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天大案背景下的低调状元齐鲁状元系列三

大清康熙五十一年(年)壬辰科状元,乃江苏苏州人氏王世琛。

之所以把王世琛作为与山东有关的状元进行介绍,是因为他担任过清代山东省的最高教育长官——学政。清代担任过山东学政,或者其它职务的状元,有好多位。至于做过山东乡试主考官这类临时性工作的,也有不少。但其中有些人,史籍只是称他们在山东任过职,并无具体事迹记载。对于这种情况,本系列将不做介绍。因为无具体事迹记载,说明他们在山东的政绩不突出,没有为齐鲁父老做出过什么值得一说的贡献。

在本科会试、殿试的前不久,发生了一起历史著名的科场舞弊大案。此案虽说与本篇的主人公没有多大关系,但因为在科举史上很有名,况且王世琛又是此案背景下的状元得主,因而也值得顺便在此简单介绍一下。更有意思的是,此案与大作家、名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爷爷曹寅,有着比较直接的关系。

康熙五十年(年)辛卯科江南乡试放榜之后,考生们发现,很多不学无术的富商土豪子弟都榜上有名,一些素有才名的人却落榜了。于是,大家便觉得其中大有名堂。议论纷纷之余,许多落榜考生的情绪就有些失控。他们先是成群结队地冲到主考官左必蕃家讨说法,盛怒之下,竟把他家的祠堂给拆毁了。后来,又是结队游行、又是贴大字报小标语的,讽刺揭露此次考试的舞弊行为。其中,有这样一副有才的对联:“左丘明双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左丘明,影射主考官左必蕃;赵子龙,影射副主考赵晋。有人还把江南贡院的“贡院”二字,涂改为“卖完”。“贡院”与“卖完”这两个词的繁体写法,还真是比较近似一些。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已经演变为一场失控的群体性事件了。

发现这些情况之后,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和苏州的一个官员,便开始不断给康熙打小报告。此时曹寅的公开身份,是江宁织造。私底下,曹寅兼任着康熙的密探,负责秘密监督江南一带官员的言行举止。康熙接到密报之后,就下令有关部门对此事进行查处。查处的过程异常艰难复杂,朝廷曾经两换钦差、三度审理,方才结案。

在此案的审理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插曲。早就结下梁子的两江总督噶礼和江苏巡抚张伯行,因为对案件的处理意见不同,互相向康熙打开了对方的小报告。你指责我失职渎职不作为,我揭发你贪污受贿啥都干。作为堂堂总督的噶礼,屁股底下确实不干净。

一次案情分析会议结束之后,噶礼张伯行两人,由于言语不和,竟在政府办公大院门外上演了一出全武行。先是噶礼一记老拳挥了过来,后是张伯行撩起飞脚侧踹过去。于是,史籍中就有了这样的记载:“噶躯雄壮,张亦魁梧,噶不能胜,被张公踢倒乱滚。”这些文字,读来不禁让人哑然失笑。堂堂封疆大吏,一旦急了眼,所作所为竟然也跟市井混混、泼妇无赖差不多!

此案查处的最后结果是,本次考试确有重大舞弊行为。副主考赵晋、考官王曰俞和方名三人,被判斩立决。三名情节严重的舞弊考生、三名性质恶劣的中间行贿人均判绞监候,失职主考官左必蕃予以撤职。赵晋被宣判之后,没等到押赴刑场执行,就先行自我了断,在监狱里畏罪自杀了。

此案还牵扯到安徽巡抚叶九思、泾县知县陈天立。他们受一些考生的请托,在疏通考试主管官员的同时,也有坐地分赃的不法行为。因为案发后一个病死、一个上吊自杀,不再予以追究。那个试图包庇舞弊罪犯的贪官噶礼,也被康熙摘了乌纱帽。为官清廉但行为不当的张伯行,则受了个革职留任的处分。

一次科场舞弊行为,导致数人被杀头,还有一些人受到了撤职、坐牢,以及终身取消科举考试资格等惩处。其中有的人的官职,还不是一般的高。因而,算得上是科举史上的一桩惊天大案。此案的办理过程说明,古代的科举考试,也是有真事儿的,并不都是随心所欲瞎胡来。

如今有些人在论及蒲松龄等名人,科举屡试不第的原因时,经常使用诸如“社会黑暗、官场腐败、科场不公”等词汇,其实不太全面准确,更不客观。士子科举屡试不第,也有自身的原因,不能全怪政府。就拿当今的高考来说,在同样一种制度下,有些人能考好、有些人考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简单地指责高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高考胜出者是高分低能,显然有失公允。

好了,此事告一段落,话归正题。本科状元王世琛的家学渊源,是相当深厚的。王世琛有一位大约是六七世之前的老祖先,乃大明成化十一年(年)乙未科探花获得者,名叫王鏊。王世琛的父亲王铨,虽说只是以举人身份做过一个小官,但在当时却是一位以书画精妙、文章出众而著称的文化名人。所以,王世琛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可想而知的事情。

王世琛家居苏州东山,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教育传统,学子们的科举考试很出色。仅在明清两代,就出了四十多位进士,素有“进士之乡”之美誉。前些年,当地有关部门将明代一座状元府修缮一新,对游人开放,其中陈列了明初状元施槃、清代状元王世琛等科举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文物。与此同时,还举办了一个“状元文化旅游节”。节日期间,凡苏州市辖区内的高考和中考考生,均可凭准考证免费参观状元府。由此可以想见,如今这里的学生们,高考的总体成绩也一定不会错。中国的考试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啊。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生长在这样的地方,再加上自身的努力,王世琛取得科举的成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他的科举之路比较顺畅,早早就考取了秀才、举人身份。高中状元的时候,年方三十二岁,称得上是年轻有为。

王世琛为人谦虚,是个比较低调的人。在有人根据野史传说一类东西编造的演义类小说中,有关于王世琛进京赶考的一些情节描写。说是他在考试之前,曾经应邀参加过一次京城的文友聚会,在座的有少年乾隆(此时距离他做皇帝还有好多年)、前科状元赵熊诏等人。席间,一位朋友指着王世琛对大家说,“此人可是个江南大才子啊,过几天就要参加会试了。这一回,他准能闹个一甲前三,没准儿状元就归他了。”这番话虽属恭维之语,但后来却真就成为了现实。

尽管席间喝了不少酒,但王世琛的脑子依然比较清醒。一听这话,他赶忙站起来向各位连连作揖,然后很谦虚地说,“没有没有,我学养不够深厚,准备得也很不充分,参加这次考试没有太高的期望值,能够被录取就很不错了。最多能进个二甲,就算烧了高香了。”

演义归演义,王世琛的“低调状元”头衔,版权并不是笔者的。王世琛的低调谦虚,是上了史书的。“为人朴实无华,书画俱佳,秘不示人,多不署名”,史籍如此评价他。也就是说,王世琛的书法、绘画水平也不低,但纯属业余爱好,并不因此而耽误正事。他画了画、写了字,只是用来自我欣赏,一般不送人,更不用说是拿来换钱花了。按说以他状元的身份,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就是万不得已送人幅字画啥的,也从不署名显摆。从这一点来看,王世琛确实是个低调谦虚的老实人。

在官场上,低调谦虚的人做事也不易。有的野史演义称,王世琛当了状元以后,有段时间曾被选去给皇宫里的阿哥们上辅导课。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因为脾气好压不住场,一群阿哥们各唱各的调,整个课堂秩序就乱了套。此时,雍正皇帝恰好偷偷在门外旁听。看到王世琛把课上成这个样子,他就很生气。这不就是个窝囊废嘛,怎么能给皇子们当好老师?一怒之下,雍正就撤销了王老师的教职。那帮阿哥们于心不忍,还帮自己的老师好一通求情。

虽说这件事无正史史料佐证,但雍正这位最高领导很难伺候,则是确定无疑的。他疑心很重,又自以为是,还有工作狂的倾向。在这样的人手下混事,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以王世琛所处的地位而言,这项工作确实不好做。如果严格管理、不讲情面,这帮阿哥将来不论是谁接班做了皇帝,难保不会像万历对待张居正那样记仇报复。而听之任之、放任自流,雍正又会觉得是在偷工减料、不负责任。所以,这份工作不做,对王世琛来讲也未必是件坏事。

在雍正年间,王世琛受中央政府委派,担任过山东省的最高教育长官(学政)。史载,在山东工作期间,王世琛认真负责,勤恳敬业,所作所为颇受朝野好评。他大力提倡脚踏实地、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着力扭转华而不实、虚夸浮躁的不良习气,使山东的学术空气和氛围为之一变,对于全面提高山东的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山东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遗憾的是,史籍中并无这方面的具体事例记载,使笔者没有了议论发挥的空间。

历史浩如烟海,个人渺小如沙。史籍对于官员们的事迹记载,自然惜字如金。在山东并不太长的任职时间内,王世琛能在历史上留下这样一段记录,已属不易。清代齐鲁学子的科举考试成绩,之所以明显要好于明代,大约是与黄叔琳、王世琛这些杰出的教育官员,在山东卓有成效的工作分不开的。黄叔琳是位大清科举探花得主,比王世琛早二十多年金榜题名。黄叔琳在当时有“巨儒”之称,也担任过山东学政职务。在任期间认真敬业,为山东的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口碑甚佳。

虽说雍正不好伺候,但王世琛毕竟是个勤奋敬业、清廉自律的好官。这样的官员,只要不犯“文字狱”方面的重大政治错误,雍正一般还是会用的。所以他在为雍正打工的那些年里,倒也被提拔过几次,先后担任过翰林院的侍讲、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等职务。王世琛就是以詹事府少詹事的身份,兼任的山东学政。

在清代,詹事府原是管理太子宫内事务的机构。但自雍正皇帝以后不立太子,詹事府转变为皇帝安置文学侍从,以及预备升转翰林院任职的单位。此后的詹事府,逐渐变成了一个虚设的非实体性机构。詹事府一把手为詹事,正三品。少詹事是詹事府的副职,正四品。

在詹事府少詹事兼山东学政这个职位上,王世琛只干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便不幸因病逝世,年仅四十九岁。如果他能多干几年,没准对山东教育事业的贡献会更大,齐鲁学子的科举考试成绩也会更好一些。

作者简介:王离京,笔名谷荻,男,山东寿光人,年生于北京,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知青、工人、教师、机关干部,曾任山东警察学院副院长,二级警监。散文作家,系中国作协会员,发表出版作品累计三百余万字,多次获奖并入选多种选本。相关作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两度入选山东省中小学生寒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前十位重点推荐书目。

壹点号谷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