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蒙白衣渡江的经过,及其暴病去世的真相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走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

三国良将系列之吕蒙(尾声,其二)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吕蒙重大事件之十七——称病回建业,暗中布局

上篇说道鲁肃去世,吕蒙接手荆州军务。吕蒙历来主张对刘备集团强硬,因此孙权这个任命代表着东吴集团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

早在鲁肃尚在之时,孙权曾与吕蒙进行过用兵方向的讨论。赤壁之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孙权始终把注意力放在江东的正北方,即徐州方向。吕蒙就分析道:“如今曹操远在河北,击破袁家兄弟时间不长,忙着安抚幽州和冀州,短时间还不会来对付我们。徐州本地守军力量不足,我们必定能够拿下。然而徐州地势平坦,是便于骑兵驰骋的地方,主公现在攻下徐州,曹操必定马上来争。即使我们拿出七八万人来守,说实话也未必是曹操的对手。不如改为进攻关羽,全面掌控长江,形势才更加有利。”

孙权觉得吕蒙说的很有道理。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似乎鲁肃的战略更加稳妥,而且鲁肃作为当初降曹派大行其道时力主抗曹的关键人物,分量还是比当时的吕蒙要重。加上周瑜遗言请求鲁肃继任,各方面来看孙权还是应该信任鲁肃。

只是随着形势变化,尤其刘备拿下益州后势力已不在江东之下,原先的小弟隐隐有成为大哥的趋势,再一位对刘备委曲求全已经不符合孙权的利益。

《三国志·吕蒙传》载:及蒙代肃,初至陆口,外倍修恩厚,与羽结好。

当然,尽管吕蒙前往荆州是准备对关羽动手,但表面的友好亲善仍然要做。毕竟双方名义上还是盟友,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一面与关羽搞好关系,一面加强军备,这并不矛盾,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吕蒙的处事风格向来都非常灵活。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关羽北上攻打襄阳、樊城,同时在公安、江陵留有重兵防守。吕蒙便向孙权上疏道:“关羽北伐却在后方留有重兵,必定是担心我偷袭。正好我经常生病,身体不太好,请求主公允许我带点士兵回建业治病。关羽听说我走了,必定撤走守军以加强襄阳前线。到时我军可以从长江上长驱直入,趁其守备空虚一举拿下南郡,还能擒获关羽。”

于是孙权公开宣布吕蒙因身体原因不能胜任,将其召回建业。关羽果然相信了,也果然放松了警惕,将南郡守军调往前线。

吕蒙重大事件之十八——推荐陆逊接任

吕蒙回到建业自然要与孙权商议攻取荆州大计,但有一人却抢在孙权之前见到吕蒙,这次会面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个人便是陆逊。

陆逊以探病为名见到吕蒙,问道:“关羽与吕将军相邻,将军怎么回来了,这样荆州形势岂不很危险?”吕蒙答道:“你说的都对,可是我病得太重,只能回来修养啊。”

陆逊继续说道:“关羽向来自恃骁勇,盛气凌人。现在刚刚立下大功,更加志得意满,眼里只有北伐,不会注意我们的行动。现在又听说将军生病,必定更加没有防备。我们应该出其不意,将其一举拿下。将军见到主公,应该好好谋划一番啊。”

陆逊的话与吕蒙不谋而合,但吕蒙心里暗暗惊叹,表面却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淡淡地答道:“关羽实在勇猛,而且在荆州经营多年,恩威并行,现在又北伐立功势头正盛,哪是那么容易攻打的啊。”

这就是吕蒙在故意拿陆逊开涮了。第一,陆逊主动找吕蒙大谈讨伐关羽,潜台词当然是希望自己能在其中担任个重要职务。第二,吕蒙当然知道陆逊在想什么,可自己一向以足智多谋闻名,今天却被陆逊抢先说出攻取荆州,自己要是说“俺也一样”,那就太便宜陆逊了。

于是乎,聪明人吕蒙故意不对陆逊透露实情,其实是有聪明人小小的“斗智”情结在里面。表面上自己没听陆逊的,先让他失望一会儿,再给他个惊喜,让他明白姜还是老的辣。

吕蒙见到孙权,孙权便问:“你现在回来了,那么谁能够接任呢?”吕蒙便答:“陆逊深谋远虑,非常有才能,我认为他一定可堪大任。而且陆逊现在没什么名气,正好不会被关羽顾忌,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了。如果用陆逊,主公要让他韬光养晦,暗中观察关羽守军动向,时机成熟就能够获胜。”

吕蒙当着陆逊的面什么都不说,却在孙权面前极力称赞陆逊,甚至强力推荐陆逊接替自己。正如笔者上面说的,吕蒙是个多谋善变的人,这样的人时不时就会搞点“恶趣味”出来。本来完全可以跟陆逊实话实说,如同当年与鲁肃推心置腹那样,却非要逗一逗陆逊,看来聪明人的脑回路真是有些与众不同。

于是乎孙权拜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接替吕蒙成为孙权集团在荆州的主帅。

陆逊

吕蒙重大事件之十九——孙权的决心

上起春秋,下至明清,古代历史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历史典故多如牛毛。就单拿汉末三国时期来说,公孙瓒下克上攻杀刘虞,吕布刘备在徐州互相背叛,马超起兵关中害死马腾,所谓背信弃义、不忠不孝之事并不少见。但是最为人所深恶痛绝的,就是吕蒙偷袭荆州。

究其原因,一来荆州易手对三国整体局势影响巨大,远超其他事件;二来受《三国演义》影响,蜀汉集团的正义形象深入骨髓;三来关羽不仅是历史人物,更是民间广为崇拜的神,以偷袭手段坑害武圣的吕蒙自然遭到人们的痛恨;四来非常巧合,吕蒙在关羽败亡后不久即病发身亡,“报应”说似乎得到印证。几点因素综合起来,吕蒙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阴险小人。

那么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看,孙权背盟偷袭关羽,到底是不是完完全全的背信弃义,坑害了伟光正的刘备与关羽。

《典略》载:羽围樊,权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进,又遣主簿先致命于羽。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狢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权闻之,知其轻己,伪手书以谢羽,许以自往。

这段史料非常具体,讲的是关羽围樊城,孙权派使者联络关羽,希望两家联手北伐。孙权的使者希望关羽的攻势缓一缓,等东吴援军过来一起向北进攻。为表诚意,孙权先后派了不止一次使者去沟通。

但是关羽反而很生气,认为自己打了很久东吴才打算派兵,这是坐享胜利果实的行为。加上刚刚俘获于禁的三万大军,关羽志得意满,更加瞧不起东吴鼠辈。于是狂妄地辱骂东吴使者:“你们江东鼠辈敢派兵过来,等我攻下樊城,反手就灭了你们!”

这个意思倒不是关羽真的要攻打东吴,而是警告孙权不要妄想分蛋糕,这次北伐的果实是关羽独享的。当然,这种话仍然非常轻狂,完全不把孙权放在眼里的状态。

孙权怎么做的呢?非常能忍。他竟然写信向关羽道歉,称自己将亲自到前线向关羽赔罪。不过内心的怒火,已经按奈不住了。

《三国志·吴主传》载: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

孙权对关羽恨得咬牙切齿,为灭关羽不惜与曹操勾结。曹操急着让关羽退兵,就把孙权书信传到前线让曹仁用弩射给关羽看。可惜关羽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这只是曹操的反间计,心里虽然也犯嘀咕,最终还是没抵挡住北伐战功的诱惑,没有及时撤退。

有人认为孙权欲派兵支援关羽,其实正是为了偷袭荆州,所以关羽拒绝没有问题。

笔者认为,且不说这种观点纯属假设不可能得到证实,关键在于孙权派兵支援关羽,即使关羽要拒绝也不该态度如此恶劣。双方作为盟友,互相支援理所应当,如果担心利益受损完全可以用礼貌地言辞回绝,而不是破口大骂。这样做对自己没有半点好处,只会刺激孙权。

吕蒙与关羽

关羽仅仅因为水淹于禁七军而居功自傲,看不起孙权吗?也不全是。

《三国志·关羽传》载: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早先孙权曾经请求让自己的儿子迎娶关羽的女儿,结果关羽又是“骂辱其使”。不同意就不同意,怎么总是辱骂东吴使者呢?

对此也有观点认为,孙权是与刘备对等的诸侯,关羽是刘备部下,地位不同。孙权这样做是在给关羽下套,离间刘备与关羽。刘备与关羽比亲兄弟还亲,身在曹营心在汉天下人皆知,质疑关羽居功自傲、刚愎自用等性格缺陷还可以讨论,但质疑关羽对刘备的忠心,笔者认为就格局太低了。难道孙权的儿子只能娶刘备或曹操的女儿?这种观点纯属猜测,没有根据。

退一万步,即便孙权有拿亲事做反间计的想法,关羽有无数种理由拒绝,再怎么也不该辱骂使节。既没风度,也不明智,还无端激化了矛盾,把好事变成了坏事。

关羽对待孙权如此轻视,孙权能不恨得牙痒痒吗?孙权可不是等闲之辈啊。

其实在此期间孙权已经按照吕蒙的策略,一面任用陆逊在荆州制造亲善关羽的假象,一面暗地派吕蒙做好进攻荆州的准备。但这不能说孙权与吕蒙阴险,外交与军事两手准备,从古至今国与国的交往都应该如此。谈得好,皆大欢喜,不必打仗;谈崩了,迅速出兵,击败对手。对于孙权与吕蒙来说,这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不是没给关羽机会,只是关羽没觉得这是机会。

有人说,孙权、吕蒙、陆逊全都在演戏,为的就是夺取荆州。这话对,也不全对。因为天下局势不断变化,为什么孙权放弃了鲁肃的战略而采用吕蒙的,就是因为刘备集团越来越强大,关羽在荆州耀武扬威羞辱自己,鲁肃的怀柔已经不再适合。反过来,假如关羽愿意与孙权联合北伐,再现赤壁之时孙刘联合,那么孙权就能够在北方分到蛋糕,自然不会把背弃联盟作为优先考虑。吕蒙给孙权提出的战略规划,就是因为徐州夺下也守不住,才退而求其次攻打荆州。如果能够进占中原,自然也不会一门心思打荆州。

所以,笔者认为,孙权想要联合关羽北伐是真心的,想要袭击荆州也是真心的,都是真的,取决于现实局势怎么发展。当关羽以辱骂的方式断绝了孙刘联军2.0的可能性,其实也就等于孙刘开战只是时间问题。

进兵荆州,只差一个引爆点。

《三国志·吕蒙传》载: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

关羽俘获于禁数万人马,这么多人每天要消耗大量粮食,必然导致关羽军队粮草紧张。怎么解决?抢东吴。

这下好玩了,居然是关羽先动的手。辱骂使者还不够,竟然还派兵抢粮,是可忍孰不可忍,更何况孙权早就不打算忍了,再忍下去,江东真成鼠辈了。

吕蒙重大事件之二十——白衣渡江

孙权决心攻取荆州,但谁来指挥大军是个问题。有人要问这怎么还是问题了,除了吕蒙没有第二人选啊。其实还真有。

《三国志·孙皎传》载:后吕蒙当袭南郡,权欲令皎与蒙为左右部大督,蒙说权曰:“若至尊以征虏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

孙权喜欢玩分权,前有周瑜、程普在赤壁之战时为左右都督,后有吕蒙、蒋钦在濡须之战时共掌军权。两个统帅虽然互相牵制不至于大权独揽,却容易产生矛盾,指挥不力。孙权这次又想玩左右都督,让宗室将领孙皎来牵制吕蒙,结果吕蒙直接就说了,要用我就得信任我,不然就派别人。孙权咬了咬牙,还是选择信任吕蒙,让其全面指挥作战。

为了拿下荆州,孙权连赤壁时的分权都不用了,可见决心之大。

白衣渡江的典故,大家都非常熟悉,过程其实也不复杂。吕蒙先以大军包围公安,守将士仁被虞翻劝说投降。然后吕蒙又包围江陵,南郡太守麋芳也很快投降。

这两座城就是南郡乃至刘备集团在荆州的核心要塞,全都丢了,荆州三郡其他地方也就传檄而定。吕蒙几乎兵不血刃地进入江陵城,安抚百姓、释放于禁等魏国战俘。陆逊也没闲着,向西一路占领了秭归、枝江、夷道,在夷陵险要处安营扎寨,以防刘备反攻。

《三国志·吕蒙传》载: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

吕蒙在江陵严令东吴将士不准打扰百姓,不准拿百姓一针一线,关羽及其部下的家属要好好照顾。吕蒙亲自走街串巷嘘寒问暖,生病的给发药,贫困的发衣服食品。

有个士兵,是吕蒙的汝南同乡,因为怕铠甲被淋湿,于是拿了百姓家一个斗笠盖在铠甲上。这在平时可能都不叫事,而且爱护铠甲也是出于为公,但吕蒙却将其处斩,自此军中再无任何打扰百姓之事。

这就是吕蒙的大局观。换一个人,就不会为整肃军纪做到如此地步。其实吕蒙向来并不以治军严整著称,不像于禁以此闻名。此次在江陵属于非常手段,事出必有因。

原因在于,江陵是刘备荆州三郡的核心,稳定江陵对于攻略荆州三郡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更深层一点,荆州更早前属于刘表,跟江东连年作战,两家是世仇。后来关羽主政,名为同盟实则互相提防,关羽又很轻视东吴。所以这里的民意,长期以来对东吴是敌视加恐惧。吕蒙采取超常规的怀柔策略,为的就是稳定人心,进而使东吴军队秋毫无犯的形象传遍荆州,让其他地区传檄而定。

关羽听说东吴真的动手了,赶紧从前线往回撤。过于自大的人往往会这样,对于瞧不起的人,内心很难迅速扭转偏见。潜意识里关羽仍然没有对形势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似乎觉得局势还会像几年前湘水划界那样,孙刘双方和平解决。

怀着这样的想法,关羽竟然不断派人与吕蒙会面。江陵大本营都在吕蒙手里,关羽到底拿什么跟吕蒙谈判?吕蒙比关羽清醒得多,每当关羽使者到来,吕蒙就让他随便行走在江陵城中,因为城中居民多为关羽军将士家属,百姓们纷纷向使者打听消息,并且让使者带去书信。

《三国志·吕蒙传》载: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

关羽越是心存幻想不断派使者往来,吕蒙就越厚待使者展现东吴仁政的形象,结果关羽的荆州兵得知家中一切安好,甚至比原本的状况还好,纷纷放下心来。荆州兵打江陵城的动机,无非保卫家园,可现在家园被吕蒙治理得井然有序,难道自己人打自己人?江陵的消息在关羽军中散播开来,将士们斗志瓦解,既然仗不用打了,就只求回家团聚。

于是乎关羽的部队逐渐溃散,士兵纷纷开小差,几万人的部队土崩瓦解。关羽逃至麦城,突围时被朱然、潘璋截住去路而擒获。

自此荆州终于归入东吴,孙权在公安大会群臣,在庆功宴上推吕蒙为首功,封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

吕蒙重大事件之二十一——暴病的疑问

所谓吕蒙诈称疾病回建业休养,改由不知名的陆逊接受荆州军务,通常认为全部都是演戏,是做给关羽的全套大戏。其实不是这样,吕蒙回建业确实是因病,至于陆逊则是东吴阵营的意外收获。

且看下面几则史料。

《三国志·虞翻传》载:吕蒙图取关羽,称疾还建业,以翻兼知医术,请以自随,亦欲因此令翻得释也。

虞翻跟随吕蒙偷袭荆州,并在公安城劝降士仁,为东吴立下首功。虞翻此前被孙权贬到泾县,根据上述史料,是吕蒙向孙权进言,虞翻才得以咸鱼翻身。而吕蒙的理由,便是虞翻懂医术。

假如吕蒙、陆逊在演戏还说得过去,但拉上一个被贬谪的虞翻一起演,毫无必要。聪明的谋士不缺,专职医生不缺,既懂谋略又懂医术的人可就不多了。因此,虞翻是吕蒙身边必要的人才,医术又比他的头脑更为重要。所以,吕蒙确实病了。

《三国志·陆逊传》载:吕蒙称疾诣建业,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

这段是陆逊在建业拜见吕蒙场景的部分节选,全文很长就不都贴上来了。这段史料中陆逊问吕蒙为何放弃重要职责回到后方,吕蒙说自己确实病得很重。

需要注意,纵观陆逊与吕蒙会面全过程,正史记载中完全没有陆逊认为吕蒙在诈病、吕蒙在用计、吕蒙不想密计被看穿等等记载。陆逊接下来的对话完全没有这些意思,就是接续吕蒙的“然我病笃”这个前提,发表他的看法。再扩大一步,孙权与吕蒙的会面全过程,也完全没有任何吕蒙诈病的文字,谈话内容也都是默认吕蒙确实生病为前提。

也就是说,吕蒙身患重病是真的,后续的一系列计策则是因势利导,以退为进,将生病的不利条件转化为麻痹关羽的机会,整个计划虚实结合。毕竟吕蒙这样的大人物生病,这种消息关羽也会尽量核实,不能排除东吴有刘备集团安插的探子。即使三国时代,假新闻也不是任意就能编造的。

《江表传》载:权于公安大会,吕蒙以疾辞,权笑曰:“禽羽之功,子明谋也,今大功已捷,庆赏未行,岂邑邑邪?”

孙权在公安举办庆功大会,首功的吕蒙竟然称病未出席。可见此时吕蒙的病已经非常严重,完全就是在强撑,以至于孙权还能“笑曰”。

孙权很快就笑不出来了,他发现吕蒙真的病入膏肓,快不行了。孙权千金悬赏能医吕蒙者,各种医疗方式都用了,吕蒙好像偶尔有所好转,随即更加严重,孙权的心情也跟着或喜或悲。为了不惊动吕蒙的同时能够随时探望,孙权在吕蒙修养的内殿墙上凿开小洞,每天就这样看。吕蒙似乎病情减轻,孙权就命令群臣都来道贺,好让吕蒙高兴。后来吕蒙病危,孙权又请道士作法为吕蒙续命。

吕蒙临终时留下遗言,要求自己死后,家人将主公赏赐的财宝全部上交,丧事一切从简。

建安二十四年(年初),四十二岁的吕蒙去世。

从上述介绍能看出,其实吕蒙离开荆州回建业,确实是身患重病。后续一系列计划的实施都是在重病状态下完成的。夺占荆州的夙愿达成,支撑着吕蒙的一口气也终于泄了,本就重病在身的吕蒙瞬间垮了下去。

其实想想也知道,临战换帅是兵家大忌,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这么干的。你很难想象周瑜活着的时候用鲁肃或者程普接替,也很难想象曹仁、夏侯渊活着的时候被其他人接替。麻痹关羽的事情吕蒙自己就一直在做,有陆逊更好,没有陆逊也能做。陆逊使计划更加完美,而不是少了陆逊就不行。

只能说,吕蒙回建业修养一阵,身体似乎有所好转,所以才挂帅出征。多处史料已经证实,吕蒙是带病出征。消灭关羽、全据荆州,吕蒙为东吴完成了奠定基业的功业,使命完成了,精神松懈下来,身体也支撑不下去了。

所以,吕蒙的病情在史书中有多处记载,早有端倪,并不是什么暴病身亡,更不是关羽索命。

结语

本篇作为吕蒙的第六篇文章,也是最后一篇。熟悉的朋友知道,笔者对吕蒙是持正面看法的。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三国是个群雄并起,豪杰辈出的时代,吕蒙是不可多得的良将,关羽也是,只是立场不同,各为其主,谈不上正义与非正义,更谈不上英雄与小人。非要说的话,都是英雄。

根据《三国志·吕蒙传》记载,孙权与陆逊的一次谈话中,详细对比了周瑜、鲁肃、吕蒙三位荆州统帅。原文非常长,就不全文引用了,但孙权当着陆逊的面,对三大统帅的排位毫不含糊,明确分出了高低。

《三国志·吕蒙传》载: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此子敬内不能辨,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

首先周瑜雄才大略,赤壁首功,必须排在第一位。而吕蒙年轻时只一味好勇斗狠,后来刻苦读书学问突飞猛进,才能仅次于公瑾排在第二。至于鲁肃,孙权认为其“内不能辨,外为大言”,就是说鲁肃的战略,对内不能说服众将,对外则空谈大话,有些过于理想化和务虚,具体的利益方面维护得并不好。当然,总体来说鲁肃仍然是非常出色的战略家与将领,孙权也称赞其治军严整,路不拾遗。

对于鲁肃的评价,当今很多人称赞鲁肃拥有超出同时代人的远大战略目光,是真正的战略家。笔者个人认为,鲁肃是很优秀,但不宜过于夸大。到底鲁肃功劳几何,孙权最有发言权,将其列在三位统帅末尾,其实是说明一些问题的。

我们如今看待鲁肃的功绩,无非是促成并维护孙刘联盟抗击曹操,成功阻止曹操的统一势头,导致三分天下的形成。我们之所以称赞鲁肃,就是因为三国的形成有他的重大功劳。毕竟没有形成三国的话,也就没有了《三国志》、《三国演义》这些正史、小说以及如今的文艺作品。我们乐于见到促成三足鼎立局面的人物与事件,只因他们为我们提供了精彩的历史故事。

我们的出发点,很大程度只是因为他们的存在给我们奉献了精彩的历史大戏,供人们在茶余饭后,或者网络平台上来讨论,也仅此而已。所以我们感谢鲁肃。

但是,把一切潜移默化形成的正义观抛弃,以完全客观的角度看待这段历史,鲁肃和吕蒙,谁对孙权及江东集团的发展更为有利呢?显然是吕蒙。孙权的首要目标不是帮助刘备成就人生传奇,也不是匡扶汉室,他的目的是扩张地盘,乃至最终称帝。所以说,随着局势的变化,他选择与刘备联合还是与曹操勾结,都无可指责。而从结果来看,吕蒙攻占荆州后,陆逊又连续顶住刘备与曹丕的进攻,这证明了占有荆州控制长江中游的战略是正确的。

至于东吴最终亡于晋,那又是几十年之后的事,这几十年又存在诸多偶然,比如蜀汉失街亭,淮南三叛全部失败,东吴自孙权之后内耗不断,昏君误国,司马家三代皆是强人等等,每个偶然事件结果不同,三国的历史走向就可能完全不同。

笔者想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这话没错,历史在大的走向上存在客观规律,但那是在几百上千年的时间尺度上;而在十几年或几十年的小时间尺度上,历史的偶然性则要大于必然。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三国志·吕蒙传》载: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孙权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

请注意,这段话不是史料的客观记载,而是陈寿对吕蒙生平的概括评价。作为《三国志》作者同时也是历史学家,陈寿对吕蒙是秉持客观态度的,“禽关羽,最其妙者”“国士之量”都是陈寿对吕蒙才能的高度评价。同时陈寿也认为,孙权的评价是很中肯的,所以花了大篇幅收录进史书中。

作为奠定东吴最终版图的人物,吕蒙对东吴居功至伟。当然因为关羽的民间形象神圣不可侵犯,吕蒙的行为等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只是,兵不厌诈,吕蒙为东吴立下大功,必然成为蜀汉不共戴天的仇敌,这也无可避免。除去这一层,吕蒙对甘宁兄弟相待屡屡维护,对主公忠心耿耿抱病出征,对百姓秋毫无犯治军严整,能使鲁肃惊叹到刮目相看,其人品与才能,都称得起世之国士。

吕蒙至此就全部讲完了,本期是有史以来最长的一篇,加上最近各种事情要忙,更新频率有所减缓,但一定会持续更新下去的,感谢大家的支持,还请多多留言批评指正。喜欢我的文章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081.html