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纸比黄金还贵,被称为纸中之王。
制作这种宣纸需要几十个人用两年时间才能生产一张,全世界只有中国能造。
用这种纸绘制的书画能够保存千年不腐,不坏,而中国国画也只能用这种纸才能画出墨染丹青的韵味。
价值上亿的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用的就是这种珍贵的纸。
这种比黄金还贵的纸就是安徽泾县宣纸。
这种宣纸的制作技艺不仅是国家级非遗,更是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全世界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最高等级宣纸。
那么它为什么如此宝贵呢?
泾县是这种宣纸的原产地,即使在现代机械造纸的冲击下,纯手工制造的宣纸也始终不曾被取代。
这是因为只有宣纸才能做到独特的润墨和洇化的效果,没有宣纸,就没有书法与国画的辉煌,并且宣纸耐老化,不变色,百折不损,一纸长寿千年。
宣纸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清晨当雄鸡第一遍打鸣时,工人们就开始准备第一道工序了,他们要挑着斤重的沙田稻草和青檀树皮,艰难地爬上45度的山坡,将这些原料摊晒在山头阳坡上。
经过长时间的阳光暴晒,原料被自然漂白,才能用于制作宣纸,晒好的树皮,稻草,经过反复捶打,做成浆版。
之后,就可以进行宣纸制作中最重要的捞纸环节。这也是最为壮观的一个环节,几十人随着洪亮的号子,整齐划一的晃动竹帘,通过听水的声音感知竹帘晃动的韵律。
让水池中的纸浆均匀地从竹帘拉上一头流到另一头,在竹帘的反复起落中,所有人的动作必须高度统一,哪怕有一个人失误都会导致纸的薄厚不一,成为毫无价值的废品。
捞出这样一张宽3.3米,长11米,有三层楼高的三丈三巨幅宣纸需要44名工人,齐心协力摇晃竹帘数十次才能完成。
这也是目前最大的宣纸,已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捞出一张完整的纸后,还要经历晒纸,剪纸,裁剪等工序,才能得到一张洁白稠密,纹理纯净的合格宣纸。
有人可能会说,都什么年代了,怎么不用机器替代手工呢?
之所以不采用机器替代,并不是当地人一味守旧,而是他们曾经尝试过用机器制造宣纸,但做出来纸根本达不到书画大家们对墨汁洇染微妙变化的需求。
制作这种宣纸的一名工人需要四五年才能熟练掌握其中一个环节,无法被机器替代的工匠们是宣纸真正宝贵的地方,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因为有宣纸才能保存至今。
守护文化,传承文化,这便是中国宣纸背后千年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