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海平江苏报道
“老伴在南京的孩子家出门买菜时,我正好从句容家出发。到了南京,老伴饭菜刚烧好。”从句容某学校退休的叶老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两地全程是“公交+地铁”,用了不到1个半小时,而且可刷免费的老年卡。
所谓“地铁”,是句容城际铁路(南京地铁S6号线)+2号线(南京地铁)。S6号线是南京地铁在年底开通的第一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南京—镇江句容市),这让南京都市圈实现了轨道上的共建,也使得宁句同城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更为全国都市圈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借鉴。宁句城际开通后,3天流量近20万人次。
在宁句城际开通的同一年,宁扬、宁马和宁滁三条城际轨道在南京都市圈范围内开工建设,“一日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加速形成。
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原则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这是全国第一个获得国家层面批复的都市圈发展规划。
与其他都市圈中心城市绝大多数位于本省地理中心位置不同的是,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其位置偏西南,且与安徽省多个城市接壤。按国家发改委的复函精神,作为全国首个获国家批复的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最重要的是探索“跨区域协调”,既要谋自身发展,又要发挥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既要为长三角一体化作出榜样和实践,更要为全国都市圈建设先行先试。正因如此,坚持交通先行,合聚互联互通便利,成为南京都市圈获批一年来建设中的首要原则之一。
作为一个跨省协作的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至目前定格为“8+2”格局:即8个地级市(江苏省的南京、镇江、扬州、淮安,安徽省的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和江苏省常州市的溧阳市(县级市)、金坛区,总面积约6.6万平方公里。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年,南京都市圈10个地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亿元,较年增加亿元,总量占全国比重为4.1%,有8个地区的GDP增速高于全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3万元;全年度都市圈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45亿元,增长22.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达到或超过全国。特别是到年一季度末,10个地区的经济总量接近1.1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4.3%,位居全国都市圈前列。
在日前召开的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指出,随着“十四五”的深入,南京都市圈要扛起“探路之责”,要合力“实现应对疫情、促进消费回升、推动集群强链、增进民生福祉”。
年,南京都市圈获批一周年后,如何向纵深推进、加快突破?
跨省协调:从民生处着手
对于此前南京都市圈规划的获批,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林康表示,这是一个上下联动、两省协作的高质量成果。
除去经济总量等数据外,在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主要参与人、中科院南京地湖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伟研究员看来,自正式获批后,南京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体现出了高质量。
一方面,从产业结构看,年都市圈的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国比重的2.4%、4.5%、4.0%,其中工业成为地区在疫情下维持经济稳定的核心。具体看,年,都市圈10个地区中有9个地区的工业投资增幅高于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66亿元,占全国比重为3.6%;规上服务业利润总额.13亿元,增长18.7%,高于全国5.3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年都市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4.2%,同比年提高0.1个百分点。衡量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指标外资外贸表现抢眼,尤其是都市圈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4亿美元,同比增长8.1%。
南京市发改委区域处人士表示,随着南京都市圈产业强链补链协同推进,产业结构将持续优化。
江苏省社科院副研究员何雨则认为,在南京都市圈一系列的数据背后,在交通先行的基础上,“跨省协调”的着眼点在于基本民生领域的共享和共建。
医疗领域,通过南京都市圈预医院超过90家,实现了10个地区的全覆盖。还制定了南京都市圈城市政务服务首批高频通办事项清单,项群众急需的服务事项接入“跨省通办”,61项高频政务服务实现“南京都市圈通办”。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在我们举办的各种路演中,来自南京都市圈城市的优质企业越来越多,很多企业拿到了投资,计划年下半年建立专场。”江苏省基金联盟会员单薇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推动建立统一人力资源市场上,因各地都很重视且有投入,都市圈的各种路演、招聘会、创业大赛、职业培训等都实现了共办、共享。
与其他都市圈不同的是,通过横向的长江、纵向的淮河,南京都市圈被这两大水系紧密联系在一起。长三角一体化决策咨询专家、中科院南京地湖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表示,南京都市圈基于南京沿江发展联盟和经济区域的基础。
因此,“在跨区域协调中,成员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共同贯彻,是建设中最容易取得共识的领域。”上述南京发改委区域处人士表示,经过共同努力,长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主要流入长江的支流全部消除劣V类水体。
在这一理念下,都市圈成员实现了大气联防联治,共同开展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犯罪专项行动,共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其中,南京、镇江、常州、滁州等市联合实施流域横向生态保护合作及跨界水环境区域补偿,推进跨界河道治理和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
此外,为更好推动和加快跨省诸多工作的建设,仿效长三角一体化中的“长三角办”,“南京都市圈建设办公室”在年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上揭牌,作为各项工作统筹协调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办事机构,即将实现实体化运作、集中办公。
根据定位,都市圈建设办公室将全力统筹协调各成员城市积极推进都市圈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协作、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具体工作,这将极大提升都市圈的办事效率。
在跨区域制度建设上,南京都市圈做出不少探索。如,南京地铁执行的文明公约等一样适用在S6号线全域,且未来的宁滁、宁马、宁扬等跨市、跨省列车运营也一并遵守。
集群强链:科研飞地先行
与看得见、摸得着、能享受的民生领域相比,南京都市圈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与重组处于“刚跨出一步”的阶段。
作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南京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获科技部批复、紫金山实验室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等重要区域创新动作,使得都市圈各城市推动南京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为了行动中的共识。
中心城市如何让这些兼具公共和市场两重特点的优质创新载体和研发平台带动周边?
“从实践中看,都市圈成员到南京来共建研发平台,做创新飞地,比南京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平台走出去落户效果要好。”孙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这主要是因为科创平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高级人才,还需要区域有较好的产业基础、科研基础等,如果在南京建立科创飞地,这对非中心城市的县域来说更能节约支出。
同时,这也是推进都市圈建设的新理念。“过去的区域产业合作,基本都是通过城市间共建产业园区,推动中心城市的低端产业转移,但是创新资源则可以反过来。”孙伟解释,这是南京都市圈新一轮发展中创新融合的具体体现。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都市圈成员城市在联席会上签署的《产业“集群强链”行动方案》中,就提出了利用在南京的科创载体,持续探索联合招商、共同开发、利税共享的产业合作机制,推动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建设,联合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生态绿色的重大功能性合作平台。
简言之,在科技创新上,经济总量、投入等未必在本行政辖区内,只要在南京都市圈范围内,各成员城市也能享受到“产出”。
比如,南京与镇江协同编制G产业创新走廊发展规划,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挂牌运行,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等。
在过去的共同抗击疫情中,就有来自都市圈城市的33家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开放供应链供需对接,尤其是龙头企业快速积极争当“链主”,将区域内的很多企业纳入到上下游产业链中。安徽某市在疫情期间发挥农业优势,协同协作的产业,建成20个省级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保障都市圈城市供应、带动农民增收。
上述南京发改委人士向记者透露,在装备制造产业供应链上,“很多企业通过‘都市圈创新生态图谱’了解到,原来区域内距离这么近就有自己需要的产品和生产企业。”
冲击百强:县域如何利用中心城市资源
在年第一季度南京都市圈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上升到4.3%后,又有哪些县域在中心城市南京的带动下,能够冲击全国百强县?
到年底,南京都市圈拥有11个县级市和16个县,其中,县级市丹阳、扬中、句容、仪征、高邮、溧阳和宝应县等7个县(市),按年经济总量排名都已进入全国百强县(市)。
国家发展改革委推进城镇化工作办公室综合组组长吴越涛在年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上视频致辞时表示,希望南京都市圈在更好发挥南京辐射周边城市作用、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上走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
目前看,距离中心城市南京越近尤其是接壤的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潜力更大。因打通“断头路”以及基础设施通联后,这些地区近几年开发的房地产吸引了很多南京人购买和居住。
通过查阅各地县(市)统计公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倘若按年度各地经济总量计算,全国范围内排第位的是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其经济总量为.44亿元。
南京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域,经济总量明显呈现为阶梯式格局。
具体看,年度经济总量在亿元以下的有6个县(市),且全集中在安徽省,分别为明光市(.44亿元,隶属滁州市)、含山县(.02亿元,隶属马鞍山市),以及隶属宣城市的郎溪县(.53亿元)、泾县(.86亿元)、绩溪县(.32亿元)、旌德县(61.91亿元)。
经济总量在亿-亿元区间的有7个,其中江苏省淮安市1个,为金湖县(.51亿元);另6个都集中在安徽省,分别为广德市(.7亿元,隶属宣城市)、来安县(.73亿元,隶属滁州市)、定远县(.84亿元,隶属滁州市)、南陵县(亿元,隶属芜湖市)、和县(.45亿元,隶属马鞍山市)、全椒县(.29亿元,隶属滁州市)。
经济总量在亿-亿元区间的都在安徽省,为凤阳县(.53亿元,隶属滁州市)、宁国市(.7亿元,隶属宣城市)。
经济总量在亿-亿元的有3个,2个在安徽,分别是无为市(.76亿元,隶属芜湖市)、当涂县(.98亿元,隶属马鞍山市),以及在江苏省淮安市的盱眙县(.94亿元)。
至于亿-亿元区间的县域,只有2个,即是涟水县(.48亿元,隶属江苏淮安市)、天长市(.5亿元,隶属安徽滁州市)。进入“十四五”后,江苏和安徽的这两个县市,最有可能在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下冲击百强县(市)榜单。
多位受访学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要更好地利用都市圈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对都市圈的县域而言,在“十四五”期间,一定要抓住属于自身的特色产业,积极纳入到中心城市的产业链环节中,利用其优质资源,确保在追求都市圈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以行稳致远的心态发展本地经济。
孙伟认为,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了共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方向,围绕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材料、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重点领域,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万亿级、五千亿级产业集群。现在看来,这些重点领域在都市圈成员城市规划中都有涉及,建议县域根据自身实际和基础优势,确定少数重点发展产业集中发力,以资源整合和链接融合为重点,更好与中心城市分工协作,这样才能获得更为持续的都市圈发展红利。
(作者:王海平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