。指分河北县丞。生于咸丰七年()九月初八日丑时,配吴锦江女,生于咸丰十年()正月二十日未时,生二子显茂、显芳,显芳出嗣胞兄克宽,生女二长归从九品周良箴次子,次归黄少卿四子。继配孙氏,生同治甲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未时生子显蔚。公终于宣统三年()九月初八日亥时,吴妣终于光绪二十年()五月初九日巳时。公妣合葬于小王村东,囗山口向。孙妣终于民国三十年()十一月初四日申时,附葬小王村东,向同。

世显芳:克信次子,字文甫。生于光绪十六年()二月十二日亥时,配杨氏,生于光绪十七年()三月初一日丑时,生子家骥,家骥兼祧胞弟显蔚。公终于民国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酉时。

世家骥:字忠性,号德符。年3月26日出生于合肥东乡吴兴一村。

世邦国:家骥次子,生于民国二十九年()七月二十二日午时。娶章瑞珍,生子韬。

五、吴家骥其人

到了世吴忠性出生时,家境已很贫寒,生活非常困难。由于父亲吴显芳外出谋生且死得早(33岁去世),他只得寄养于本乡杨元三外祖父杨国虞家。杨是做生意的,替人家管账,收入不错。因此,童年的吴忠性在外祖父、外祖母的疼爱关怀下,生活无忧。   

吴忠性的启蒙读书很早,六岁时便在外祖父家私塾里学习《千字文》《百家姓》。自十一二岁时,相继师从赵衢九、本家堂叔吴显然、魏绍如,后又入本乡六家畈湖滨中学读书。这时的吴忠性已经十七岁了,并且结了婚,结束了他十多年的私塾生涯。   

受了十几年旧式教育,刚跨进新式学堂的吴忠性,感到压力太大。英文、数学、音乐、图画……过去从未接触过。求学心切的吴忠性白天随班听课,晚上随老师补习英文、数学,半年后因为经费短缺,私立湖滨中学又停办了。无奈之下,只得跟随补习的吴老师去了合肥,住在他家,随其继续学习,并增加物理、化学两门课。

报考测量学校被录取,年毕业后,吴忠性被分配到测量总局制图科清绘股工作,见习一年。年下半年被正式任命为三等测量佐测量员。年下半年,吴忠性离开桂林来到贵州平坝。

当时吴忠性的官阶已升为一等测量佐,担任地图审查员,负责制作五十万分之一的地图。因担任主编,计划、编绘规范、编图方法都是由吴忠性亲自起草制定。年秋,离开平坝,调到搬迁于贵州镇宁的中央测绘学校任教。

在母校任教的吴忠性主教绘图和画法几何,同时在外系兼教制图课。因家庭费用不敷,吴忠性又兼学校的数理化外文教师。每兼两节课4元,一周四节课8元,这对于全靠吴忠性一人薪水生活的六口之家(年元月又生了吴邦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不久,学校再迁贵阳,吴忠性在贵阳的一家中学教学。年,日本侵略军打到贵州,贵阳吃紧,各机关学校纷纷向重庆逃走。测量学校也向重庆方向迁移。吴忠性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家小和学校一道转移。后来测量学校在重庆北碚附近的澄江镇找到办学的地方,吴忠性一家人又随校迁到澄江。因租不到房,住在公家的一个很脏的小楼上。这时家里又添了小五吴邦復,加之小镇上无课可兼,生活十分艰难。所幸在贵阳兼课的那个中学也到了重庆,补发了兼课费,才解了燃眉之急。

抗日战争时期,在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艰难岁月里,七口之家虽然仅有吴忠性一个人的月薪收入,可由于他那贤惠勤劳的妻子吴翠的精打细算或做小买卖,或挖地种菜,才使得一家勉强温饱而少饥寒。   

当时测量学校要开办本科班,师资不足,决定派吴忠性去英国学习。年11月,吴忠性一行四人,由昆明坐飞机过缅甸,到达印度的加尔各答。在新德里以北的德拉顿印度测量科学技术中心学习。八个多月的刻苦学习和钻研,使得他们业务水平获得大幅度提高。回国后,吴忠性陆续在测量杂志上发表了数篇论文。

在印度学习考察期间,吴忠性不仅了解了印度测量法规和全印度的成图情况,也看到了他们对我国西藏、新疆地区所做的地图,将我国大片的国土画入他们的版图。有心的吴忠性买了许多地图和书籍带回国内。这就为他后来能用一周时间便绘出进军西南和西藏的地图打下了基础。

测量学校在南京的校址被日本飞机炸平了,年暂迁到原来中央大学在重庆沙坪坝的校址。年又迁移到江苏苏州。在路过芜湖时,吴忠性带领全家回到故乡长临河,前后住了一个月时间。到了苏州,吴忠性已升任测量学校制图科科主任兼主任教官,官价升到二等测量正。六家畈吴兴一村此时正修家谱,谱中完整地记录了他的官价。

解放后,驻在测绘系统的军代表,任命吴家骥为新成立的西南军区测绘分局制图科科长。当时解放军正准备进军西藏,需要进藏的行军路线图,并限期完成。吴忠性接受了这个任务后,发动全体作业人员,采取歇人不歇工,夜以继日加速赶制。吴忠性坐镇办公室指挥,七天七夜不回家,不睡觉,终于如期完成任务,受到了上级的好评。接着,吴忠性又主持编绘了西南军区百万分之一挂图,图幅面积很大,也是在短期内制成。当时身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李达将军,还把吴忠性请到军区,当面讲解地图的构成等相关问题。

在那段特殊时期,不发工资,每月仅给一元的津贴。吴忠性一家全靠过去节省下来的几个钱勉强度日。年仅五岁的小五邦复不幸患上了肺炎,因无钱看病,无药可医而死去的。年,由于部队负担过重,上级号召凡有家可归的可以将一部分家属送回故乡。吴忠性也是第一个响应组织上的号召,将母亲和大儿、三子送回家,以减轻负担。第二年评发工资,吴忠性月薪80元,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了,才将其母和三子邦胜接回,已是青年的长子邦杰便留在江苏其舅舅处上学。

吴忠性全家照

年,总参测绘局成立,局长亲自跑去重庆指名要调吴忠性去那工作,西南军区领导没有同意。当时,总参测绘局正准备编制全国五十万分之一陆海空军共用图,因调动不成,决定将这个任务的一半分配由西南军区来做。吴忠性坐飞机去北京领受了这个任务。

年,一纸调令又让吴忠性去刚组建的沈阳解放军测绘学校工作,从此,吴忠性又走上了测绘教育的工作岗位。

年吴忠性与曾世英、陈述彭合著《中国科学十年——地图制图学》一书;为国家大地图集写了《地图投影的选择和设计》一书;历次制图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以及论文主编出版也都是吴忠性亲自操刀。除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和频繁的学术活动之外,吴忠性在社会上还担任许多职务,如担任国家大地图集编委,中国测绘学会常务理事,测绘学报副主编等。由于他的勤奋和显著的成就,曾荣获三等功两次,总参系统先进工作者一次。年首次评定学衔时,吴忠性被评为高教四级副教授,年升为正教授。并于年入伍参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正式一员。

年吴忠性仍回总参测绘学校继续任教。恢复了工作的吴忠性,又积极地投身到教学工作中去,编写了一本三年制的《地图投影教材》,直到现在仍还在使用。担负一个高级班的教学工作。

年初,这位高校三级教授应享受副军职待遇的人,仅以团职身份回到了江苏常熟大儿子身边定居。

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总参测绘学院的新任领导也亲自来到常熟,登门邀请吴忠性重返校园。吴忠性又回到了总参测绘学院,被任命为制图系常务副主任,仍然负责全系的教学教研工作。

吴忠性回校后,开设制图自动化专业,学习运用计算机绘制地图,从模拟地图迈向数字制图,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在当时的国内还是新鲜事。吴忠性硬是凭着他的资历和威望,凭着他对工作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不断地申请经费,最终投资四百多万元购进大型计算机设备,以满足对教学的使用。卫星测量出现后,他又研究空间投影,以解决卫星底片成像转变为地图投影的技术问题。他还探索卫星空间移动轨迹如何表现在地图投影等方面问题,并撰写了专著。在这项研究中,他改变了用传统的数学演绎方法而为数学归纳法,既提高了灵活性,又具有概念性。因此,他被公认为该项学科在中国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因在学术上的突出成就,吴忠信的名字被编入《中国当代地球科学家大辞典》,年又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津贴。

吴忠性不仅是一位知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的学者,也是一个诲人不倦,学无止境的终生践行者。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然如此。这正如他的高足胡毓钜、高俊两位教授在年为吴忠性的《地图投影学与地图学论文集》一书合写的序言中所言:令人深为感动的是,吴教授在年退休以后,仍然笔耕不辍,年出版《数学制图学原理》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年吴忠性去世,享年87岁。

吴忠信故居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迁至肥东的吴氏一支作为泾县茂林吴氏的分支,在家族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吴家骥、邦国这样在学术界和政界有深刻影响力的人物,反映该家族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它也是泾县茂林吴氏的骄傲。独特的风水,昌盛的文风,使泾县茂林在千百年来素有“小小泾县城、大大茂林村”之美誉。邦国祖居之地茂林,成为昭示茂林吴氏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作者吴小元系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泾县吴氏文化研究会会长;作者叶彩霞系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泾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制作:童达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