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经济发展厚植绿色本底。扎实推进各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实现新突破,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取得实效,生态文明创建实现阶段性胜利。1-11月,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27.8微克/立方米,排名全省第2位,同比下降6.1%,优于省暂定目标(37.6微克/立方米)26.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4.0%,排名全省第2位,优于省暂定目标90.8%(3.2个百分点)。16个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93.8%,优良率%,县级以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全市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
优化项目环评审批,强化环境要素保障。一是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率先对各县市区环评审批委托授权,环评审批事项“应放尽放”。实行“预约式”上门帮办服务,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容缺受理”、“承诺审批”、“备案管理”,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今年1-11月,全市共审批各项项目个,平均压缩审批时限60%;积极探索环评改革举措,在郎溪经开区先行先试环评“打捆+承诺制审批”,大幅节省环评编、审时间和企业经营成本;全部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区域评估+环境标准”工作,成果将挂网公开,供入驻企业共享监测数据等便捷措施;创新总量管理制度,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审核程序及管理要求的通知》,统筹生态、水、大气、土壤等要素环境管理,全力保障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需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三线一单”成果应用,严控“两高”项目,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着力提升环境容量,避免“环境质量底线”约束对项目落地的影响。二是推进“环企直通车”行动。组织系统内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结对帮扶98家企业,为结对服务企业开展“集中问诊、入企开方”体检活动,建立“一企一账”清单,在宣城市组织召开全省首场“面对面”互动座谈会,有效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活动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累计走访企业家次,收集问题条,已解决条。作为全省唯一创新试点城市,全面实施“环企精准云普法”,普法小程序用户上线余人,覆盖家重点排污企业,推进普法工作与依法治污有机结合,促进企业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三是强化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优化企业环境评价体系,实施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全市年度省级参评企业家,市级参评企业81家,充分运用好环境信用评价结果,与环保资金申报、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和环保评先创优等挂钩,坚持以信用手段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严格环境执法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是加大“散乱污”企业的排查整治力度。今年1-12月,全市共排查“散乱污”企业71家,已完成整改65家,既为全市企业发展腾出上千亩土地和环境容量,同时有效减少了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助力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力度,积极做好“处罚后服务”工作。在对环境违法企业从严查处的同时,帮助地方和企业查明原因、分析问题、指导企业抓好整改工作,真正实现从单纯“查超标”向“查超标”和“帮达标”根本转变。实施包容审慎执法,对一些情节较轻的违法行为,及时交办、限期整改,开展帮扶指导。三是落实监管正面清单。结合宣城产业和区域环境特点,将家环保管理良好的保民生、保供给、保建设的行业,以及环境信用好、环境风险低等企业纳入环保执法正面清单管理,通过少去或不去现场执法检查,优化执法方式、推动分类管理、科学配置执法资源,实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一心一意埋头谋发展。
强化政策支持,不断创新优化工作方式。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年8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年5月,市环委办《关于印发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重点工作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9月,印发《宣城市全面推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度实施方案(试行)》等,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二是推行“环保管家”入园驻点服务。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环保管家”服务全覆盖,加强政策引导和业务管理,促使专业的环保管家团队为入园企业提供常态化、全方位的“环保体检”,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以全程保姆式服务为开发区企业发展解决环保制约难题。三是强化资金支持。近两年来,通过中央和省级各类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和储备,共争取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余万元,用于帮扶钢铁、水泥、火电等重点行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淘汰燃煤锅炉,推动工业窑炉深度治理和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引导企业实施绿色转型升级。四是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健全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工作落实机制,建立定期沟通对接制度,将博瑞特、皖南电机、五行动力新能源等公司纳入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重点培育企业和重点企业,泾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纳入“十四五”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园区,着力提升产业谋划、资源整合、对接服务、项目落地和环境营造能力,主动对接沟通省“双招双引”平台推送的项目,并及时跟踪反馈进展情况,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