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射手太史慈

各位朋友大家好啊,我想死你们啦!作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曹操的思想继承者,哲学文化的带头人,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东吴第一大将太史慈。

一、人物简介

太史慈(年—年),字子义,身长七尺七寸(约合现今1.78米),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名将,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官至建昌都尉。曾为救孔融而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援,原为刘繇(yáo)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克制刘磐(pán),委托他管理南方六县的要务。建安十一年(年),太史慈逝世,享年四十一岁。

二、英魂早逝意难平

看到一代名将太史慈去世时才41岁,不知大家和我有没有同样的疑问:子义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中的太史慈是在合肥之战(没错,就是之前的张辽威震逍遥津一役)中被张辽将计就计射杀,死时大叫:“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可谓死的壮烈。

《三国演义》:只听得城门外鸣锣击鼓,喊声大震。辽曰:“此是吴兵外应,可就计破之。”便令人于城门内放起一把火,众皆叫反,大开城门,放下吊桥。太史慈见城门大开,只道内变,挺枪纵马先入。城上一声炮响,乱箭射下,太史慈急退,身中数箭……比及屯住军马,太史慈病重;权使张昭等问安,太史慈大叫曰:“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但《三国志·太史慈传》中记载的却是病死的,与《三国演义》中的描述有很大出入。

《三国志·太史慈传》: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

分析来看,《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多带有英雄色彩和个人主义,“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所以太史慈在罗贯中的笔下是死于战场;但无疑《三国志》作为正史更加靠谱,子义确实是病死的,真正的人生中其实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吧。

《吴书》: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权甚悼惜之。

太史慈逝世前说的话倒是和《三国演义》中描述的类似:大丈夫就应当佩七尺长剑,朝见天子。现在壮志未遂,怎能死呢?

执剑上朝是武将至高的荣誉,可惜啊可惜!

三、孟德说

太史慈年少好学,机警过人,这点可以从他早年的两件事中看出来。

一件事是他担任东莱郡奏曹史(主奏议事)时送奏章,当时郡和州(都属三国时期行政区域,州比郡大一些)有纠纷,需要有司(官职,掌管刑赏)来判决,但是一般先告知给有司的比较有优势(这可能就是先入为主吧)。

《三国志·太史慈传》:少好学,仕郡奏曹史。会郡与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

当时太史慈二十一岁,还很年轻,他被任命前去送通章,日夜兼程,快马到达洛阳,在公车(官署名,掌宫中司马门的守卫、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等事务)门前等候。这时州吏也到了,于是太史慈心生一计,装作官员检查州吏的通章,趁机用刀把州吏的通章弄坏,还劝州吏逃跑,州吏跑了以后太史慈迂回把本郡的通章上交了,东莱郡胜!

《三国志·太史慈传》: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诣公车门,见州吏始欲求通。慈问曰:“君欲通章邪?”吏曰:“然。”问:“章安在?”曰:“车上。”慈曰:“章题署得无误邪?取来视之。”吏殊不知其东莱人也,因为取章。慈已先怀刀,便截败之。吏踊跃大呼,言“人坏我章!“慈将至车间,与语曰:“向使君不以章相与,吾亦无因得败之,是为吉凶祸福等耳,吾不独受此罪。岂若默然俱出去,可以存易亡,无事俱就刑辟。”吏言:“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慈答曰:“初受郡遣,但来视章通与未耳。吾用意太过,乃相败章。今还,亦恐以此见谴怒,故俱欲去尔。”吏然慈言,即日俱去。慈既与出城,因遁还通郡章。州家闻之,更遣吏通章,有司以格章之故不复见理,州受其短。

虽然太史慈经此出名于世,但后来太史慈一家为了躲避州家的迫害,搬家到了辽东。

《三国志·太史慈传》:由是知名,而为州家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另一件事就是北海救孔融中太史慈的突围方法,当时孔融带领军队驻扎在都昌,被黄巾军将领管亥(haì)围困,太史慈为报恩冲进重围面见孔融,让他出兵不肯。

《三国志·太史慈传》:慈留三日,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偪。

孔融想向平原君刘备求助,太史慈请求突围送信,于是每到天明就骑马出门,到战壕处插上箭靶,然后练习射箭。起初,黄巾军很惊骇,派出很多兵马防备,但后来日复一日,只见太史慈每天出来练习射箭,就渐渐没了防备,然后太史慈找准机会快马加鞭,追上来的人无不应弦而倒,就不敢有人追了,最后成功突出重围,得以求助刘备营救孔融。

《三国志·太史慈传》:于是严行蓐(rù)食(吃饱吃好),须明,便带鞬摄弓上马,将两骑自随,各作一的持之,开门直出。外围下左右人并惊骇,兵马互出。慈引马至城下堑内,植(树立)所持的(箭靶)各一,出射之,射之毕,径入门。明晨复如此,围下人或起或卧,慈复植的,射之毕,复入门。明晨复出如此,无复起者,于是下鞭马直突围中驰去。比贼觉知,慈行已过,又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故无敢追者。

虽然太史慈智勇双全,但是由于出身低微,未能得到重用,就连同乡的刘繇(you)(时任扬州刺史)都因怕用太史慈为大将军被幕僚讥笑而只敢让他做一名侦察兵。

《三国志·太史慈传》: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刘繇幕僚)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

这天太史慈一骑侦察,正巧在神亭碰上孙策一行人,由此发生了“太史慈神亭酣战小霸王”的传奇事迹。孙策手下的都是黄盖、韩当等十三个将领,然而太史慈毫不畏惧,直接上和孙策决斗,孙策长枪刺中太史慈的马,夺了太史慈背后的手戟,而太史慈则抢到了孙策的头盔。

《三国志·太史慈传》: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móu)。

两人一直打到双方兵马到来才分开,可谓是不分胜负。

《三国志·太史慈传》: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

后来刘繇逃到芜湖的山中,太史慈进驻泾县,孙策亲率军讨伐,最后活捉了太史慈。孙策一见太史慈就给他解开了绳子,握手言和,誓言天下共闯之,子义终于遇到了明主。

《三国志·太史慈传》: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于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jīng)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

当即拜太史慈为折冲中郎将,授兵权。

《三国志·太史慈传》: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

再后来刘繇逃亡豫章,手下万余士兵没有所属,孙策派太史慈前往安抚,有人说太史慈此去必然不再回来,但孙策不信。饯别子义时问,何时能回来,太史慈说不到六十天,果然如期而返。太史慈之忠义,可见一斑。

《三国志·太史慈传》:后刘繇亡于豫章,士众万馀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

太史慈跟随孙策平定东吴,扫除贼寇,尤其以统六县拒刘磐为人称赞。

《三国志·太史慈传》: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于艾、西安诸县。策于是分海昬(hūn)、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诸将拒磐。磐绝迹不复为寇。

太史慈之人,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一世之豪杰也。然早年怀才不遇,后终遇明主,横扫东吴,除寇荡贼,拒刘磐,但可惜英年早逝,不能“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可惜啊可惜!如若太史慈活着,东吴或许不会那么早灭亡。

四、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本期《孟德说三国》的全部内容啦!

本期就到这里,希望大家多多收藏支持,码字不易,我们下期再见,拜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